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計信息

鎖定
會計信息是指通過會計核算實際記錄或科學預測,反映會計主體過去、現在、將來有關資金運動狀況的各種可為人們接受和理解的消息、數據、資料等的總稱。 [1]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資金變動的財務信息,是記錄會計核算過程和結果的重要載體,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評價經營業績進行再生產或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單位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或附註等形式向投資者、債權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
中文名
會計信息
類別1
企業的財務狀況
類別2
經營業績
類別3
現金流量

會計信息信息質量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政務公開,2014年10月28日,財政部正式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二十九號、第三十號、第三十一號。其中,第二十九號和第三十一號公告分別對財政部組織專員辦檢查的企業、金融機構和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處理結果進行了逐户公告,第三十號公告對各省級財政部門檢查企事業單位、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處理情況進行了逐省公告。 [2] 
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
此次檢查圍繞財税體制改革和宏觀調控重點,着力促進資本市場和註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對金融、通信、航空等重點領域的大型中央企業、部分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以及會計師事務所開展了聯合聯動檢查。此次檢查緊密結合嚴肅財經紀律和“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將有關單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厲行勤儉節約、控制三公經費等作為檢查重點,取得了顯著成效。 [2] 
檢查表明,多數企業財務會計工作規範化程度逐年提高,內部控制制度逐步健全,註冊會計師行業執業質量不斷提升,較好發揮了審計鑑證作用。但檢查也發現,仍有部分企業存在未有效實施會計準則、財務管理不規範、內部控制不健全、財税政策執行不到位甚至私設“小金庫”等嚴重違反財經紀律問題。
針對檢查發現的問題,財政部門依法進行了處理處罰,責成被查單位調整賬務、補繳税款、上繳財政資金、整改落實,並採取罰款、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移送有關部門處理等方式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財政部門堅持寓服務於監督的理念,通過約談、通報、下發管理建議書等多種形式,督促被查單位完善制度、加強管理。 [2] 
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大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作為全國會計工作和註冊會計師行業的主管部門,財政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履行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會計監督,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單位的監督檢查,有效維護會計審計市場秩序,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提供堅強保障。 [2] 

會計信息重要性

會計信息是企業從會計視角所揭示的經濟活動情況,包括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等。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體系架構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體系架構
會計信息主要用來處理企業經營過程中價值運動所產生的數據,按照規定的會計制度,法規,方法和程序,把他們加工成有助於決策的財務信息和其他經濟信息,具體地説,會計信息是指會計數據經過加工處理後產生的,為會計管理和企業管理所需要的經濟信息。它包括:反映過去所發生的財務信息,即有關資金的取得,分配與使用的信息,如資產負債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種財務分析報表,對未來具有預測作用決策信息,年度計劃,規劃,金額等,會計通過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來反映過去的經濟活動,控制經濟活動,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
會計信息是社會經濟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而真實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最基本的要求,社會經濟的有效運行要求會計信息能夠與它所反映的客觀事實相符。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國有資產流失證券市場發育不良、社會交易費用高昂、企業籌資困難等很大程度上都與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有關。由於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會計信息作用

相關書籍《會計信息系統》 相關書籍《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是價值運動及其屬性的一種客觀表達,包含相互關聯,互為制約的"數據輸入,系統轉換,信息輸出"三個有機過程。它是整個會計行為系統的核心部分,其實質是各種利益關係的反映。隨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隨着經濟主體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經濟活動全球化,國際化, 以及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和內涵的日益複雜,會計信息在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上越來越顯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1、會計信息能幫助投資者和貸款人進行合理決策。在市場經濟環境裏,企業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和債權人,無論是現在或潛在的投資人和貸款人,為了作出合理的投資和信貸決策,必須擁有一定的信息,瞭解已投資或計劃投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2、會計信息能評估和預測未來的現金流動。企業內外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主要是為了幫助未來的經濟決策,預測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其中主要內容側重於財務預測, 如現金流量,償債能力支付能力等。通常,預測經濟前景應以過去經營活動的信息為基礎,即由財務報告所提供的關於企業過去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信息作為預測依據。
3、會計信息有助於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國家財政部門根據企業報送的會計報表,監督檢查企業的財務管理情況;税務部門通過閲讀企業的會計資料,瞭解税收的執行情況。
4、會計信息有利於加強和改善經營管理。企業將生產經營的全面情況進行蒐集,整理,將分散的信息加工成系統的信息資料,傳遞給企業內部管理部門。企業管理者可及時發現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決策,採取措施,改善生產經營管理。

