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陽書院

鎖定
朝陽書院始建於1866年(清·同治五年),院址在北碚場東山高坎(今北碚中山路小學處,原系張三同豪宅)。
中文名
朝陽書院
地理位置
朝陽書院位於重慶市北北碚場東山高坎
始建於
1866年
類    別
古建築

朝陽書院地理位置

朝陽書院位於重慶市北北碚場東山高坎。

朝陽書院建築沿革

朝陽書院房舍始建於清·咸豐年間,建原築面積約一千餘平方米(經擴建操場後達三千餘平方米)。人們從北碚中山路中段向左手方向進去,穿過兩邊植有翠綠筆柏的道路,步上三十六級青石台階,便到了書院校門。進校門,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木結構型建築,便突顯在眼前。
書院的建築如同一座宮殿,背靠東山青翠的山林古樹,旁有清泉流水終年不斷。書院分三路建築佈局,前後三進,建在三重台階上。朝陽書院如同坐在一把太師椅上,東山為靠背,高坎為坐椅,兩邊山頭對稱伸出,如扶手一樣,把朝陽書院拱擁着。
在三路建築中,以中路建築規模最為宏大。整個建築採用全木結構,其廳堂立柱採用的獨木,一個人雙手不能合圍抱住,可見木柱之大。
書院建築外觀飛檐翹角,內部垂檐斗拱。其檐柱、橫木均系雕樑畫棟,支撐吊檐的木柱系鏤空雕刻,玲瓏剔透。所雕刻繪畫的人物形象造形逼真,花鳥魚蟲栩栩如生,龍鳳獅虎活靈活現。真是一幅一個天地,一段一個故事,讓人目不暇接。縱觀整個建築,無不顯示出清代建築藝術特色,令人讚歎。
中路共建有房間17間,大天井兩個(在一台階、二台階上),正房寬敞明亮、廂房雅緻,天井清幽。
第一個台階上的天井中,有葡萄架搭在天井上空,左右各植壹株葡萄樹。每年夏季成熟季節,累累葡萄掛滿架上,令人饞涎欲滴。
後一個天井在第二個台階上,種有兩株桂花樹。中秋佳節來臨,滿樹金黃色的桂花盛開,花香溢滿書院,順風飄溢四方,大街上都能聞到桂花香。
在中路第一台階中道兩旁,是辦公室,會議室房間。第二台階上中間為一個大敞廳,上有講台,作為禮堂集會之用。第三台階有五間大房間成一字排開,中間一間正房最大,原為書院山長講經授課地,後改為學生活動大廳。正房兩側木板牆上刻有黑底紅字的文章,系北碚朝陽書院辦學章程(今已無存)。
書院東西兩側,分兩路石級而上,各有側門出入,其台階與中路同步。東西各有兩個小天井,在前後三進台階上各有偏房十間,其建築風格與中路同,與整體一致。
整個朝陽書院共有大小天井六個,房間三十七間,用於教室、辦公室、教師宿舍及各種生活用房。在第三進台階左右兩角,靠東角有公廁一座,靠西角有廚房一間。廚房後有東山的清泉溢出,山泉清洌,常年不斷,引入廚房大石缸內,用作學校師生生活、飲用水。

朝陽書院人文歷史

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縣石養源倡捐集銀千餘兩,創建於縣治北門內。五十一年竣工。築高閣祀文昌,台下有室3間,左右舍各5,中為方池;其前正門1座,前書堂5楹,為進見請業所;中庭軒敞,左右舍各5楹,後為庖廚;又前為講堂,左右舍各5楹,周築以牆;又重門3楹、大門3楹,大門前為屏牆四十九年工未竣,即有肄業生數十人。延名師專講,嚴立學規,石常親往督課。以時會講課文,常百數十人。每月朔日課士署內,1州3縣舉貢生童來會課者多至170多人,署不能容,乃分坐城隍廟。供膳食,石親髮捲,逐一講解。生童拔取者厚給獎,不取者亦給盤費。自此中科第者不絕,如董綵鳳、張可琅等。諸生共為立匾,題“開畹藝蘭”。石養源卒後,設位於文昌祠旁。邑人教諭董亭武作記。道光十九年(1839)知縣黃大楨續修。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朱運增葺。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縣孫奉先改建為高等小學堂,後為縣立中學校址。

