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緡國

鎖定
有緡國是古代部落,位於濟寧金鄉卜集鎮的緡城堌堆。
有緡氏本是少昊的後裔,長期生活在古大野澤畔,臨水而居。夏朝時,朝廷將這片土地劃撥給舜的兒子季釐作為封地,於是正式有了有緡國的稱謂。 [1] 
中文名
有緡國
地理位置
濟寧金鄉卜集鎮的緡城堌堆
所屬類型
古代部落

有緡國歷史嚴格

有緡國地處當時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區的咽喉地帶,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且與鄰國和睦相處,因此有緡國的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1] 
有緡國究竟有多富足,從它的名字也能窺見一二。“緡”最初指先民的釣魚繩,這説明有緡氏善於釣魚。另外,“緡”還是絲的一種,這説明有緡氏懂得養蠶繅絲。這兩樣技能堪稱文明的重要標誌。學會了釣魚、養蠶,就能確保衣食無憂,自然要比其他部落面朝黃土背朝天、捕獵山林野物的生活滋潤許多。 [1] 
憑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有緡國很快就和近鄰有仍國一樣,成為穩定夏朝東方局勢的核心方國,為少康中興奠定了基礎。可到了夏朝末年,有緡國卻成了朝廷眼中的“亂臣賊子”。 [1] 
夏朝末年,夏桀召集東方諸侯舉行有仍之會,想讓各國出兵討伐商軍。夏桀素來暴虐成性,雖然他倒行逆施,早就失去了人心,但一眾諸侯因為力量有限,只能聽之任之、敢怒不敢言。唯獨這個有緡國國君膽量大,居然在大會上公開發難,大倒苦水,並將夏桀臭罵一頓,然後中途退會、揚長而去。 [1] 
夏桀可是自比太陽的人物,怎會善罷甘休。惱羞成怒的夏桀立刻下令出重兵討伐這個亂臣賊子。有骨氣歸有骨氣,打仗還是得靠真刀真槍,小小方國再牛,又豈是朝廷的對手。大兵壓境,經過幾天鏖戰,有緡國就抵抗不住了,最終被夏桀剿滅。經過這一戰,有緡國亡了國。 [1] 

有緡國故城遺址

有緡國的故城遺址,在今濟寧金鄉卜集鎮的緡城堌堆,位於高莊、邢莊、夏莊、東門屯之間。楊伯峻先生在《春秋左傳注》中指出,有緡國故址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緡城阜”。 [1] 
現存的緡城堌堆是處新石器時代典型遺址,也有龍山文化與周至漢代的遺存,可見早期有緡氏曾經長期在這裏活動。遺址長200米,寬150米,面積3萬平方米,文物堆積厚約6米,因有緡國及緡城郡在此建城,長期生活遺存使堌堆高出其他地面,故以“緡城堌堆”而命名。
1981年底,山東省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勘探試掘,相繼發現大量文物。遺址上層出土了大量貝幣及鼎、鬲、甕、盆、杯等灰陶器物和金屬製兵器,屬於商、周、戰國、漢文化。其次為灰陶和紅陶,彩繪採用天然礦物質黑、白、紅、藍等。這些雖是有緡國以後的產物,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説,顯然是存在繼承關係的。
下層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蚌器,均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器物,更加直觀反映出有緡氏先民的生活面貌。石器多為磨製,有加工精製的石刀、石鉞、石錛、石鑿、石斧、石鐮等。骨器有針、錐、鏃,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出土的文物骨骼以豬狗為多,還有馬、牛、羊、兔、鹿等動物的骨骼,反映出當時的家畜馴養和狩獵情況。 [1] 

有緡國歷史謎案

四川三星堆文化舉世聞名,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作為夏商前後的一個重要文化中心,它的來源始終眾説紛紜。有種觀點認為,三星堆文化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有緡國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
三星堆遺址居民目前有氐羌説、濮人説、巴人説、東夷説、越人説等不同看法,如今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氐羌説,即認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與三星堆關係密切,三星堆的主體居民可能是來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但是,璀璨的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學者們卻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其來源與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關;有的認為與川東鄂西史前文化有關;有的認為與山東龍山文化有關;有的認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彼此融合的產物。
於是,有學者就考證分析了,有緡氏因為叛夏而遭到朝廷的殘酷鎮壓,即將亡國時,有緡氏的首領迅速動員,號令全族撤離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先逃亡到河南一帶,站穩腳跟後,沿着黃河西進,至岷江時向南拐,進入蜀地。有緡氏先是在岷山暫居,並且把這座山叫岷山,這是因為“岷”和“緡”兩個字同音。還把附近的一座山叫蜀山,這是因為有緡氏的一支叫蜀族。後來,有緡氏又向南拐遷徙到成都平原,定居下來,為當地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東夷文明,包括養蠶繅絲的工藝,奠定了三星堆文化的基礎。
這種觀點雖然主要是推測,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太陽崇拜、神鳥崇拜的印記,而這些都是東夷文明的顯著特色,這不太可能是單純的巧合。從時間上看,有緡氏入蜀的可能性確實存在,有緡氏也確實有條件將自己的製作工藝、審美觀念、宗教信仰乃至故土情結與當地的土著文明相融合。
有“作案時間”“作案動機”“作案條件”,還能找到蛛絲馬跡的線索,也就難怪有緡國被列入三星堆文化的重要“嫌疑人”之一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