會計信息失真種類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形成與提供違背了客觀的真實性原則,不能正確反映會計主體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無意失真故意失真兩種類型。

會計信息無意失真

1、無意失真的含義
會計信息質量的層次結構 會計信息質量的層次結構
無意失真是在會計核算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過失,財會人員由於種種原因可能在會計核算中發生各類失誤。無意失真是指基本會計信息的控制人員由於職業道德,專業素質等內因以及行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等外因的影響,造成的對政策法規理解不透,運用相關條款不當或賬務處理錯弊而導致的報出會計信息與實際信息不符。因此,無意失真也稱為會計錯誤。
這種失真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意",這與那種故意曲解有關的規定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惡意失真行為有嚴格的區別。但是,這兩種"失真"造成的後果都是非常惡劣的。
2、無意失真的內容
(1)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
(2)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
(3)對會計政策的誤用。
傳統核算技術錯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主要是純技術層面的原因,如會計核算進程中的重記,漏記,串賬,筆誤,借貸方向錯位等錯誤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有些錯誤與會計人員的熟練程度有關,如果其業務水平和熟練程度較低,就會發生較多的錯誤;也有些錯誤與其熟練程度並無直接聯繫。從人的生理角度看,財會人員在大量的業務面前,難免會由於疲勞或大意而發生一定比例和一定數量的差錯。
3、無意失真的特點
(1)無意失真並非出於故意,而且從客觀後果上看,經辦人員並沒有從中獲益。例如,會計人員由於業務生疏,將應計入製造費用的車間管理人員差旅費計入了管理費用出納人員由於粗心大意,誤將現金收入8,000 元記為800元,但並沒有侵吞差錯部分;材料核算人員因月末結賬任務繁重,對材料收發業務只記總賬而未記明細賬等。
(2)無意失真可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也可能並不影響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真實性,而只是在業務處理過程和方法上有不妥當的地方。例如,會計人員誤記會計科目或誤記金額,出納人員為圖方便沒有逐日登記現金日記賬,而將幾天的業務合併填列等錯誤,均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
(3)無意失真往往只是個人行為,而非團伙行為。
(4)無意失真往往易於查找和糾正,一般不具有隱蔽性。如果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則錯誤很容易複核,在賬目核對,試算平衡,內部審計等環節中被發現,並被予以糾正。

