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朔方

(古代的歷史文化名城)

鎖定
朔方(拼音shuò fāng ),意為北方。朔氣是指北方的寒氣,北方很冷,故稱朔方。《爾雅》:“朔,北方也。”
另外有郡名為:朔方郡,是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名城。北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書·堯典
中文名
朔方
外文名
north
拼    音
shuò fāng
意    為
北方
含    義
指北方的寒氣

朔方釋義

幷州及朔方地區 幷州及朔方地區
朔方,拼音shuò fāng ,意為北方,英文north。
朔方名由朔氣,朔氣是指北方的寒氣,北方很冷,故名。
示例
城彼朔方。——《詩·小雅·出車》
平在朔易。——《書·堯典
朔,北方也。——《爾雅
北方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尚書·堯典
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草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 明王鐸《送袁環中(袁可立子)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 ——魯迅《野草·雪》

朔方起源

朔方,北方之意。《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蔡沈傳:“朔方,北荒之地。”《詩經》小雅:“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爾雅》雲:“朔,北方也。”

朔方朔方郡

朔方建置沿革

先秦
朔方郡所在的內蒙古河套地區,戰國時稱為河南地以及北假,原為趙國領地。
秦代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號為“新秦”,即漢代之朔方、五原二郡。
西漢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收復秦代邊地。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侵入漁陽、上谷襲擾邊民。西漢時,朔方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後套一帶(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即秦代九原郡的西半部,時稱“新秦中”,郡治在朔方縣。
漢武帝曾多次徙民移居朔方、五原、上郡北地諸郡,並穿鑿河渠,屯田戍守,修築長城、要塞。
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約公元前8年),朔方郡領十縣:
縣名
守尉治所
縣治所在地
築城年代
王莽改名
備註
朔方縣
郡治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
前126年
武符
其南有金連鹽澤、青鹽澤
三封縣
-
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
前120年
-
脩都縣
-
-
臨河縣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
監河
其北有高闕塞
呼遒縣
-
-
窳渾縣
西部都尉
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土城子
極武
其東有屠申澤,西有雞鹿塞
渠搜縣
東部都尉
-
溝搜
-
沃野縣
-
前120年
綏武
置有鹽官
廣牧縣
中部都尉
-
鹽官
-
臨戎縣
-
磴口縣補隆淖爾鎮河枴子村西
前124年
推武
東漢
王莽改朔方為溝搜。東漢建武初年,朔方、五原、雲中等郡為盧芳所據。由於南匈奴歸降,北匈奴對朔方等邊郡的威脅大為降低,故“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復”。
十六國至隋唐
十六國後趙於漢代朔方縣故地復置朔方郡、朔方縣,前秦以後廢。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滅夏,以其都城統萬(今陝西榆林靖邊縣白城子)置統萬鎮。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諸郡。大業三年(607年),改夏州為朔方郡,治巖綠縣,領三縣:
  • 巖綠縣
  • 寧朔縣
  • 長澤縣

朔方歷任行政長官

  • 劉它人,漢宗室。成帝永始中為朔方太守,永始三年(前14年)遷宗正。
  • □譚,姓失載,平帝元始中為朔方太守,上奏廣牧縣女子死而復生事。
  • 田颯,朔方縣人。東漢初盧芳所置朔方太守,建武七年(31年)降漢。
  • 賈宗,字武孺,南陽冠軍人,賈復之子。章帝建初中為朔方太守,後為長水校尉。
  • 王彪,和帝永元中為朔方太守,十二年(100年)行度遼將軍。
  • 仇□,上郡人。桓帝永壽(156年)二年在任。
  • 董援,單超外孫,桓帝延熹中為朔方太守。

朔方唐代方鎮

唐方鎮有朔方,開元時置,治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方鎮表: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三受降城

朔方唐代縣名

唐初改巖綠縣為朔方縣,在今陝西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為夏州治所。 [1] 
參考資料
  • 1.    王先謙.《漢書補註》:中華書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