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鮮族長鼓舞

鎖定
朝鮮族長鼓舞,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朝鮮族長鼓舞脱胎於朝鮮族傳統的農樂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公元4世紀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朝鮮半島,成為主要打擊樂器。朝鮮族長鼓為兩面鼓,兩面音高不盡相同。明清時期,朝鮮半島人口遷入中國,長鼓舞隨之傳入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1]  [3]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9。
中文名
朝鮮族長鼓舞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59
申報地區
吉林省圖們市

朝鮮族長鼓舞歷史淵源

朝鮮族長鼓舞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386-534)壁畫中,已有類似長鼓的擊鼓舞樂圖。 [16]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 [3] 
作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實際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中。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 [3] 
到了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尤詳。《元史·禮樂志》:“杖鼓,制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4] 
後經歷代藝人改進,長鼓舞在20世紀初期以獨立的表演形式從農樂舞裏脱穎而出。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羣舞等多種。建國後,長鼓舞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添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3]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延邊歌舞團將長鼓舞搬上舞台,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羣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悦、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嫺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3]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圖們市申報的“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朝鮮族長鼓舞舞蹈特色

朝鮮族長鼓舞表演形式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既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表演時以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舞者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長鼓不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樂器。整個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 [5] 

朝鮮族長鼓舞演奏特點

長鼓聲音語言,主要為噔、噠、空三種,通過不同組合變化,成為不同節奏。美在鼓聲的鏗鏘、歡快。長鼓兩端的鼓桶由纖細的腰身連接起來,來回穿梭的縮繩將兩端的鼓面牢牢固定。舞者將鼓橫掛胸前,左手拍鼓,右手執竹片敲擊,邊跳邊敲鼓。長鼓兩面具有不同的高、低音,呈現的節奏抑揚頓挫。 [6]  長鼓舞的曲調豐富多彩,阿里郎、道拉基等人們耳熟能詳;伴奏樂器嗩吶、笛子、鑼鼓、笙簫,各種管絃齊備。 [18] 

朝鮮族長鼓舞演奏方式

長鼓舞開始表演時,鼓點緩慢,步態穩重;隨後,步伐不斷加快,鼓聲由輕轉急。舞步有鶴步、墊步、滑步、之字長鼓舞(獨舞)步和丁字步等;擊鼓的雙手左右開弓,上下翻飛,手臂的動勢有打手、抽手、扔手和彈手等。長鼓舞表演至高潮時,鼓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飛轉如風旋龍捲上青天。不斷變換舞姿的連續旋轉,往往長達數十圈。 [18]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5張)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鐵圈,其餘四指可單指敲擊或一起拍擊手鼓面,右手執鼓棰敲擊棰鼓面。經過人們不斷地發掘、整理,演奏技藝極為豐富。手鼓面奏法。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悶鼓點等四種,棰鼓面。右手奏法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敲擊的節奏變化有四十多種。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獨唱、舞蹈伴奏。
演奏長鼓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於木架上,擺在演奏者面前專作為樂器演奏,為聲樂伴奏(如伽倻琴彈唱)或參加器樂合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7] 

朝鮮族長鼓舞傳承保護

朝鮮族長鼓舞傳承價值

朝鮮族長鼓舞具有鮮明的朝鮮族文化特色,在朝鮮族舞蹈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朝鮮族舞蹈家的精心改編,在長鼓舞中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使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更趨完善。 [5] 
朝鮮族長鼓舞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是綜合性的民間藝術,不僅可以做伴奏的樂器,而且還可以作為舞蹈道具,可集體表演,亦可單獨表演。朝鮮族長鼓舞融舞蹈、鼓、樂為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8] 

朝鮮族長鼓舞傳承現狀

隨着現代化的加速,朝鮮族長鼓舞陷入了生存困境,後繼乏人,民間一些高難度的擊鼓技巧已經失傳,亟待保護搶救。 [5] 

朝鮮族長鼓舞傳承人物

樸聖燮,男,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向上街道文化站站長,是吉林省朝鮮族長鼓舞第五代傳承人。 [6] 

朝鮮族長鼓舞保護措施

圖們市向上街道長鼓舞基地組建於1994年5月1日,由一支20多人組成的公心老年讀報組表演隊,發展成為150人的長鼓舞隊伍。基地以“長鼓舞”活動為載體,主要從事朝鮮族長鼓舞傳承、帶徒、展示、應邀參加接待外賓演出等活動。 [9] 
2008年至2011年,先後成立圖們市職業教育中心、圖們市第二小學校、圖們市向上街道等3個長鼓舞培訓基地,平均每年培訓學員3000餘人次,並經常組織學員開展和參加各類演出活動。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圖們市文化館榮獲“朝鮮族長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圖們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19] 

朝鮮族長鼓舞社會影響

朝鮮族長鼓舞重要活動

成都非遺博覽園世紀舞景區中心廣場戲台在文化節期間,有朝鮮族長鼓舞演出。 [17] 
2010年2月,朝鮮族長鼓舞受邀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元宵節晚會。 [11] 
2015年6月17日至18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鮮族長鼓舞理論與技藝研討會”在圖們市成功舉辦。 [12] 
2015年6月20日,圖們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圖們江廣場舉辦了“2015第一屆圖們江朝鮮族端午民俗節”系列活動,朝鮮族長鼓舞參加了展演。 [13] 
2015年8月19日,圖們市以圖們江文化旅遊節為平台,創新性地設立了“非遺活動日”,朝鮮族長鼓舞參加了展演。 [14] 

朝鮮族長鼓舞榮譽表彰

2007年,圖們市的長鼓舞藝術團代表東北三省參加了“首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11] 
2012年文化旅遊節期間,圖們市創造了694人同時表演朝鮮族長鼓舞吉尼斯世界紀錄。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