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鮮海峽

(地理名稱)

鎖定
朝鮮海峽(Korea Strait)(國際用法)範圍: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與日本九州島本州島之間,連接日本海與東中國海(黃海、東海等)。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00公里,寬約180公里,一般水深50~150米。韓國的濟州島巨濟島,日本的對馬島壹岐島和福江島等,是控制海峽的要地。韓國又稱大韓海峽。
按亞洲國際化海域的命名規則,指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的水道,因為國際地理學用日本海、中國海、菲律賓海之名稱呼附近三個廣大海域,這個海峽就採用朝鮮之名。
中文名
朝鮮海峽
外文名
Korea Strait
別    名
對馬海峽
位    置
位於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島之間
地    位
國際水道
走    向
東北-西南
長    度
300 km
寬    度
180 km
最大水深
228m
連接陸地
朝鮮半島-九州島
氣    候
温帶海洋氣候

朝鮮海峽命名

周邊海域 周邊海域
亞洲一些海域冠某國名(只有阿拉伯海是冠民族名),是國際地理標識(不是某國主權名稱),方便國際人們對號入座地記憶海域的大致位置:日本海、朝鮮海峽、東中國海(不等於中國東海)、菲律賓海(有沿岸多國的領海而且大部分為國際公海)、南中國海(不等於 中國南海)、泰國灣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周圍有西非、西亞阿拉伯半島、及南亞的很多國家)、阿曼灣波斯灣(波斯即伊朗而波斯灣是周圍一批國家共有的)。英吉利海峽、墨西哥灣等也是如此。

朝鮮海峽位置

朝鮮海峽中部的子級海峽羣(侷限於兩個島的附近):對馬島將海峽分為西、東兩條水道:西水道為釜山海峽,寬約46~67公里。東水道寬約98公里,平均水深約50米,最深131米。位於東水道中部的壹岐島又將該水道分為兩部分:對馬島與壹岐島之間的水域稱對馬海峽,寬約46公里;壹岐島與九州島之間的水域稱壹岐水道。
另外,濟州海峽屬於廣義的朝鮮海峽。
詳細地圖 詳細地圖
朝鮮海峽是北太平洋西緣溝通日本海與東海、黃海的水道。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與日本九州島、本州島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00公里,寬約180公里,一般水深50~150米。韓國的濟州島巨濟島,日本的對馬島壹岐島和福江島等,是控制海峽的要地。對馬島將海峽分為西、東兩條水道:西水道仍稱朝鮮海峽,寬約46~67公里,平均水深約90米,最深228米;東水道寬約98公里,平均水深約50米,最深131米。位於東水道中部的壹岐島又將該水道分為兩部分:對馬島與壹岐島之間的水域稱對馬海峽,寬約46公里;壹岐島與九州島之間的水域稱壹岐水道。海峽兩端開闊,航路暢通,向西南直抵東海;向西經朝鮮半島西南部與濟州島之間的濟州海峽通黃海;向北出日本海,經薩哈林島(庫頁島)與北海道島之間的宗谷海峽(拉彼魯茲海峽)達鄂霍次克海;向東經本州島九州島之間的關門海峽,出瀨户內海入太平洋。
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
海峽兩岸屬沉降式海岸,岸線曲折,岬灣交錯,近岸多島嶼。主要港口有韓國的釜山、鎮海、馬山麗水,日本的北九州、下關、福岡、佐世保、長崎海底地形較平坦,僅對馬島西北有舟狀盆地和窪地,大部底質為泥、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多西北和西風,夏季多西南和南風。6~9月為雨季和颱風季節,3~7月為霧季。平均氣温:1月2℃,8月26℃。年降水量 1400~2200毫米。表層水温:夏季20~25℃,冬季10~15℃。洋流以對馬暖流為主,流向東北。流速:東水道0.5~1節,西水道1~1.5節,夏季可達3節。多半日潮,潮差從東北的0.5米向西南遞增至3米,大潮流速1~1.5節,小潮流速0.5節。正在施工的"日韓海底隧道"東起日本佐賀縣的鎮西,經壹岐島對馬島,西至韓國釜山,全長250公里。西岸有韓國海、空軍基地鎮海、釜山,東岸有日本海軍基地佐世保。對馬島駐有日本自衞隊。 [1] 