會計信息故意失真

1、故意失真的含義
故意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預謀的,有針對性的財務造假和欺詐行為,也稱為會計舞弊控制會計基本信息的人員為了會計主體本身或相關主體的局部利益, 不顧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要求,故意篡改,偽造,編造有關的會計憑證,虛報,漏報,瞞報有關的會計數據而造成報出信息與會計主體本身的實際信息不符的現象。舞弊強調的是出現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他與無意失真有相同或相近的形式,但卻有本質上的不同。舞弊是見不得人的,是不敢公之於眾的,需要伴有一定形式的偽裝和掩飾,通過虛列事實或隱瞞真相等手段做假,一般很難讓人發現。
在這裏,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有關人員(直接有關的會計人員和其他有實際控制能力人員)的故意作為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最直接因素。其"作為"的結果導致賬賬不符,賬表不符和賬實不符。而其中的賬實不符則是其中最隱蔽,危害最大的一種。多數的惡意失真都是有關經辦人員以事實無從查起,無法進行賬實核對作為僥倖心理而造成的。
2、故意失真的內容
(1)偽造,編造記錄或憑證;
(3)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
(4)記錄虛假的交易或事項;
(5)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
3、故意失真的特點
(1)故意失真一般都是故意行為,當事人進行舞弊是為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企圖。例如,出納人員為侵吞現金而隱瞞現金收入業務;企業領導為虛誇利潤,粉飾企業及騙取上市資格等而授意財會人員虛列收入,人為少計費用等。
(2)故意失真一般都會導致企業最終會計信息被歪曲或掩蓋,與客觀事實不符,違反國家有關法規和企業會計準則,不能準確,公允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3)故意失真可能是個人行為,也可能是串通舞弊的團伙行為。例如,出納人員以篡改憑證的方式貪污現金,通過私自簽發支票並不予登記的方式挪用企業存款等屬於個人舞弊;而材料核算人員與倉庫保管人員串通作弊,侵吞企業財物,企業領導授意有關財會人員人為調整賬目,虛計損益則屬於團伙舞弊。
(4)故意失真由於一般都有預謀,因而手段比較隱蔽,較難被發覺。
(5)故意失真一般後果比較嚴重,往往導致企業財產受損,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税收流失經濟後果,而且它一般與經濟違法,犯罪行為伴生。
4、故意失真的類型:
(1)無中生有型。有關經濟業務並未發生,相關收入,盈利,資產,負債,權益等並不存在,而是通過攝取假證據,編造假資料,假合同,假印章,編制假會計憑證,記假賬,編假報表,憑空捏造收入,盈利,資產,負債,權益等經濟業務的造假行為,其表現形式是造假一條龍
(2)改頭換面型。故意歪曲,掩蓋,隱瞞會計信息的真實面貌,隨意增減甚至刪除經濟業務的原始記錄,使其原有經濟業務記錄面目全非。如真盈假虧,真虧假盈,將大盈改小盈,將大虧改小虧等。
(3)真假雙簧型。常見的是兩套賬,一套是真賬,對內;另一套是假賬,對外。也有兩套賬以上的,如真賬只有一套,假賬則好幾套,有的假賬對付税務機關,有的對付投資股東,有的對付上級主管部門等。
(4)賬外賬型。常見的賬外賬是大賬之外,還有許多小賬。大賬獨立核算,是該單位會計核算的主體,納税,完成考核指標,應付檢查均以該賬為依據。小賬雖各自獨立,核算卻不規範,沒有統一賬目,沒有統一報表,由執權人分散掌握開支,核算與否隨意。小賬多為"小金庫",是貪污,挪用,揮霍,行賄等腐敗行為的經濟來源。
(5)體外循環型。某項或部分經濟業務的收入或收益不在本單位的會計核算體系內,而是將這些收益轉移或沉澱在外單位,需要支用時,才從相關單位支付。常見的有財政預算外資金體外循環,行政單位有權處罰和收費的體外循環,企業單位部分經濟業務,投資收益,以物易物,物業出租收入的體外循環等。體外循環資金多為腐敗的資金來源
(6)長官意志型。單位的財會人員的行為受該單位的法人意志支配,一切會計原則職業道德都難以堅持,不得不服從領導的指示,領導叫怎樣做賬,就怎樣做賬,領導負有直接責任
