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天子·秋夜客懷

鎖定
《朝天子·秋夜客懷》是元曲作家周德清創作的一支散曲。這是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鳴等意象寫遊子思鄉的離愁別恨。全曲通過色、香、聲、感,將“秋夜”與“客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情景一體,清麗秀美,口語自然而又有韻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名稱
朝天子·秋夜客懷
作品別名
中呂朝天子·秋夜客懷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全元散曲
文學體裁
散曲
作    者
周德清

朝天子·秋夜客懷作品原文

【中呂】朝天子·秋夜客懷
月光,桂香,趁着風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1] 

朝天子·秋夜客懷註釋譯文

朝天子·秋夜客懷詞句註釋

⑴中呂:宮調名。中呂宮為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⑵朝天子:曲牌名。入中呂宮。全曲四十四字,十一句十韻。
⑶砧聲:砧杵搗衣聲。
⑷叫起:喚起。
⑸家山:故鄉。
⑹強:執拗。此句意謂不由人不惆悵。 [2-3] 

朝天子·秋夜客懷白話譯文

月光下,桂花香趁着風四處飄蕩。搗衣聲催動滿天霜,路過的大雁叫聲嘹亮。這雁聲,喚起了離情,敲殘了愁況,使身處異鄉的我,夢繞魂牽家鄉。夜涼如水,枕涼如冰,這背井離鄉的愁苦,不允許旅居在外者倔強逞強。 [3] 

朝天子·秋夜客懷創作背景

周德清以布衣之士困頓終生,一生遊歷,長期羈旅他鄉。在一個秋天月圓之夜,他思鄉夢斷,因作此曲以抒羈旅之愁。 [3] 

朝天子·秋夜客懷作品鑑賞

朝天子·秋夜客懷整體賞析

此曲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勾起了遊子的離愁別緒,描繪了秋夜月色朦朧、桂花飄香的寂靜而温情的畫面;營造了懷鄉的氛圍,為抒發思鄉情做鋪墊。雁鳴可以敲打愁緒,“叫起”“敲殘”把看不見、摸不着的離愁寫得可聞可感,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遊子內心的愁苦。此曲特點是用凝練的語言,濃縮的典型意象,構築了令人思鄉斷腸的秋夜氛圍。全曲情景一體,清麗秀美,口語自然而又有韻律感。
“月光”“桂香”“砧聲”“雁鳴”這些意象,讀者再熟悉不過。此曲能從眾多寫思鄉情懷抒旅愁緒的詩詞脱穎而出並被後人傳誦,不在於選用了新奇的意象,而是得益於高超技法的運用:巧妙對比,極盡曲折。“月光,桂香,趁者風飄蕩。”開篇呈現出一幅銀輝瀉地、微微聞到風中飄蕩的桂香的美妙場景。“桂香”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鄉之情,因為“桂”音同“歸”,在這裏作用是巧妙地襯托出作者思鄉的情緒,於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愁緒寫活了,自己飄到了作者的眼前。漂泊在外的文人士子除了要受風餐露宿、舟車勞頓之苦還有功業未成前途未知的精神折磨。應該説,清風朗月多少能除卻作者的顛沛流離的疲乏,稍稍能舒展連日的愁眉。但畢竟,孤身在外,不是金榜高中之時,不是衣錦還鄉之時,不是知音相聚之時,所謂“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眼前美景在作者眼中不免靜幽清冷,秋風秋月,讓作者感到不是清爽暢適,而是寒意襲人。與其對月傷懷,不如回屋休息。鄉愁終是一段揮之不去的情感糾葛,並不會隨作者安頓而消散,這種愁懷在作者的夢裏如約而至。現實中不得歸家的作者在睡夢中如願以償“夢家山”。作者應有“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響貪歡”的感覺。但天不假緣,惱人無情的砧聲雁鳴驚擾了作者的好夢,將其拉回現實。古詩有以砧聲寫相思的傳統。關於“搗衣”,一説,古時衣服常用紈素一類織物製成,質地較硬,須先置於捶布石上反覆舂搗,使之柔軟。一説,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衣服,使之乾淨。無論製衣也好,洗衣也好,女子都藉以傳遞對在外征戰應第或者行商的丈夫的相思。搗衣多在夜晚,是因為白天光線充足,需侍弄田地,燒飯餵豬,搗衣是不需要很強的光線的,利用夜晚月光即可。皓月當空,既照亮家人,也照亮遠方親人。陣陣搗衣之聲,更引發作者的鄉愁,家鄉的妻子此時怕也正在對月傷懷趕製冬衣吧。本是先有天霜(天氣變涼),後有砧聲,作者卻反彈琵琶,説是“砧聲催動一天霜”,用語新奇。“一天”即“漫天”,漫天霜既寫出秋夜之寒,又寫出作者內心透涼。在古代大雁是用來傳書的,採用了“大雁”這個意向,用在這裏是寫歸感。大雁的鳴叫本身是不帶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作者耳裏就帶了離愁別緒,叫得人心震盪,一聲聲敲打着作者脆弱的心,引動帶着離愁況味的情,作者對情的打磨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故這雁聲讓作者意識到候鳥已在歸途,旅人歸鄉日期卻無從得知。這夜深人靜時的砧聲雁鳴不啻驚雷,在作者耳邊炸響,敲擊寂寞苦愁的內心。外面的世界,月如,夜更涼。而作者身上,“羅衾不耐五更寒”,“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再想入夢以成奢。清冷幽靜寒氣逼人的寂寞世界,只剩下一個愁苦旅人哀傷懷鄉。
作者本欲一抒寂寞和鄉愁,但開篇卻從清爽宜人的夜景寫起,這與下文作者內心的愁苦哀傷構成一層對比;中間寫夢裏還鄉,以夢中的團聚寫形單影隻構成第二層對比。兩重對比將孤苦寂寞表現的淋漓盡致。作者的情感也多次變化,未置身朗月清風桂相嫋嫋的夜景應是寂寞;當受桂香滌盪,不免有淡淡的喜悦;這種喜悦隨夢裏還鄉升至頂點,夢中醒來,聽到砧聲雁鳴,感到夜涼枕涼,情感跌至冰點。一波三折,感人肺腑。 [4] 

朝天子·秋夜客懷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王雙啓:“周德清是深知曲之三昧的,在此曲中,他扣住題目,緊緊圍繞着‘秋夜’與‘客懷’落筆。先寫景,後抒情,由景及情,做到情景交融,形容悠美動人的藝術境界。”(《元曲鑑賞辭典》) [5] 

朝天子·秋夜客懷作者簡介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號挺齋,高安暇堂(今屬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韻》一書,對語音學和曲律的研究貢獻甚著。《錄鬼簿續篇》稱其“又自制為樂府甚多,長篇短章,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謂德清之韻,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天下之獨步也。”散曲現存小令一首、套數三套。 [6] 
參考資料
  • 1.    隋樹森.全元散曲(下).北京:中華書局,1964:1334
  • 2.    素 芹.元曲三百首註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218
  • 3.    趙興勤 趙韡 譯註.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424-425
  • 4.    杜萬倫.《朝天子·秋夜客懷》賞析[J].文學教育(下),2010(09):98
  • 5.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009-1010
  • 6.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