朝鮮海峽氣候

朝鮮海峽戰略要地濟州島
朝鮮海峽戰略要地濟州島(30張)
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區,1月氣温最低(2.2℃),8月最高(26.4℃)。年降水量1400~220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10月至翌年3月為旱季。霧季出現在3~7月,尤以5~7月最多,朝鮮南岸與濟州海峽附近為多霧區。冬季盛行西北和西風,風力較強,海浪較大;夏季多西南和南風,風力較弱,海浪較小;春、秋季風向不定,浪向較亂。6~10月為颱風季節,尤以7~9月最多。
春季:大陸冷高壓顯著減弱,暖空氣活動加強,季風轉換,風力較弱,風向不定,氣旋和鋒面活動比冬季增加,天氣多變,本季多霧,能見度惡劣。尤其是朝鮮南岸,濟州海峽,常因濃霧,能見度惡劣,加上急速的潮流造成船舶觸礁的事件。
夏季:受大陸低壓影 響,南~西南風,風力在全年中最小,平均3~4級,6~7月份海霧較多,受梅雨天氣影響,陰雲密佈,微風細雨,持續數日,能見度很差,在太平洋高壓邊緣,經常有颱風北上,在中國東海或琉球羣島轉向後襲擊東海區,颱風來臨時風速達45米/秒以上,大風可持續4天之久,8月是海風最暖月,平均氣温26℃
秋季:夏季風向冬季過渡,風力逐漸增大,風向由西一面 轉為北→東北風,多晴朗天氣,濃度罕見,能見度良好,9月份有颱風襲擊。

朝鮮海峽風向信息

朝鮮海峽戰略要地濟州島
朝鮮海峽戰略要地濟州島(30張)
海面風:冬季:(11、12、1、2、3月)本季為海峽大風最多的季節,1月份最多風力達27米/秒,最長可持續3天。
春季:(4-5月)隨着冬季的減退,海區風力顯著下降,出現靜穩天氣的相應增加,大風約佔10-20%,朝鮮一側大於20%,海區平均風速6-8米/秒(4-5級) 鹿島西側海域大於8米/秒,大風最長維持2天,本季為冬季風向夏季風轉的季節,風向比較亂,北緯35°以北的偏南風為主; 北緯35°以南朝鮮一側,多西風和東-東北風,日本一側和南部海區多北-東北風; 濟州海峽5月份多北-西北風。
颱風:颱風是影響東海區的災害性天氣之一,侵襲本海區的颱風平均每年有2個,最多的一年可達4個,其中強颱風每年1個或兩年1個,颱風最早東襲時間是6月7日(1953年),最晚東襲時間在10月14日(1951年),主要在6-9月間,海區以日本一側受颱風襲擊最多,佔60%以上,朝鮮一側次之佔22%,穿越海峽的最少佔12%。

朝鮮海峽海峽氣旋

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
氣旋(温帶低氣壓)是影響本海區天氣變化的主要天氣之一,其範圍大小差別很大,一般在幾百公里,大的可達數千公里,小的只有幾十公里,它給海上帶來大風和陰雨天氣,一般風力6-7級,短時可達8級以上,而距中心越近,大風持續時間越長,由於陰雨,海上能見度很壞,氣旋在中場可影響東海區,以春、夏兩季略多,明顯發展的強氣旋最多出現在11月至次年4月,它引起的天氣變化要比夏季氣旋惡劣的多。
影響本海區的氣旋主要起源於中國大陸,也有一些起源於中國東海南部海面上,生成後多向東-東北方向移動,其主要路徑有:
1. 在江浙地區生成的氣旋,生成後一部分向東北方向移動,經黃海,穿朝鮮半島中部或南部進入日本海,另一部分在長江口入海,經東海北部或黃海南部,然後沿朝鮮半島南岸進入日本海,走後一條路徑的氣旋常在入海後迅速發展,對海區影響最大;
2. 在中國黃河流域生成氣旋,生成後穿越渤海,經過山東半島南端,在越過朝鮮半島中部進入日本海,本海區主要受這類氣旋南部和冷鋒的影響;
3. 在東海南部形成的氣旋大多數穿過琉球羣島,日本東南向東北方向移動,對東海區影響不大。

朝鮮海峽水文

朝鮮海峽洋流

朝鮮海峽有對馬暖流通過。按傳統的説法,對馬暖流是東海黑潮主幹在屋久島以西附近分出的一個北上分支。有人認為:它是黑潮水與中國大陸沿岸水在東海中部相遇的混合水,具有高温、高鹽和流向穩定等特徵。流幅70~150公里,夏寬冬窄。從濟州島東南起,對馬暖流由南轉向東北流速25~50釐米/秒,最大為90釐米/秒,流量(3.3~4.9)×10米/秒。流抵對馬島西南後,分別進入東、西水道。西支勢力較強,流幅窄、厚度深、流速大(夏季表層最大流速75~90釐米/秒,冬季為25~30釐米/秒),流量佔流入該海峽總流量的52~71%;東支勢力較弱,流幅較寬、厚度淺、流速小(夏季表層最大流速50~65釐米/秒,冬季20~30釐米/秒),流量佔總流量的29~48%。對馬暖流靠朝鮮一側,接納了部分朝鮮西岸和南岸的沿岸流,故在濟州島至對馬島一帶,出現鋒面。受島嶼及地形影響,在對馬島北面、東面和濟州島東面及東水道出口處,還存在着渦旋或逆流。對馬暖流除有夏強冬弱的季節變化外,還有7年及4年的變化週期。
朝鮮海峽是東海水輸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每年通過該海峽進入日本海的水量約5.7萬立方公里,佔流入日本海水量的88%。對馬暖流不斷地把大量海水輸入日本海,使日本海的平均水位要比同緯度鄰近的太平洋的水位高 4~24釐米。當暖流流量增加時,日本海水位上升;反之則下降。