朝陽書院來歷傳説

提起北碚朝陽小學,人們都知道。談到北碚朝陽書院,就少有人知曉了。而北碚朝陽書院名稱的來歷,就更使人感到茫然。君不知,北碚朝陽書院就是北碚朝陽小學的前身。
北碚朝陽書院房舍系原張三同住宅,建於清·咸豐年間。張氏祖先原姓劉,非本地人,入蜀做官,後因犯事被罷免。窘於生活所迫,入贅於張家,生子數人。
張氏有四兄弟,靠經營鹽業發家,有錢有勢獨霸一方。民間有曰:張大同象知府——獨霸一方。張二同是官府——漁肉鄉里。張三同錢財如糞土——揮霍無度。——張四同玩槍舞棒——官懼民怕。可見張氏四兄弟劣跡之一斑。
張氏發跡後,兄弟四人便各據一方修造房屋。張大同修在北碚馬鞍山崗上(原北碚鹽業公司處,已拆),張二同修在北碚黃桷樹尖沙咀,張四同修在合川縣城裏,而張三同卻另有打算。
張三同以經營工商業為主,並開有煤窯多處,從事經營剝削。平時表面和善以籠絡人心,而私下卻廣攬亡命之徒,養在家裏,為其賣命效力。
張三同迷信風水,企望用風水地脈來保佑自己長命百歲。只愁無一好地方修房,於是,便找風水先生四處尋訪。幾經展轉,終於在北碚東山發現一處寶地。
此處名叫高坎,在北碚東山兩山崗之凹處,而凹處內有一塊平地,比其它凹地高。此地坐東朝西,前有三山(崗),左右有五嶽,背靠東山青翠的山林古樹,旁有東山的清泉流水四季不斷,望遠處縉雲山九峯聳翠,峯巒疊嶂,延綿不斷。見此風水寶地,張三同決定在此地修建豪宅。
不久,豪宅終於建成。從山下沿三十六級(取其六六大順之意)青石台階而上,便見到一座如宮殿一樣的豪宅,房屋按三路佈局建築,前後分三進建在三重台階上。房屋規模宏大,建築精美,雕樑畫棟,建築風格體現了清代的建築藝術特色。
豪宅如同安放在一把太師椅上:東山為靠背,高坎為坐椅,兩旁山頭平行對稱伸出,如太師椅的扶手一樣,把房舍拱擁着。前有三山低首,左右有五嶽拱護,後有叢林古樹庇陰,更有東山常年不斷的清泉溢出,潺潺不斷,真是天地造就,巧奪天工。
喬遷之日,張三同在新宅大擺宴席,宴請四鄰,驚動四方。人們因畏懼其權勢不敢不從,只得前去朝賀送禮。有趨炎附勢之人,更是使盡吹捧之技,大加讚歎。張三同也堂而皇之受其相賀,從中聚財,引得眾人恕目。
不久,張氏一、二、四兄弟因犯案被誅,張三同也難免一死,便自盡而亡。
1866年,(清·同治五年)巴縣知縣黃樸為了教化一方民眾,準備在沒收的張三同豪宅處創建書院,苦無一個好名稱命名。
-一日,黃知縣登上馬鞍山,見冉冉朝陽從東山之巔升起,書院房舍沐浴在朝陽下,金光閃閃。觀書院四周有如此地貌,不覺曰:日出東山,光芒萬丈。心裏忽然一動,不如將書院取名為朝陽書院,一來應了此時,此地,此院舍之天生景觀,二來願書院如朝陽光芒萬丈,永久傳承。便將書院取名為:朝陽書院。這就是北碚朝陽書院這個名稱的來歷。

朝陽書院書院足跡

1950年,北碚朝陽小學遷址新建本部,在現北碚朝陽小學處。該處原系一道山樑,靠東頭有一株大榕樹。從街上看去,學校也是建在三層台階之上,分左、中、右三路石梯而上,校舍建在第三級石台階上(系就地取材造的土牆一樓一底房)。或許,當時的建造設計者無意中受到原書院建設佈局的影響,而設計建造的朝陽小學,但已不如昔日朝陽書院規模,此校舍規模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拆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