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舵雪橇

鎖定
有舵雪橇,雪橇運動項目之一。也稱“長雪橇”。是一種集體乘坐,利用舵和方向盤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運動。 [2] 
有舵雪橇最早起源於瑞士,1924年,首屆冬季奧運會將有舵雪橇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 
有舵雪橇的最高組織機構是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總部設在法國巴黎。中國的最高組織機構是中國雪橇協會,成立於1983年10月。 [4-5] 
中文名
有舵雪橇
外文名
Sleigh with rudder
別    名
長雪橇
起源時間
18世紀80年代
起源地
瑞士
類 別
競技類
主要比賽
冬奧會
代表人物
漢弗萊斯

有舵雪橇項目歷史

18世紀80年代,兩位美國考察人員惠內(Stephen Whiney)和蔡爾茲(L. P. Childs)在瑞士的聖莫里茨將兩個無舵雪橇前後用木板釘在一起,前面的用於控制轉彎,並進行了一次比賽,引起觀眾的興趣。 [1] 
1888年,瑞士的馬蒂斯(Mattis)研製成裝有操縱舵的長雪橇,木製架子,鐵製滑板。 [1] 
1883年,英國人把平底雪車裝上了車板。 [1] 
1890年,愛好者們又製成裝有金屬舵板和制動閘的雪車,稱有舵雪車。 [1] 
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問世。 [1] 
1903年,第一條人工有舵雪橇線路在聖莫里茨建成。 [1] 
1923年11月,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成立。 [1] 
1924年,首屆冬季奧運會男子四人座有舵雪橇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 
1932年,男子雙人座有舵雪橇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 
2002年,女子有舵雪橇進入鹽湖城冬奧會。 [7] 

有舵雪橇硬件要求

有舵雪橇雪橇

有舵雪橇是由底盤、座艙、滑行器材、防護罩、操縱舵以及制動器等部分組成。滑行器材由兩對滑刀組成。後部的一對滑刀固定在橇體上,前部的一對同方向盤相連。所有的部件都由金屬製成。2人座有能雪橇長不得超過270釐米,寬67釐米,滑橇板寬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長380釐米,寬67釐米,滑橇板最小寬度為12毫米。2人座有能雪橇比賽時,總重量不得超過375公斤,4人座有能雪橇總重量不得超過630公斤,不足者均可攜帶其他加重物補足。 [3] 

有舵雪橇服裝

有舵雪橇服裝包括比賽服、護肩、護肘、頭盔和專用釘靴。靴釘為刷型並均勻分佈於靴底。靴釘的長度不超過14毫米,間隔不超過3釐米。 [3] 

有舵雪橇賽道

有舵雪橇滑道是用混凝土或木材建造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型滑道。寬140釐米,兩側為護牆。護牆的內側高140釐米,外側高2-7米。滑道及兩側的護牆均需澆冰。比賽線路長度為1300-2000米,全程設有15-20個彎道,彎道的半徑不得小於20米。滑道的平均坡度為4°-8°。起點與終點的高度差為100-150米。 [3] 

有舵雪橇比賽規則

有舵雪橇比賽分雙人座和四人座兩項。每賽次滑行4次,以4次比賽的累計時間計算成績,時間少者名次列前。遇兩隊時間總和相等時,以一次最少時間的隊為勝。賽期兩天,每天進行兩次。首輪出發順序由抽籤決定。從第二輪起,出發順序由前一輪的最後一名先出發,接着順次下排。出發前,雪橇距起點線15米。出發信號發出後,均由運動員在起點處手推雪橇奔跑起動,然後躍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後座的人負責制動。到達終點時運動員均須在座位上,否則成績無效。 [3] 

有舵雪橇重要賽事

冬奧會:每4年舉辦一次。冬奧會有舵雪橇項目分為男子四人有舵雪橇、男子雙人有舵雪橇和女子雙人有舵雪橇等3個項目,共設立3枚金牌。 [7] 
世界盃有舵雪橇錦標賽:每年一次,比賽分雙人、四人兩種,冬季奧運會年不舉辦。 [6] 

有舵雪橇組織機構

  • 國際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聯合會
國際有舵雪撬和平底雪撬聯合會(International Bobsleigh and Toboggan Federation,FIBT)是冬季項目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總會成員。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代表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執委會是領導機構,由主席,4名副主席(分別負責國際事務、運動項目、滑道、雪撬和運動設備),代表亞洲、天然滑道雪撬、奧運會和雪撬的各1名代表,秘書長,醫務委員會主任,審計和兩名委員組成。 [4] 
  • 中國雪橇協會
1983年10月,中國雪橇協會成立,主席和秘書長分別由劉興和屠銘德擔任。1984年12月1日,中國雪橇協會向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提交了入會申請報告。1984年2月13日,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薩拉熱窩代表大會一致表決同意中國雪橇協會加入國際無舵雪橇聯合會。 [5] 

有舵雪橇代表人物

漢弗萊斯,加拿大人,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有舵雪橇女子雙人賽冠軍,2014年索契冬奧會有舵雪橇女子雙人座賽冠軍。 [8-9] 
亞歷山大·祖博科夫,2014年索契冬奧會有舵雪橇男子雙人座賽冠軍。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