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陰體

鎖定
廣義的會陰體是封閉骨盆出口的所有軟組織,而狹義的會陰體是指位於肛管和泌尿生殖器之間中線位置的一個錐形纖維肌肉結節,其頭端是直腸陰道隔,尾端是會陰體皮膚,前面是陰道後壁,後面是直腸肛門前壁。組織學上會陰體是陰道壁和肛門括約肌皮之間的纖維肌肉組織,大部分平滑肌排列無序,而直腸陰道隔上部的平滑肌纖維則水平排列,連接陰道和直腸。肛門內、外括約肌分別為環形平滑肌和橫紋肌,70%~80%的肛門靜態壓由肛門內括約肌維持。會陰體大部分神經支配來源於陰部神經,發自於S2~S4,從梨狀肌和尾骨肌之間穿過,從坐骨大孔穿出,從坐骨棘後方通過坐骨小孔,在陰部管中沿着坐骨肛門窩外側壁行走。直腸下神經在坐骨棘附近從陰部神經分支,支配肛門外括約肌的運動,並負責齒狀線以下的感覺。齒狀線以上的感覺及肛門內括約肌受到下腹下叢的子宮陰道部的支配,為內臟神經。
中文名
會陰體
外文名
perineal body [1] 
別    名
會陰中心腱(perineal central tendon) [1] 
概    括
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
寬    度
約3-4釐米
作    用
起重要支持作用

會陰體會陰體子宮內膜異位症

會陰體病症介紹

子宮內膜異位症(EM)是生育年齡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以盆腔內種植常見,而胃腸道、肺、泌尿系統、腹壁、會陰或陰道、皮膚、中樞神經系統子宮內膜異位症罕見。會陰體子宮內膜異位症(PEM)患者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種植於會陰體,並隨月經週期發生變化,病灶常侵犯肛門括約肌。

會陰體病因

目前臨牀上關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原因有種植學説、體腔上皮化生學説以及直接移植學説。種植學説是指月經期脱落的子宮內膜碎片隨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腹腔,種植於卵巢和鄰近的盆腔腹膜,並繼發生長和蔓延,發展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體腔上皮化生學説是指卵巢生髮上皮、盆腔腹膜、胸膜等均起源於體腔上皮,它們可以在炎症或經血的刺激下變為子宮內膜,導致子宮內膜發生異位;直接移植學説是指患者在手術中,如剖宮產、人工流產或分娩過程中,子宮內膜被帶到傷口上,而發展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會陰體手術治療

PEM患者手術治療是首選。術中注意完整切除病灶及周圍0.3~0.5cm區域,縫合過程中確定新陰道口大小十分重要,以保證兩指(寬4cm)松為度。應注意會陰體勿縫合過高,以免陰道口狹小而至性生活疼痛或困難。另外勿鉗夾、縫刺直腸壁,尤其是縫線不應穿透直腸黏膜。故縫合完畢後應常規進行肛門檢查,縫穿者需拆除縫線重新縫合。
參考資料
  • 1.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