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朐衍縣

鎖定
秦惠文王(前356年 ~ 前310年)時(BC337--BC310)在今寧夏鹽池設縣。寧夏考古學家認定張家場古城遺址是秦惠文王所置的朐衍縣。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20年)置朐衍縣,是周朝慎靚元年。 漢初設縣,名煦衍。隨着歷史的變遷,先後改為鹽川郡、公元6世紀中葉稱鹽州、花馬池營、花馬池分州等,1913年置鹽池縣。
中文名
朐衍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秦朝
設    縣
前356年 ~ 前310年
鹽池在西周、秦時屬西戎的朐衍之地。秦統一全國後,在原朐行之地設置了朐衍縣,屬北地郡所轄。他是鹽池昏歷史上最早設置的政區機構。西漢建立,漢承秦制.朐衍縣的建縣制度沒變。東漢初實行郡國合併,朐衍縣被合併掉.朐衍地名也從歷史上消失,據《大清一統志》載:朐衍廢縣在今寧夏府靈州東南花馬池(鹽池縣)境。據考證,朐衍古城址在原柳楊堡鄉張家場村。
三國時期,鹽池一帶為匈奴、羌和漢族雜居區。兩晉之時,中國北部的匈奴、羌、羯、氏,鮮卑等族統治者混戰不休,鹽池地區也隨波逐流,統治者更換不休,先屬前趙、後趙,繼又屬前秦、後秦。南北朝時,鹽池屬北魏西安州大興郡,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時,鹽池屬西魏西安川五原郡.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改西安州為鹽州。隋朝改稱鹽州郡,轄五原一縣,郡縣治地一處(轄今鹽池東北部)。唐五德元年(公元618年)復改為鹽州,州治於靈州。此時,北方的梁師都投靠突厥,割據朔方(治在今陝西省橫山縣境)、鹽州等地。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擊敗突厥,梁師都被部屬殺死,朔方等地收復。恢復鹽州,遷回原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五原郡。五代時期,鹽池地區分屬靈州、鹽州統轄。因鹽州有池鹽之利,北宋朝廷與黨項、羌首領爭奪甚烈。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項、羌首領李繼遷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立西夏國。
明朝,北方邊防很不安寧,韃靼(蒙人)守據河套之地(今鄂爾多斯)距花馬池僅有二十一里,每大舉侵擾從花馬池破牆而出,達固原、平涼等地搶掠糧草及鐵器。固原、環縣北至寧夏鎮、靈州、花馬池,中間多山溪草莽,居民很少。尤其花馬池東西三百里地勢平漫.實為平固(平涼、固原)門户,靈夏(靈州、寧夏鎮)肘腋,環慶(環縣、慶陽)襟喉。因此明正統八年(1443年)置花馬池營,調西安等衞官軍更番操守,為寧夏東路,設右參將分守其地。城在長城外,花馬鹽池北面,孤懸寡援。天順元年(1457年)改築花馬池城於長城內(今鹽池縣城所在地)。
弘治六年(1493年)巡撫都御史韓文置花馬池守禦千户所。招募甲軍不及二千人,改調寧夏,並中衞,靈州羨餘指揮,千、百户領之。
正德元年(1506年)總制陝西邊務,左副都御史楊一清,聚調寧夏並西安二十四衞、所。丁夫九萬餘人,幫築先年所築“河東牆”。
正德二年(1507年)夏四月重啓用先年民夫九萬人,自橫城堡而東向築長城三十里。眾人聚集,吃喝艱難,風雨無所避,皆露宿,日曬、雨淋、疾病流行,死者無數,眾人心怨恨滋長,折竿懸旗呼罵遍野,逃人漸多,有潰散之象,管工官令騎兵圍而射之,人眾乃止騷動。楊一清知眾情難久,下令改築花馬池城,五日完工,民夫散歸。花馬池城高三丈五尺,週迴七里三分,池深(護城河)一丈五尺,闊二丈,東、北各一門,門上有城門樓。東門題字永寧,北門題字威勝。東北門建有甕城,楊一清改花馬池守禦千户所為寧夏後衞。