朝鮮海峽海面風

冬季:(11、12、1、2、3月)本季為朝鮮海峽大風最多的季節, 1月份最多風力達27米/秒, 最長可持續3天。
春季:(4-5月)隨着冬季的減退, 海區風力顯著下降, 出現靜穩的相應增加,大風約佔10-20%,朝鮮一側大於20%, 海區平均風速6-8米/秒(4-5級) 鹿島西側海域大於8米/秒,大風最長維持2天,本季為冬季風向夏季風轉的季節,風向比較亂,北緯35°以北的偏南風為主; 北緯35°以南朝鮮一側, 多西風和東-東北風, 日本一側和南部海區多北-東北風; 濟州海峽5月份多北-西北風 [2] 

朝鮮海峽能見度

海區能見度具有南部比北部好,東部比西部好,海峽中部比沿岸好的特點,濟州海峽,濟州島南部海區和北緯35°以北海區,能見度比其他海區差。 能見度年變化規律明顯,每年9-12月能見度良好,惡劣能見度主要出4-7月,小於0.5海里的頻率較高,一般都在2%以上,小於2海里的低能見度頻率6月份最高,為10%;4-5月在5-10%之間; 大於等於5海里的良好能見度,每年8月至次年3月都佔 90%,4-7月在80-90%之間 雲量 海區雲量分佈比較有規律: 總的趨勢是朝鮮一側的雲量比日本一側少,濟州海峽,濟州島西部,南部雲量比較多,平均總雲量一般各月都在6成左右,4月和7-10月偏少,只有5-6成,平均低雲量各月均在4成以上。

朝鮮海峽水温

春季(4-6月): 表層: 温度逐月提高,4月12°-16°, 5月14°-19° ,6月16°-22°。海水透明度: 海峽中的透明度的海峽南口近東海地區透明度最大,北口近日本海區次之,兩側沿岸海區最小,其中朝鮮南岸,尤其是濟州島海峽附近的透明度最小,一般小於10米,海峽中部透明度約為15~25米,全年8月份透明度為最大,5月份為最小。
冬季表面水温10~15℃,鹽度34.0~34.6,夏季分別為23~28℃,31.5~32.5。温、鹽度為東南高、西北低,與流系配置一致。12月至翌年4月,温、鹽度隨深度變化很小;5月末出現温躍層,7~9月躍層最強,並在西水道深層出現水温為6℃以下的冷水(為日本海深層冷水團南伸的一部分)。躍層在西水道位於5~30米,東水道位於20~40米處;11月後躍層逐漸消失(西水道深層冷水也衰退)。 [2] 

朝鮮海峽暖流

海峽有對馬暖流通過。流幅70~150公里,夏寬冬窄。從濟州島東南起,對馬暖流由南轉向東北。流速25~50釐米/秒,最大為90釐米/秒,流量(3.3~4.9)×106米3/秒。

朝鮮海峽潮汐

附近沿海分佈情況 附近沿海分佈情況
潮汐類型以正規半日潮為主,但有顯著的日不等現象濟州島沿岸、北九州及下關一帶為不規則半日潮。潮差由西南向東北遞減:前者可達3米,後者僅0.5米左右。潮流以半日潮流為主,流速50~150釐米/秒,個別水道達300~350釐米/秒。
朝鮮海峽有明顯的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差不等顯著,為半日潮和不規則的半日潮,潮差自東北向西南增大,在東北端,日本海潮差為0.2-0.5米,在它的西南端,木沛港潮差最大為3.1米,高潮間隙在朝鮮這一側,自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大,東北部8-8.5小時,西南部10-11小時,在日本一側則相反. 在對馬島西側水道及濟州島北側,漲潮流以西南或西為主,落潮流向東北。平均大潮流 速: 1~2.5 小潮流速0.5節 最大可達2.5節。 [2] 

朝鮮海峽湧浪

春季(4.5.6月): 以北向風浪為主,海峽內東北向浪最盛,春季風浪大於夏季而小於秋季,大於等於5級的風浪約佔20%,夏季是全年風浪最小的季節,大於等於5級的風浪約佔15%
4. 5月份是冬夏的過渡期,湧浪方向分佈與風向相近,這段時間內海峽內是以北向湧為主。

