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源演變
編輯甲骨卜辭中,“有無”的“有”還不是金文所體現的形體,它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假借“又”字(圖1)。“又”,是“右”的本字。在早期卜辭中,“又”僅作為佑;在晚期卜辭中,則兼有“又”“佑”“有”等意義。關於“有”和“又”的假借現象,段玉裁已經注意到,並在《説文解字注》中指出“古多假有為又字。”“有”作“又”,在西周末期的“散氏盤”中也有出現,如“吾有”的“有”字即寫作又,與卜辭同。魏三體石經則直接將“又”作為“有”的古文形體。材料證明,借“又”表示“有”是古文字中的常見現象,但規模不大,到楚簡中假借範圍擴大,以郭店楚簡《老子》為例,通篇的“有”全部假借為“又”。
[20]
另一種寫法是圖A-E一類字形,古文字學界對這個字的辨認和解讀,存在多種不同觀點。關於為何可以將甲骨卜辭中的這類字釋讀為“有”字,學術界尚無定論。
[20]
劉志基先生認為這個字是一個牛頭的形象,以牛頭的形象表示有無之“有”的意義,表現出在造字者心目中,牛是一種可作為財富象徵的動物。
[21]
圖A-E一類字形在甲骨卜辭的用法很多,表示“有”只是其中一種。而且這類字形與生、屮、牛、之的形體十分接近。無論從形體上還是從意義上,甲骨文字(圖A-E)所承擔的內容過於繁雜,因而有必要為“有”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形體,來分化甲骨文字的一部分職能。又因甲骨文中常借“又”表示“有”,字形上表示手的形狀,字音上可以作為聲符,為了增強辨義性,故添加意符“肉”,表示以手持肉的擁有義,於是出現了金文中的“圖2”等形體,是形聲兼會意字。
[20]
有字的本義是獲得、持有、領有、擁有。獲得、持有也即由無到有,自然引申為發生、產生。如《荀子·宥坐》:“孔子南適楚,啓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椹,弟子皆有飢色。”有飢色,指呈現出飢餓的臉色。有與無相對,表示存在的意思。如《詩經·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場有瓜。”
[22]
有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yǒu | 動詞 | have;possess | 《詩經·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 《文子·守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 孫犁《尺澤集·讀蕭紅作品記》:“她對國家民族,是有強烈的責任感的。” | 有緣;有功;國有;有識之士;心中有數 | |
表示存在(與“無”“沒”相對) | have | 《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 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柳見旦科雲]嫂嫂,哥哥有麼?俺兄弟兩個將一瓶兒酒來,與哥哥上壽哩。” | 有名無實;有機可乘;無獨有偶 | ||
表示達到一定的數量或某種程度 | 李森祥《台階》:“那石板多年前由父親從山上背下來,每塊大約有三百來斤重。” 毛澤東《七律·到韶山·序》:“離別這地方已有三十二週年了。” | 有年 | |||
表示發生或出現(與“無”“沒”相對) | happen | 《太平經》丁部之十六:“所以然者,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 宋·王安石《再上龔舍人書》:“夫水旱者,天時之常有也。”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五回:“媳婦因為有病沒躲走,見那兩個傢伙進來,嚇得面無血色。” | |||
表示所領有的某種事物(常為抽象的)多或大 | 張中行《葉聖陶先生二三事》:“凡是同葉聖陶先生有些交往的,無不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動。” | 有經驗;有學問 | |||
用在“人、時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相當於“有的” | some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水利》:“有三日即幹者,有半月後幹者。天澤不降,則人力挽水以濟。” | |||
表示不定指,相當於“某” | someone |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 有人;有天;有朝一日 | ||
用在某些動詞前組成套語,表示客氣 | 有請;有勞 | ||||
尊者對卑者進見時的用語。意謂“等着”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賢士,你則這裏有者,待我將的來。” | ||||
為。作為 | 《國語·晉語一》:“克國得妃,其有吉孰大焉!” | ||||
為。治理 | 漢·蔡邕《文烈侯楊公碑》:“﹝公﹞兼通五典,周覽篇籍,以為尚書帝王之壯士,有國之大本也。” 宋·沈作哲《寓簡》卷一:“其後嗣王,生則逸,亦罔或克壽,此萬世有國之明訓,天人之至理也。” | ||||
用,使用 | 宋·王安石《上執政書》:“言古之君子,於士之宜左者左之,宜右者右之,各因其才而有之。” | ||||
通“友”。相親愛 | 《尚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荀子·正論》:“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 | ||||
形容詞 | 富有;富足 | 《詩經·小雅·魚麗》:“君子有酒,旨且有。” 朱熹集傳:“有,猶多也。” 《列子·説符》:“羨施氏之有。” 張湛注:“有,猶富也。” | |||
名詞 | 古代哲學用語。指最普遍的存在。與“無”相對 | 南朝宋·謝靈運《辨宗論》:“蓋有不能祛有,祛有者必無,未有先盡有累,然後得無也。” 宋·張載《正蒙·幹稱下》:“凡可狀,皆有也。” | |||
助詞 | 放在單音形容詞前面,無實義 |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 | |||
副詞 | 用同“或”。或許 | perhaps | 《史記·孟嘗君列傳》:“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 | ||
前綴 | 附着在某些朝代名或名族名前 | 《荀子·議兵》:“舜伐有苗…湯代有夏。” | 有夏;有周;有殷 | ||
yù | 名詞 | 用同“或(域)”。州域 | 《詩經·商頌·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 毛傳:“域,有也。九有,九州島也。” 《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 | ||
yòu | 副詞 | 通“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小數或零數 | 《論語·學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漢·賈誼《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 ||
通“又”。表示重複連續 | 《易·蠱卦》:“終則有始,天行也。” 《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鄭玄箋:“有,又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無二》:“故開一塞一,起一廢一,至畢時而止,終有復始於一。” | ||||
動詞 | 通“囿”;拘謹;侷限 | 《穆天子傳》卷五:“咎氏宴飲毋有禮。” 劉師培補釋:“有禮,當作‘囿禮’,無囿禮者,不域於禮也,猶今語晏會所謂不拘禮矣。” | |||
通“右”。佑助;幫助 | 《墨子·非命下》:“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孫詒讓間詁引莊述祖曰:“有當為右,助也。” 《荀子·天論》:“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梁啓雄釋引陶鴻慶曰:“有,借為‘右’,助也。” |
有古籍釋義
編輯有説文解字
【卷七】【有部】雲九切(yǒu)
【註釋】《春秋傳》:指《春秋·隱公三年》。
有説文解字注
“不宜有也”注: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為凡有之偁。凡《春秋》書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
“《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注: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經釋不宜有之恉,亦即釋從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從月。《公羊傳》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引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有廣韻
