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邑鎮

鎖定
朝邑鎮,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地處大荔縣境東部,東、東南與平民鎮趙渡鎮接壤,南接韋林鎮,西與城關鎮為鄰,北與安仁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千米 [1]  ,總面積116.5平方千米。 [2] 
大荔縣朝邑鎮原為朝邑縣城舊址,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鎮內景觀資源豐富,建築獨特,保存完整,已列入保護範圍內的歷史文物古蹟多達7處,其中的“唐塔、宋祠、清倉”最為著名。古鎮上最引人關注的是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圖義倉”,因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而馳名。 [3] 
截至2020年6月,朝邑鎮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 [4]  。截至2018年,朝邑鎮户籍人口62522人 [2]  。2011年,朝邑鎮農業總產值4.06億元,工業總產值6.8億元,朝邑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 [1] 
中文名
朝邑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
地理位置
大荔縣境東部
面    積
116.5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2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朝邑村
電話區號
0913
郵政編碼
715102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陝E
人    口
62522人(2018年)

朝邑鎮歷史沿革

原為朝邑縣城舊址,1958年,大荔朝邑並縣後,朝邑縣改為鎮,因而得名。
朝邑鎮原為朝邑縣治所在地。朝邑一名始於西魏大統六年(540年),因其城西朝坂而得名。
清時為朝邑縣中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後,稱衷和鄉。
1949年10月,後屬第六區。
1956年,撤區並鄉設立城關鎮。
1958年11月,與平民、嚴莊、趙渡3個公社合併後為朝邑公社。
1958年12月,大荔、朝邑兩縣合併後為朝邑公社。
1983年,更名為朝邑鎮。
2011年,伯土鄉、沙底鄉併入朝邑鎮。 [1] 

朝邑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轄1個朝邑居民委員會,大一、大寨、連家、東堤、西堤、官莊、民主、南午、新關、廣濟、六合、紫陽、王玉、霸一、霸二、王謙、沙底、官西、劉家、官東、高城、平羅、王家、伯士、馬家、辛旺、吳王、斗門、蔡鄧、趙家、安市、席家、新豐、朝邑、北寨35個行政村;下設211個村民小組,59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朝邑鎮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 [4]  。人民政府駐朝邑村。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523102001
121
朝邑社區
610523102002
123
朝邑農場社區
610523102202
122
大寨村
610523102204
220
連家村
610523102205
220
堤滸村
610523102207
220
官莊村
610523102208
220
南午村
610523102209
220
民主村
610523102210
122
新關村
610523102211
220
廣濟村
610523102212
121
六合村
610523102213
220
紫陽村
610523102215
121
馬家村
610523102216
220
新豐村
610523102217
220
平羅村
610523102218
220
高城村
610523102219
220
王家村
610523102220
220
西三村
610523102223
220
伯士村
610523102226
220
吳王村
610523102227
220
辛旺村
610523102228
220
王謙村
610523102229
220
三合村
610523102232
121
沙底村
610523102233
220
霸二村
610523102234
220
霸一村

朝邑鎮地理環境

朝邑鎮位置境域

朝邑鎮地處大荔縣境東部,東、東南與平民鎮趙渡鎮接壤,南接韋林鎮,西與城關鎮為鄰,北與安仁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千米 [1]  ,總面積116.5平方千米。 [2] 

朝邑鎮地形地貌

朝邑鎮地處渭河斷陷盆地東部偏北凹陷區,地勢北高南低。 [1] 

朝邑鎮氣候特徵

朝邑鎮氣候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氣温較低,雪雨稀少,寒冷乾旱;春季氣温波動較大,時冷時暖,風霜多現;夏季氣温最高,酷暑炎熱;秋季氣温多變,夜涼晝熱,多連陰雨。多年平均氣温13.4℃,極端最低氣温-16.5℃,極端最高氣温42.8℃。無霜期年平均21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85.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1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10月,以7月最多。 [1] 

朝邑鎮水系水文

朝邑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自霸二村入境,由西而東,橫穿全境,匯入黃河,境內流長13千米。 [1] 

朝邑鎮自然災害

朝邑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冰雹、霜凍等。洪澇災害平均每五年一遇;乾旱、風災、霜凍等每年均有發生。 [1] 

朝邑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轄區總人口6.1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3.6%。總人口中,男性31047人,佔50.8%;女性30053人,佔49.2%;14歲以下12220人,佔20%;15—64歲39715人,佔65%;65歲以上9165人,佔1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24.5人。 [1] 
截至2018年,朝邑鎮户籍人口62522人 [2] 

朝邑鎮經濟

朝邑鎮綜述

2011年,朝邑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 [1] 
2018年,朝邑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上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57個。 [2] 

朝邑鎮第一產業

2011年,朝邑鎮農業總產值4.06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朝邑鎮糧食生產45908噸,人均751.35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水果、蔬菜。其中棉花產量1870噸;水果產量38787噸(其中大棚冬棗300噸);蔬菜種植面積1.8萬畝,產量5.01萬噸,其中設施蔬菜3140畝。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朝邑鎮生豬飼養量19581頭,牛飼養量3672頭,羊飼養量19681只,家禽飼養量19萬羽。 [1] 