朝鮮海峽海水透明度

朝鮮海峽中的透明度的海峽南口近東海地區透明度最大,北口近日本海區次之,兩側沿岸海區最小,其中朝鮮南岸,尤其是濟州島海峽附近的透明度最小, 一般小於10米,海峽中部透明度約為15~25米,全年8月份透明度為最大,5月份為最小。 [2] 

朝鮮海峽資源

生物資源豐富,魚類區係為印度-西太平洋區中-日亞區。暖水性魚種佔優勢。對馬暖流、南朝鮮沿岸流與來自日本海的冷水交匯處及渦旋區附近,為良好的漁場。盛產鰛、鰺、鮐、柔魚、鯛和秋刀魚等。

朝鮮海峽歷史事件

對馬海峽海戰 對馬海峽海戰
對馬海峽海戰(1905年5月27日—28日),日本稱為“日本海海戰”,是1905年日俄戰爭中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戰役以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摧毀了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指揮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三分之二的艦隻,而自己僅損失三艘魚雷艇,日方大獲全勝而告終,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是海戰史上損失最為懸殊的一場海戰。
海峽地處東亞海上交通要衝,為朝鮮半島東西兩岸海上聯繫的必由之路,歷史上是俄國艦隊南下太平洋的咽喉要道,為日、朝、俄三國爭戰之地。16世紀末朝鮮壬辰衞國戰爭中,侵朝日軍於1592年和1597年兩次均經對馬島釜山登陸,1598年朝鮮和中國聯合艦隊與日本艦隊進行露梁海戰,日海軍幾乎全部被殲。1905年日、俄艦隊進行對馬海戰,俄艦隊被殲。

朝鮮海峽背景

自日俄戰爭爆發後,隨着陸上和海上一連串的失利,俄國太平洋艦隊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重創並封鎖在旅順港內,沙皇政府終於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決定從海上派遣艦隊解救旅順口的危機。
整個俄國海軍艦隊的艦船數量原本三倍於日本海軍,但是卻分散為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又因要對抗土耳其並且受條約限制不能通過達達尼爾海峽而無法抽調,俄國不得不派遣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由波羅的海艦隊拼湊出的第二、第三太平洋艦隊,繞過大半個地球,途經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中國海,行程18000海里,前往遠東作戰。
雖然表面上俄國艦隊實力可觀,但艦隊中的新舊戰艦難以協調行動;新服役的戰艦官兵尚不能熟練掌握;官兵素質低下,普遍士氣低落。另外由於歷時8個月的漫長航行,旅途疲勞使整個艦隊的作戰能力急劇下降。
該艦隊原先得到的命令是馳援旅順港,解除日軍的封鎖。但是在他們到達馬達加斯加時,就已得到了旅順失守的消息,不得不改投俄國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
俄國艦隊向遠東航行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在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嚴厲督促下,展開了嚴格訓練,日本艦隊頻繁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幾乎打掉了國內半數的炮彈儲備。東鄉更提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的名言。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已經作好充分的準備,迎戰即將到來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

朝鮮海峽結果

朝鮮海峽 朝鮮海峽
對馬海峽海戰是海戰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場決定性海戰之一。日本僅以損失3艘魚雷艇的代價,贏得了壓倒性勝利。俄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巡洋艦分隊旗艦奧列格號率領阿芙樂爾號、珍珠號和1艘驅逐艦脱離艦隊,掉頭向南穿過對馬海峽,最後到達1500海里以外的菲律賓(被扣留,戰後歸還俄國),只有1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逃到海參崴
對馬海峽海戰結果充分證明了阿爾弗雷德·馬漢的海權學説。再次證明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無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奠定了近代海戰的基本作戰形式(T字戰術)。並且深刻影響了海軍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無畏號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將大艦巨炮主義推向顛峯。
對馬海戰其影響力不僅侷限在軍事方面,直接左右了俄國、日本兩個國家的命運。曾經是世界第三的俄國海軍淪為三流海軍,海戰的失敗動搖了俄國沙皇的統治。日本通過此戰,為3個月後的《朴茨茅斯和約》的訂立鋪平了道路,從此進入了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成為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國家。

朝鮮海峽戰略地位

朝鮮海峽是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聯繫的海上便捷通道,日本海連接東海和黃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東北亞海上交通樞紐。朝鮮海峽是軍事必爭的要地。1904-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雙方艦隊曾激戰於海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把朝鮮海峽作為封鎖的重點。朝鮮戰爭期間海峽是美國的後勤支援通道。海峽兩岸有眾多軍事基地,美國、日本、韓國經常在海峽地區進行軍事演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