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元閣

鎖定
朝元閣在陝西西安臨潼區驪山,是隋唐華清宮的一部分,也是唐朝皇帝的家廟。唐王朝崇奉道教,玄宗天寶七年傳説玄元皇帝(老子)見於朝元閣,因改名降聖閣。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卷六《華清宮》:“朝元閣迥羽衣新,首按日邵日第一人。”參閲宋程大昌《雍錄》卷四《温泉·朝元閣》。
經考古發現,判斷出唐代朝元閣是一組結構複雜的大型建築,整體建築應該至少有三層屋檐 [1]  ,是盛唐皇家建築設計最高水平的代表,也是當前發現的唯一唐代高台建築遺址。 [2] 
中文名
朝元閣
館藏地點
陝西臨潼華清池
所屬年代
唐代
出土地點
西安.華清宮
用    途
唐代皇家家廟
建築結構
至少三層重檐

朝元閣歷史淵源

朝元閣遺址 朝元閣遺址
朝元閣是中國現存著名的道觀,也被稱為老君殿或降聖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鎮驪山西繡嶺第三峯頂,始建於公元666年,大建於天寶二年(743年)。安史之亂後,朝元閣逐漸荒廢,北宋時朝元閣已毀廢。朝元閣是唐代華清宮主要建築之一,是盛唐皇家依山而建的大型建築,也是驪山上規模最大的建築,供奉玄元皇帝(老子)、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等6位皇帝畫像,實則相當於李唐王朝的家廟,玄宗時期,除祭祀外,也作為登高遠望、郊遊的休息之處。公元8世紀時,據説皇帝唐玄宗曾經在一天夜裏夢見太上老君降臨朝元閣,所以又把它改名為“降聖觀”,並製作了一尊太上老君漢白玉像放置在觀內。
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涉及朝元閣的詩賦。朝元閣建築風格、建築結構當對後代樓閣式或殿堂式建築具有重要的影響。
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是一處難得的保存較為完好的皇家建築基址,它的發掘無疑對研究中國大型建築的結構、佈局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1] 
在歷史上朝元閣的建築相當宏偉,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裏的建築遭受到很大破壞。經過多方努力,朝元閣獻殿、大殿、山門、廂房等建築才又在原址上重修。而現存的朝元閣建築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再次拆除了一部分房屋後的規模。朝元閣作為一座著名道教宮觀,宗教活動從未間斷。 [3] 

朝元閣考古發掘

朝元閣遺址 朝元閣遺址
2019年,為配合唐華清宮朝元閣的維修保護工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開始對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皇家建築基址——朝元閣遺址進行了發掘,對研究中國大型建築的結構、佈局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朝元閣遺址已發掘面積達850平方米。清理出唐代、元明等時期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一處,出土經火焚後的地袱、立柱及排列有序的石柱礎、蓮花紋瓦當、帶字瓦、鋪地磚、手印紋磚等 [1]  。另有出土了中原罕見的地栿、壁柱等唐代建築木構件,揭示出諸多特殊的構造做法,為研究盛唐時期木建築技術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資料。 [2] 
朝元閣利用山頂原有地貌削巖填坡,修整成一座現存高度達6米的夯土高台,以高台為中心佈置主體建築、東西踏道、北廊房、東西廊房、西側附屬廊房五個部分,構成高低起伏、檐牙交錯的複雜形制 [2]  。朝元閣夯土基礎保存相對完整,排列有序的柱礎石對研究朝元閣的建築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通過發掘,初步判斷出唐代朝元閣是一組結構複雜的大型建築,主要組成部分有高大的夯土台、左右兩側台階式廊道、北部廊道、西側夯土、頂部建築、建築內部夯土台等部分構成,結構較為完整。整體建築應該至少有三層屋檐。
從發掘情況看,至遲在宋代,朝元閣東西兩側台階式迴廊、北部迴廊已荒廢不用,逐漸被填埋。

朝元閣重大發現

在考古發掘中,朝元閣遺址出土了刻印“北六官泉”和“六官泉南”的唐代銘文板瓦,所謂“六官泉”是天寶六載、官窯燒製、用於温泉宮的省稱,“北”“南”表示方位。由此證明朝元閣在天寶六載(公元747年)開展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營建活動。
考古發掘顯示,唐代的朝元閣主體建築修建於夯土台基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勢和地形。在建造過程中還採用了大量的木構件以及灰陶磚瓦建造而成,不僅氣勢恢宏,而且建築材料十分簡樸,是盛唐皇家建築設計最高水平的代表,也是當前發現的唯一唐代高台建築遺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