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朝三暮四

(漢語成語)

鎖定
朝三暮四,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莊子·齊物論》。這則成語原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後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捉摸不定,反覆無常。其自身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於書面語,含貶義。 [1]  [5] 
中文名
朝三暮四
拼    音
zhāo sān mù sì
近義詞
朝四暮三朝秦暮楚反覆無常朝令夕改
反義詞
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始終不渝一如既往
出    處
《莊子·齊物論》
注    音
ㄓㄠ ㄙㄢ ㄇㄨˋ ㄙˋ
語法功能
作謂語、定語、狀語

朝三暮四成語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悦。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後人由此提煉出“朝三暮四”這個成語。 [1] 

朝三暮四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的宋國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歡獼猴,家裏養了好多,整天圍着他轉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樣。所以,左鄰右舍都稱他“狙(古書裏指獼猴)公”。
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慾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很難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滿足一羣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有一天,狙公發覺家裏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於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像一羣頑皮的孩子,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到秋天,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飢是個好辦法。於是狙公對獼猴説:“今後你們每天飯後,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説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着狙公叫喊發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説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説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着眼睛撓着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此時老猴子一聲召喚,羣猴一齊伏下身子,不住地給狙公磕起頭來——它們是在向狙公謝恩哩。狙公看着這情景,也捋着長鬍子高興地笑了。 [2-3] 

朝三暮四成語寓意

朝三暮四這則成語典故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看問題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該看到其本質。 [3]  [4] 

朝三暮四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於書面語,含貶義。 [1]  [5] 
運用示例
後晉·劉昫舊唐書·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 [1] 
元·喬吉山坡羊·冬日寫懷“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兒不解榮枯事。” [4] 
元末明初·楊訥西遊記》第九齣:“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1] 
參考資料
  • 1.    朝三暮四的解釋|朝三暮四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9-12]
  • 2.    崔鍾雷主編.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355-356
  • 3.    鄭永安編著.中華成語典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449-450
  • 4.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1105-1106
  • 5.    史有為主編.成語用法大詞典.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