清水營,東至興武營六十里,北臨沙漠。弘治十三年,都御史王峋拓城週迴二里,高三丈,城門一道,門樓一座。守堡官一員,先是,靈州備禦西安左等衞官軍102名,輪流哨備。
橫城堡,東至紅山堡二十里,西逾黃河至寧夏二十里,正德二年總制、右都御史楊一清奏築,週迴一里許,置旗軍三百名,操守官一員,守堡官一員(靈州所轄)。安定堡,在花馬池城西六十里,操守官一員。柳楊堡,在舊長城之南,距花馬池城二十里。
嘉靖九年(1530年)以寧夏按察副使齊之鸞和延綏按察副使張大用,從花馬池和定邊營南山口各在其管轄內塹挖深溝高壘相連接,共計五十二里,塹壕深皆二丈,堤壘高一丈,闊三丈.沙土易壞之處則為牆,高者二丈餘有差別,(根據山形而定),而塹壕深淺也根據地形而論。在花馬池城東北為喉襟總要,設長城關,離花馬池城六十步,高台層樓。匾刻“深溝高壘”、“朔方天塹”、“北門鎖鑰”、“防胡天塹”字樣,關下有門,可以通商。嘉靖十年(1531年)自橫城堡到黃河岸,橫城堡至定邊營南山口,全部為深溝高壘。
明萬曆三年(1575年)花馬池城開南門名廣惠,門上有樓,有甕城。萬曆八年(1580年)巡撫蕭大享將花馬池城外甕以磚石,使花馬池城為磚城,城內修鼓樓(1964年拆除)。清朝在順治、康熙年間,花馬池後衞設置承明制,花馬池仍設副將(從二品)。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舊部王輔臣任陝西提督,隨吳三桂叛清,派兵於4月13目攻陷定邊城,4月19攻陷靖邊、花馬池。4月26日盤踞定邊的朱龍和花馬池守將來他率叛軍進攻興武營,試圖破關進攻寧夏鎮,興武營遊擊熊虎率兵抵抗,斬偽遊擊雷普。寧夏總兵官陳福3月21日為寧夏鎮統兵駐紮靈州,遣官兵收復惠安、韋州、安定三堡。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新疆伊犁河畔的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勾結沙俄,製造分裂,不斷進攻清朝及漠北蒙古同胞,康熙親出漠北在昭莫多(今烏蘭巴托東南)指揮大軍中西兩路夾擊,使噶爾丹殘敗,率領三十餘人向杭愛山方向逃竄,牛羊駱駝全無,只能靠打獵為生,逃到薩克薩特呼裏克地方,(此地在現蒙古共和國靠中方邊境一帶,緊靠甘肅武威,離寧夏很近)。康熙帝為就近指揮大軍消滅噶爾丹及殘部,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2月26日從北京出發,由昌平、大同、保德、府谷、神木、榆林,一路西北方向行走,由榆林出長城,沿長城外邊鄂爾多斯地區行走,到安邊進長城。1697年4月8日寧夏總兵官殷化行到安邊隨駕,並奏請康熙帝在花馬池行圍打獵,以觀軍容。康熙帝説:“朕行軍二次,深悉軍情。今噶爾丹未滅,馬匹關係緊要,寧夏兵來花馬池,往來須七、八日,馬必疲乏,夫獵,細事爾。以擒獲噶爾丹為急。今罷獵而休養馬匹,以獵噶爾丹何如?爾速遣人傳諭所屬官兵,勿來花馬池,俟朕至寧夏,閒暇之日閲爾軍容。”4月10日皇上駕次定邊,4月11日皇上駐蹕花馬池,為花馬池文廟親書“萬世師表”匾,並登長城關觀察地形。4月13日到興武營,4月14日到清水營,4月15日到橫城堡,派大學士祭黃河之神,且吟詩一首: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去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
雍正二年寧夏衞改寧夏府。花馬池為靈州分州,設州同一名,官級從六品,設副將一名,官級從二品。雍正七年,花馬池營副將惠廷祖署陝延綏總兵官。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寧夏大地震,城池毀壞。乾隆六年重修寧夏府城、花馬池、興武營城堡。
民國二年(1913年)將花馬池分州改為鹽池縣,縣長稱知事,縣治在今縣城,管三區四堡:即第一區轄有西水堡、鐵柱泉堡;第二區轄有邊三堡、外屬堡;第三區轄有南水堡、裏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