(7)財會主動型。有部分財會人員受利益的驅動,主動為領導(法人)出謀劃策,財會人員負有直接責任。
5、故意失真的主體分析
研究故意失真,必須弄清誰是故意失真的實施者,即會計造假的主體。會計造假主體是指會計造假的策劃,組織,指揮,參與和具體實施者,也就是假賬的涉案人和後果承擔者。假賬是會計人員直接製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綜合知識,做假技巧,膽量,更需要適宜的環境和背景,因而一般決不是一個會計人員能完成的,會計造假主體應包括炮製假賬和相關違法亂紀活動的主謀,共謀和執行者。準確界定會計造假主體對追究造假責任,杜絕造假行為十分重要。
(1)按照在造假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同,會計造假主體包括動議者,決策者,操作者和協同者。
所謂造假的動議者是指為會計造假出謀劃策的人。動議者往往熟悉會計核算體系,瞭解有關賬户體系及其特點,並有機會接觸單位最高領導層,且成為其參謀與助手。 動議者通常是單位財會部門的負責人,他們可能接受領導層的授意而投其所好,也可能出於"主動關心"企業的發展而提出建議。動議者在會計造假活動中起着穿針引線,承上啓下的作用。他們往往稟承領導意旨或為其出謀劃策,並向領導提出具體造假方案,介紹推薦造假方法,美化和誇大造假效果,做出某些安全承諾;同時積極組織人員,分派任務,指導具體實施。
造假的決策者是指有權決定會計造假實施的各級領導人。決策者既可以是領導者個人,也可以是領導層集體。在技術上領導介入會計造假的程度是較低的,但在決策中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他們往往是造假的策劃人,決定者,指使者,同時也是會計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實施者即操作者是指具有職務便利,能夠接觸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親自實施和完成會計造假的人員。它不僅包括會計人員,出納人員,而且還可能包括相關的採購人員,銷售人員,保管人員,統計人員
造假協同者是指從某些方面策應,配合造假的人員,既包括在造假之初為其提供方便者,也包括在造假事實發生後為其掩飾,佈防,通風報信和提供偽證等人員。值得説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體的人員構成不盡相同,在造假過程中所承擔的職責和所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
(2)按照會計造假主體所處的地位不同可分為主動造假者和被動造假者。
主動造假者是指行為人有意識地,積極地,自覺地參與造假,並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的行為者。一般來説,會計造假的動議者和決策者通常是主動造假者,也是造假的直接受益者或利害關係人。他們往往是造假活動的知情者,是"圈內人物"。隨着我國對國有企業實施廠長經理責任制後,企業擁有了財務管理,生產經營等自主權,這本是深化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舉措。可是,國家對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導企業使用各種權利,監督或約束經營者行為,尚缺乏完善的制約體系, 一些廠長常常以不懂財經法律,法規為藉口,不尊重事實,濫用職權,利用會計人員在晉級等個人利益與其的依附關係,對會計人員隨意指揮,為謀求小集體利益甚至個人利益對會計工作橫加干涉。比如向銀行貸款時,要誇大資產和淨資產量,掩飾不良資產;向上級彙報經營業績時向實際數字"注水";向税務部門申報納税時,通過會計方法人為虛增成本,降低利潤,達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被動造假者是指並非出自其本意,而是被他人脅迫,強求,命令或利誘而參與造假的行為人。如某些財會人員,他們是會計造假的具體執行人,但他們可能並不是造假的動議者,甚至可能並不情願作假賬,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只能執行領導的指示,而且一旦事情敗露,還經常被當作替罪羊。被動造假者一般是不知情人或不完全知情人,不瞭解造假的全部內幕和真相。不過主動和被動是相互的,且往往可以相互轉化,有些參與造假者開始可能是被動的,一旦加入造假行列後卻又變得積極主動