雲久切,上有匣 ‖ 又聲之部(yǒu)
有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部】 有;部外筆畫:2
古文:𠂇
(yǒu)《唐韻》雲久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九切,並音友。《説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九經字樣》:有,從月。從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yòu)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又《韻補》葉羽軌切。《前漢·敍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有字形書法
編輯有字形對比
有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月”的首筆撇改豎。
有書法欣賞
有音韻彙集
編輯有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有 | 有 | 流 | 上聲 | 四十四有 | 雲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雲久切 | ɣju | |
集韻 | 有 | 流 | 上聲 | 四十四有 | 雲/匣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雲九切 | ɣiəu | ||
宥 | 流 | 去聲 | 四十九宥 | 雲/匣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尤救切 | ɣiəu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有 | 雲九切 | |||||||||
增韻 | 上聲 | 有 | 雲九切 | |||||||||
去聲 | 宥 | 爰救切 | ||||||||||
中原音韻 | 宥 | 上聲 | 尤侯 | 影 | 齊齒呼 | 全清 | iəu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尤侯 | 移九切 | |||||||||
洪武正韻 | 宥 | 上聲 | 十九有 | 喻 | 以 | 次濁 | 雲九切 | oiou | ||||
宥 | 去聲 | 十九宥 | 喻 | 以 | 次濁 | 爰救切 | oiou | |||||
分韻撮要 | 有 | 陽上 | 第五修叟秀 | 以 |
有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ɡ | i̯ŭɡ | |
先秦 | 王力系統 | 之 | ɣ | ǐwə |
先秦 | 董同龢系統 | 之 | ɣ | juə̆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之 | ɣ | jwəɣ |
先秦 | 李方桂系統 | 之 | gw | jəgx |
西漢 | 之 | |||
東漢 | 之 | |||
魏 | 幽 | jou | ||
晉 | 幽 | jou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北魏後期北齊 | 尤侯幽 | jou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尤侯幽 | jou | |
隋唐 | 高本漢系統 | j | i̯ə̯u | |
隋唐 | 王力系統 | ɣ | ǐəu | |
隋唐 | 董同龢系統 | ɣ | ju | |
隋唐 | 周法高系統 | j | iəu | |
隋唐 | 李方桂系統 | j | ə̆u | |
隋唐 | 陳新雄系統 | j | ǐou |
有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iou | 214 | 上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iou | 55 | 上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iou | 53 | 上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iou | 42 | 上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iəu | 53 | 上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iɯ | 24 | 上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iɤɯ | 42 | 上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 |
iɤɯ | 34 | 陽平 | |||
晉語 | 太原 | iəu | 53 | 上聲 | |
吳語 | 蘇州 | jiʏ | 31 | 陽去 | |
吳語 | 温州 | jiau | 34 | 陽上 | |
湘語 | 長沙 | iəu | 41 | 上聲 | |
湘語 | 雙峯 | iʊ | 31 | 上聲 | |
贛語 | 南昌 | iu | 213 | 上聲 | |
客家話 | 梅縣 | iu | 44 | 陰平 | |
粵語 | 廣州 | jɐu | 23 | 陽上 | |
粵語 | 陽江 | jɐu | 21 | 上聲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iu | 51 | 上聲 | 文讀 |
u | 33 | 陽去 | 白讀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iu | 53 | 陰上 | 文讀 |
u | 35 | 陽上 | 白讀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ieu | 31 | 上聲 | 文讀 |
ou | 242 | 陽去 | 白讀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iu | 21 | 上聲 |
- 參考資料
-
- 1. 有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14]
- 2. 二十五有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14]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20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189-2190
- 5. “有”的草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6. “有”的行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7. “有”的楷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8. “有”的隸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9. “有”的篆書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10. “有”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26]
- 1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21]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83;1588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30
- 1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66
- 15.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21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52
- 17.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4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21
- 19.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423-424
- 20. 邵琛欣.“有”字形義小考[J].長安學術,2018,(第1期):122-127
- 21. 劉志基著.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10:159-160
- 22.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232-23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