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暉

(期刊)

鎖定
《朝暉》1932年5月5日在廣州創刊, 1932年11月5日停刊,共發行12期。朝暉社發行,其他題名《朝暉半月刊》。半月刊,屬於綜合性理論刊物。
中文名
朝暉
語    種
中文
創刊時間
1932年
出版週期
半月刊

朝暉人員編制

該刊主要撰稿人有潘紹憲、雪峯、汪淑度、居勵今、萬籟、梅嵩南、郭體幹、健白、丘勤修、萬燦、古景祥等。

朝暉辦刊宗旨

該刊以公正的理論,貢獻於黨國社會為主旨。

朝暉主要欄目

主要欄目有時事通訊。

朝暉刊登內容

發表對世界形勢、國家、政黨、社會問題以及東北問題的評論和譯文,具有明顯的反共立場。同時明確主張抗日,多篇文章分析了日寇侵佔東三省並且進犯華北的局勢,痛陳日軍的罪行,抨擊偽政權。在社會問題方面,涉及國內的失業、貧窮、犯罪、教育落後等問題,並分析其產生的經濟和精神原因。對日本、朝鮮、德國等國家的經濟、金融、黨派活動也有所介紹。
該刊載有潘紹憲的大量譯作,如《初價估算的辦法》、《工業經濟概論》、《利息問題》、《“每年貶價”的討論》等有關經濟方面的譯文。刊登《受難的人們》、《農業救國》、《滬案協定的透視》、《革命政府建立之意義及其經過》、《日本侵略滿蒙的考察》、《新中國政治道德論序》等文,探討戰爭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國的政治建設。除此之外,也載有一些風景照片,如雙鵝、月夜、松間曉色、雲層上江等。
該刊以刊登國難期間我國的政治社會狀況為主要內容,是我們瞭解戰爭期間我國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 [1] 
參考資料
  • 1.    朝暉  .全國報刊索引[引用日期20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