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望嶽

(杜甫七言律詩(西嶽崚嶒竦處尊))

鎖定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失意之作。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一朝不慎獲罪被貶,因此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這首詩首聯點明仰望華山之意,寫出了華山的崇高尊嚴;頷聯寫詩人極想攀登華山,營造了神話境界;頸聯寫華山險峻難登;尾聯以景抒情,寫欲到華山絕頂求仙問道,以排遣內心苦悶,發出心靈深處的深沉感慨。
這首詩想象奇特,融入神話,創造了一種神奇的藝術境界。全詩語言樸實,筆力老成,風格自然。
作品名稱
望嶽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望嶽作品原文

望嶽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峯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1] 

望嶽註釋譯文

望嶽詞句註釋

⑴西嶽:即華山。崚嶒(líng céng):高聳突兀。竦(sǒng)處:高崇之處。
⑵羅立:分佈。
⑶九節杖:《列仙傳》載,王烈授赤城老人九節蒼藤竹杖,拄此杖而行,馬不能迫。
⑷洗頭盆:《集仙錄》載,明星玉女居華山祠,祠前有五個石臼,稱王女洗頭盆,盆中水色澄碧;不溢不耗。
⑸車箱:華陰縣西南二十五里有車箱谷,深不可測。
⑹箭栝(guā):箭的末端,發射時搭在弓弦上的缺口處,此處代指箭桿。用以形容峽谷的窄直。一門:華山上有南天門,“一門”應指此。
白帝:古代專説少昊為白帝,白帝是主管西方的天帝。道家認為華山屬白帝管轄。真源:成仙之道。 [1]  [2] 

望嶽白話譯文

華山羣峯聳峙,其最高峯像一位長者,其他諸峯宛如兒孫羅立在身邊。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節杖,拄着它一路飛行到達明星玉女的洗頭盆前?峽谷何其險啊,車箱進入便無歸路,就像一支箭桿直通南天門。待到秋風送爽之後,我要登上山巔探訪白帝的仙居,詢問仙道的本源。 [3] 

望嶽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心情十分鬱悶,他經常眺望西嶽華山,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律詩,詩中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 [1]  [3] 

望嶽作品鑑賞

望嶽文學賞析

首聯緊扣詩題,切合仰望華山之意。“尊”字,寫出了華山的崇高和尊嚴,暗示詩人是帶着虔誠恭敬的心情仰望華山的,從而體現了華山可敬的特色。“似兒孫”,想象奇特,把華山主峯比喻為受到兒孫尊敬的祖宗,其他山峯像一個個矮小的兒孫,羅列在它的周圍。這是客觀事實的描述,生動而細膩;更是詩人獨特的心理感受,把華山寫得頗具人情味,使華山體現了詩人的人格力量。
頷聯寫詩人極想攀登華山,營造了神話境界,給華山蒙上了一層神奇感,進一步誼染首聯描寫的崇高奇異氣氛,詩味濃郁。“安得”,是浪漫主義的想象。作者雖然極欲登山,“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
頸聯寫華山險峻難登,突出一個“險”字。“車箱”“箭栝”,以地名巧妙入詩,天衣無縫,又可看出山路艱難,車不能回。這兩句實際上是計劃未能實行,作者在望嶽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
尾聯既是寫景,又是抒情,融情於景。詩人於欣賞華山美景後,突發奇思:欲到華山絕頂求仙問道,以排遣內心苦悶。這是憂傷與愁鬱、渴求與希望在詩中的折射;亦是詩人發自心靈深處的深沉感慨。寓哲理于山水形象之中,寫山又進一層。
在這首詩裏,詩人緊扣“險”字描寫。前寫望中所見,直接描寫華山之“險”後寫詩人渴望克服華山之險,求得仙道。
這首詩,與詩人早年望東嶽的心情、氣勢、境界截然不同。望東嶽,抒發了詩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雲壯志和昂揚精神,氣勢磅礴,境界闊大;而望西嶽,感情趨於深沉,眼前之景處處為“險”,登臨目的也僅僅是求仙訪道了。從這兩首《望嶽》詩,可以看到詩人情感演變的某種軌跡,也可看到舊時代人才的悲劇。
這首詩想象奇特,融入神話,創造了一種神奇的藝術境界。全詩語言樸實,筆力老成,風格自然。另外,詩人為了避免俗套,有意識地以拗救平,使之成為一首拗體七律。 [1]  [2] 

望嶽名家評價

清·黃生《杜詩説》:“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
明·鍾惺《唐詩歸》:真雄,真渾、真樸,不得不説他好!無一句不是望嶽。似歌行(“安得”二句)。不必至其處,自知力寫景真話(“車箱”二句)。厚力(末句)。
清·黃周星《唐詩快》:自是奇句(“諸峯”句)。同一望嶽也,“齊魯青未了”,何其雄渾;“諸峯羅列似兒孫”,何其奇峭!此老方寸間,固隱然有五嶽。
清·徐增《而庵説唐詩》:乾元戊戍,公為房琯事,出為華州司功。作是詩,應在是時。薄宦不得遂意,託於遐舉,其殆有去志乎?明年去官入蜀。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無一句移得岱宗、嵩、衡。“無歸路”、“有一門”,一重一掩,或暗或明,方足處下窺高真景。上承“到”字,下起“尋”字,亦非常生動(“車箱”二句)。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望嶽》此拗格第一。“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峯羅列似兒孫”,筆勢自上壓下。“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自下騰上,才敵得住;不對,所以有力,若移五、六在此,便軟。此是格拗,不是句拗,唐人多有之。望岱、華、衡,筆勢皆與之配,此是他氣魄大,非才華學力所能到。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遂無一字憂人,蒼老渾勁,行神如空,行氣如虹,昔元好問記秦現《春雨》詩曰:“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詩人不識大家氣象,爭柔鬥葩,氣萎體瘵,誦此寧不變色。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從貶斥失意,寫“望嶽”之神,兼有兩意:一以華頂比帝居,見遠不可到;一以華頂作仙府,將邈焉相從。蓋寄慨而兼託隱之詞也。筆力樸老。
清·楊倫杜詩鏡銓》:奇(“諸峯”句)。語語是望嶽,筆力蒼老渾勁,此種氣候極難到。 [4] 

望嶽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 
參考資料
  • 1.    潘百齊 趙龍祥.唐詩精華365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59-61
  • 2.    劉綱紀.唐詩書畫新編·山川壯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5
  • 3.    韓成武.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4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14-1115
  • 5.    夏徵農.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