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經後期

鎖定
月經後期,中醫病名。月經週期延後7天以上,甚至3到5個月,連續兩個週期以上,稱為月經後期。青春期月經初潮後一年內,或圍絕經期,週期有時延後,週期時有延後,而無其他證候者,不做病論。若每次延後三五天,或偶然延後一次,下次仍如期來潮,均不做月經後期論。
別    名
經行後期
月經延後
經遲
中醫學名
月經後期
常見發病部位
女子胞
相關西醫疾病
月經失調、月經稀發
疾病分類
中醫-婦科
傳染性

月經後期名詞解釋

月經週期延後7天以上,甚至3到5個月,連續兩個週期以上,稱為月經後期。如在 初潮後一二年或更年期,經期時有延後,並無其他證候者,是生理現象,不屬本病。月經後期又稱經水後期、經行後期或經遲。相當於西醫的月經失調、月經稀發。

月經後期歷史沿革

1.首見於漢代《金貴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温經條下謂“至期不來”。
2.宋代《婦人大全良方·調經門》引王子亨所言“過於陰則後時而至”,認為月經後期為陰盛血寒所致。
3.元代《丹溪心法·婦人》中提出“血虛、血熱、痰多”均可導致月經後期的發生。
4.明代《醫方考·婦人門》論述月經後期為寒,為鬱,為氣,為痰。
5.《萬病回春·婦人科》認為過期而來,紫黑有塊是氣滯血瘀。薛己、萬全、張景嶽等更提出了脾經血虛,肝經血少,氣血虛弱,氣血虛少,氣逆血少,脾胃虛損,痰濕壅滯,以及水虧血少,燥澀而然等月經後期的發病機理。

月經後期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功能失調性出血,分為排卵性和非排卵性。排卵性月經後期是因為卵泡期卵泡刺激素分泌不足而卵泡發育遲緩,不能按時成熟致排卵延後,月經後期而至。無排卵性月經失調則是在月經週期中不能形成黃體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高峯,卵巢不能排卵而致月經紊亂,可表現為月經週期延後。 

月經後期病因

本病的病因有虛實之別。虛者多因腎虛、血虛、寒虛導致精血不足,衝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實者多因血寒、氣滯等導致血行不暢,衝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溢滿,致使月經後期而來。

月經後期病機

1.腎虛
先天腎氣不足,或多產房勞,損傷腎氣,腎虛精虧血少,衝任虧虛,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
2.血虛
體質素弱,營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產育過多,耗傷陰血,或脾氣虛弱,化源不足,均致營血虧虛,衝任不固,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
3.血寒
(1)虛寒: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陽虛內寒,臟腑失於温養,生化失期,氣虛血少,衝任虧虛,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
(2)實寒:經期產後,外感寒邪,或過食寒涼,寒搏於血,血為寒凝,衝任阻滯,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
4.氣滯
素多憂鬱,氣機不宣,血為氣滯,運行不暢,衝任阻滯,血海不能按時溢滿而經遲。

月經後期診查要點

月經後期診斷依據

1.病史稟賦不足,或有感寒飲冷,情志不遂史。
2.臨牀表現月經週期延後7天以上,甚至3—5個月—行,可伴有經量及經期的異常,一般認為需連續出現兩個月經週期以上。

月經後期鑑別診斷

1.與早孕的鑑別
育齡婦女月經過期未來者,首先應排除妊娠。
2.與妊娠期出血病證的鑑別
若以往月經週期正常,本次月經延後又伴有陰道留血,量、色、質均異於平時,或伴小腹疼痛者,應注意與胎漏,胎動不安,異位妊娠(宮外孕)相鑑別。

月經後期相關檢查

(1)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或略小。
(2)輔助檢查:通過測定、陰道細胞學、宮頸黏液結晶等檢查及內分泌激素測定,以瞭解性腺功能。B超檢查以瞭解子宮、卵巢的發育和病變。先天不足者,多有發育不良的體徵。 [1] 

月經後期辯證論治

1.腎氣虛
主要證候:週期延後,量少,色暗淡,質清稀,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而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補腎養血調經。
代表方:當歸地黃飲。
方藥: 當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杜仲、懷牛膝、甘草。 
2.血虛證
主要證候:週期延後,,量少,色淡紅,質清稀,或小腹綿綿作痛;或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
治法:補血益氣調經。
代表方:大補元煎。
方藥:人蔘、山藥、熟地黃、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3.血寒證
(1)虛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沿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痠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治法:扶陽祛寒調經。
代表方:温經湯(《金貴要略》。 [2] 
方藥:當歸、吳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薑、丹皮、法半夏、麥冬、人蔘、阿膠、甘草。
(2)實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延後,量少,經色紫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治療:温經散寒,活血調經。
代表方:温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3] 
方藥:當歸、川芎、芍藥、桂心、丹皮、莪術、人蔘、甘草、牛膝。
4.氣滯證
主要證候:經期延後,量少或正常,經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精神抑鬱,胸悶不舒,經前胸脅乳房脹痛,舌象正常,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脈弦數。
治療:理氣行滯調經。
代表方:烏藥湯(《蘭室秘藏》)。
方藥:烏藥、香附、木香、當歸、甘草。

月經後期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温經散寒,化瘀止痛,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關元、地機、三陰交、十七椎。
加減:寒濕凝滯加灸水道;氣滯瘀滯加百合、太沖、次髎調氣活血;氣血不足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月經後期轉歸預後

本病常與月經量少兼見,治療及時得當,預後較好,否則容易發展成閉經。生育年齡,若月經會期、量少,常可導致不孕。

月經後期預防調護

1.適寒温。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經期身體衞生能力差,應儘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觸涼水等,以防血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生。
2.節飲食。經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3.調情志。經期情緒穩定,心境安和。

月經後期相關文獻

1、《景嶽全書.婦人規·經脈類》:後期而至者.本屬血虛,.然亦有血熱而燥瘀者;不得不為清補;有血逆而留滯者,不得不為疏利。
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見沉黑,或澀滯而少。其脈或微或細,或沉、遲、弦、澀。其髒氣形氣必惡寒喜暖。凡此者,皆無火之證。治宜温養血氣,以大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大約寒則多滯,宜加姜、桂、吳茱萸、蓽茇之類,甚者須加附子。 [4] 
2、《薛氏醫案.女科撮要·經候不調》:其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少,有因氣虛血弱。主治之法…脾經血虛者,人蔘養榮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
[1] 
參考資料
  • 1.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 2.    張仲景(漢).《金匱要略》:人民衞生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 3.    陳自明(宋).《婦人大全良方》:人民衞生出版社,2006年6月1日 第1版
  • 4.    張景嶽(明).《景嶽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