朝邑鎮第二產業

朝邑鎮形成以食品加工、紙板製造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朝邑鎮工業總產值6.8億元。2011年,朝邑鎮工業企業3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優產品3個。 [1] 

朝邑鎮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商業網點2269個。2011年,朝邑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已形成朝邑街、伯士街、沙底街等3個集市,年成交額1.6億元。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億元,比上年增長14%;各項貸款餘額1.5億元,比上年減少8%。 [1] 

朝邑鎮交通運輸

朝邑鎮境內縣道大朝公路、兩朝公路,鄉道石沙公路從鎮區穿行而過,形成朝邑鎮與縣城周邊鄉鎮便捷的交通網絡。 [1] 

朝邑鎮社會事業

朝邑鎮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36個,各類文化專業户18户,各類圖書室37個,藏書53256多冊。堤滸搖桿、金龍花饃、六合旱船、沙底皮影等被列入非省級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朝邑鎮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户14156户,入户率90%。村村通廣播項目全部實施,廣播覆蓋率100%。 [1] 

朝邑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幼兒園18所,小學21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高中1所,在校生3065人。2011年,朝邑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主要學校有大荔縣朝邑高中、大荔縣朝邑初級中學。 [1] 

朝邑鎮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個,衞生室35個;病牀1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2.1張。專業衞生人員94名,其中執業醫師45人,執業助理醫師40人,註冊護士9人。2011年,朝邑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萬人次。2011年,朝邑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3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以上。 [1] 

朝邑鎮歷史文化

朝邑鎮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南寨,距縣城16.3千米處,是一座貯藏糧食的民辦倉庫,光緒八年(1882年)由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議修建,光緒十一年(1885年)竣工。因慈禧太后硃批“天下第一倉”而馳名全國。大荔豐圖義倉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 [7] 
該倉座北向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總面積1.1萬平方米。磚砌周垣,南垣外洞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之間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磚作仿木結構的歇山屋頂妝式,正中高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字兩側有磚雕花瓶,下部有環帶紋、葡萄紋、雷紋等圖案。垣內周列倉廒58洞,每廒淨長9.81—12.63米、寬3.72—4.2米、高2.41—2.85米,體積193.5—253.8平方米,外環廊房,有明柱108根。院落寬敞,行車敞通。院內偏南,以兩條門道分界,又有東西排列三級建築。中間有一小院。進門先是東西各建廈房三間,緊接橫建大房三間,大房東西兩側又各附耳房三小間。
倉院內西南角有台階通往倉頂,磚鋪頂面,外高內低,四方共築水馘道12個,並周砌女牆衞護。北倉頂正有朱文公祠。兩側鑲嵌有慈禧太衙御書石刻“龍”、“虎”兩個大字,倉外又築外城,高7.7米,西有城門,東開小門。可謂城中有城。既安全,又別具風格。該倉從建至今,一直用作糧站,為朝邑十二景之一。 [5] 
2006年5月25日,豐圖義倉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朝邑鎮岱祠岑樓

岱祠岑樓,也叫東嶽行祠,又叫岱祠行宮,四名崇佑觀,五名東嶽廟。位於大荔朝邑鎮大寨村東,距縣城東16.3公里處。 岱祠始建時間不詳,只知唐貞觀元年(627年)重修,明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殿宇。該祠東西寬89米,南北長129米,佔地總面積為11480平方米。原建築有山門、中岑樓、東歌樓、西東樓、牌坊、香亭、長春閣、左鐘樓、右鼓樓、獻殿、坐殿、寢殿等。東廡並有七十二山神。這些建築都很雄偉,它們斗拱挑角,雕樑畫棟,只是因遭破壞,全部毀壞,只有岱祠岑樓還保存完好。
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政和八年(1118年),座落於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清時又多次重建。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岑樓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於1963年至1964年間再次進持整修。岑樓疊檐三重,立通柱,上覆蓋琉璃筒、板瓦,旁鑲戲珠龍,斗拱挑角,雕樑畫棟,下層北面為舞台,枱面寬敞,在舞台上演唱,有餘音繞樑之感。台內原有台梯樓板,可攀沿而上。登樓遠眺,北望蜿蜒起伏的鐵鐮山巒,南視雄偉俊秀的太華三峯,俯瞰黃、洛、渭河。古有詩云:“岱祠靈活芮城胎,宋代岱樓勢壯哉”、“華原高聳岱祠超,百尺岑樓接紫霄”。岑樓建築,是中國古代想象豐富,構思離奇的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這裏還有清乾隆六年(1741年)所立的“東嶽廟重修漢關夫子並總嗣聖母二祠碑”,高2.23米,寬0.22米,楷書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邊線刻蔓草,花卉紋。 [6] 
岱祠岑樓 岱祠岑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