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教無類

(漢語成語)

鎖定
有教無類(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衞靈公》。 [1] 
有教無類(類:種類)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緊縮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定語、賓語。 [4] 
中文名
有教無類
拼    音
yǒu jiào wú lèi
近義詞
一視同仁
反義詞
因人而異
注音字母
ㄧㄡˇ ㄐㄧㄠˋ ㄨˊ ㄌㄟˋ
出    處
論語·衞靈公
語法結構
緊縮式
語法屬性
作主語、定語、賓語

有教無類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論語·衞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有教無類”。 [1] 

有教無類成語典故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注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等基礎知識。然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 [2] 
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制度開始崩解,諸侯開始為政一方。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侷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侷限在培養有潛力有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 [2] 
孔子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所有願意學習的人都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故而,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有權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到了孔子的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在下移,為私人辦學提供了機會。孔子正是抓住了這一機會,開始了其創辦私學的職業生涯,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培養“賢才”和官吏,以實現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民族,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的三千弟子則是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家,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 [2] 

有教無類成語寓意

有教無類思想的實踐,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全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體現了樸素的教育平等精神。平等是教育制度、考試製度、教學授業和教師言行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是一個國家教育興旺的基因。“有教無類”不僅是教學的指導思想,而且是招生、選拔優秀學生不容背棄的規則。成語告訴人們,無論是笨拙或聰明的、富人家或窮人家的、農村或城市的孩子,都應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享受平等的學習、深造條件。貫徹這一教育平等原則,是國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廣出人才的根本保證,也是堅持教育道德的表現。 [2]  [3] 

有教無類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有教無類”指教育不分高低貴賤,對哪類人都一視同仁。緊縮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定語、賓語。 [4] 
運用示例
唐·魏徵隋書·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1] 
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有教無類’。” [1] 

有教無類同源成語

出自《論語·衞靈公》的成語
無為而治
言不及義
以人廢言
當仁不讓
不相為謀
推己及人
殺身成仁
參前倚衡
志士仁人
/
參考資料: [5]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385
  • 2.    中共呂梁市委黨校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村教育讀本[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07.79-83
  • 3.    姚富祥編著. 每天讀點中國史[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8.01.85
  • 4.    有教無類的解釋|有教無類的意思|漢典“有教無類”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09-09]
  • 5.    (春秋)孔丘著. 論語 全新升級版[M].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09.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