會計信息失真表現

1、原始憑證失真。有些單位的原始憑證填寫不完整,不規範,甚至採取製作假原始憑證的方法進行"變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憑證的要素填寫不全,使收支的資金渠道不能明確地劃分,混淆了成本和專項基金的界限。
3、財務賬目管理混亂,在會計賬簿設置和會計科目的使用上,沒有嚴格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來設置,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賬目混亂,賬證,賬賬,賬表,賬實嚴重不符。
4、會計報表虛假,具體表現在撇開賬簿,人為地調整報表數字,甚至編報兩套報表,一套自用,一套對外提供,導致報表使用者不能瞭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5、收入,成本,費用,資產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現是截留,轉移,坐支收入;成本,費用失真的表現是多列或少列成本,費用,甚至通過人為方式調整損益,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資產不實主要表現為企業資產賬面價值不能反映企業各項資產的實際擁有數額,資產管理混亂,造成家底不清,賬實不符

會計信息失真危害

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日趨嚴重,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遞錯誤信息,誤導經濟行為。從微觀角度看,會計信息的影響滲透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包含投資,融資,利益分配的決策,計劃或控制等。例如一項投資技術決策,要建立在過去經濟業務數據的分析基礎之上,若提供的會計資料虛增了投資額和成本,使利潤減少,甚至虧損,必然會放棄這一項目,失去市場機會。反之,則會使一份實際不可行的論證分析報告在虛假會計信息的掩蓋下通過立項。在日常經濟生活中,所謂盲目建設,新建項目效益不佳等,與此不無關係。從宏觀角度看,會計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錯誤的社會經濟政策出台,並涉及社會,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2、損害各方利益,導致企業虧損。會計信息失真僅僅是一種表現,其實質關係到經濟利益的分配。從一項虛假的購銷經濟業務分析,若入賬價值大於實際價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當的購銷行為,使有關人員獲得好處。 再者,企業對產品銷售收入的確認,企業受隱瞞收入,降低利潤,減少税金的利益驅動,可能減少確認數額,推遲確認時間;反之經營者若想誇大經營業績,也會相應歪曲這一信息。從會計處理的程序和過程來看,會計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經濟利益的支配。如折舊的計提,費用的攤銷,存貨的計價等會計方法的改變都是按照某種利益需要而進行的。另外,會計活動直接受制於會計主體和機關人員,因此,首先需要維護的是會計主體的利益,若違背一定的規範,原則,必然會損害其他權益主體的利益。如通過虛假會計信息的偷税,漏税,採用錯誤的計提,分攤方法侵佔職工權益,歪曲有關資產負債數據危害債權人的利益。更為嚴重的是,某些跟經濟活動直接相關的人員從不同環節不同角度傳遞虛假的會計信息,從而導致企業虧損,倒閉。
3、擾亂經濟秩序,誘發經濟犯罪。會計信息失真的一些問題,如假造會計票據,亂攤成本,搞"兩本賬"隱瞞收入,偷逃國家税收,轉移國家資金搞"小金庫"等這些行為,使企業經營決策失誤,企業虧損倒閉,職工待崗或者失業。從而導致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科學化,制度化,企業秩序混亂。錯誤的會計信息使國家財力不能有效集中,影響政府職能的發揮,導致政策失誤,以致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經濟秩序混亂的另一方面是經濟犯罪活動的產生,失真的會計信息是經濟犯罪的護身符温牀。如公司集資有關法規在註冊資本金,財務狀況,經營業績等均有具體規定,但有的通過歪曲會計信息,使得集資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法分子從中大量撈取外塊,挪用集資款。
4、會計信息失真削弱了國家財經法紀的權威性。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使在執行國家財經法紀上打折扣,或者説是在實際操作中降低了執行財經法紀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對國家財經法紀的踐踏。
5、會計信息失真會導致國家或地方財政收支預算的編制出現方向性錯誤。國家和地方財政收支預算都是在上年財政收支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下一年預計的新增收支內容而確定的,所以會計信息失真將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

會計信息失真成因

會計信息機制不全

會計多頻道的折衷模型 會計多頻道的折衷模型
首先,企業缺乏會計監督自覺性。企業的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的財務行為與會計法規制度發生牴觸時,往往片面強調搞活經營, 而放鬆對違紀違規行為的監督,削弱了會計監督。會計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税務監督等各種經濟監督之間監督標準不統一,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無法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雖然有關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税收財務物價檢查,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經常性、規範性以及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給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提供有力支持,也無法形成對企業會計監督的有效再監督機制
其次,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軟弱。內部審計作為國家監督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國家利益,通過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和控制,保證國家財經法規的貫徹執行,同時內部審計又是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代表着單位利益。許多企業領導認為內部審計實際上是一種代表國家實施的微觀經濟監督,其主要職能與國家審計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差別,只是審計範圍大小的不同。迫於國務院頒佈的《國務院關於審計工作暫行規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設立內部審計部門。這樣內部審計機構在運行中不能被企業真正接納,反而受企業排斥。內部審計機構的審計人員不能過多地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擔心自己的工作被領導誤解,採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處處小心翼翼,對企業違法違紀的財務活動視而不見。

會計信息產權不明

現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不明晰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我國國有企業經過多年的"放權讓利"改革,在圍繞落實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並沒有從根本上革除傳統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弊端。首先,在單一公有制條件下,國有企業的財產所有權的主體是國家,亦即全體人民,但具體到每一個企業,產權主體實際上很不具體,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沒有。這樣,國有企業的產權主體形成了事實上的缺位,國有企業沒有真正的所有者,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當企業領導人員的利益與國家利益不一致時,領導者的權能急劇膨脹,加上他們擁有極強的國有資產操縱和控制權,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產生短期行為,會計核算以領導者的利益為核心,使提供的會計信息失真。其次,由於國家授權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不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自身又缺乏根本的利益動力機制,加上不能干預企業的經營權,所以對企業的監督十分低效。第三,國有企業的債權人大多是國有銀行或國有企業,而這些債權人的所有者同樣是國家,因此,債權人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關注並不很重視,企業會計信息對債權人的影響也不是很大,故企業的領導者便使會計轉向,為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信息。

會計信息法律不全

1、我國現行《會計法法律責任的安排,除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外,並沒有涉及民事責任。而民事賠償責任對造假者而言,將承擔巨大的成本風險,其作用決不是行政處罰所能替代的。況且,《會計法》規定行政處罰金額個人最高是5萬元,單位最高是10萬元,這對於預期收入幾百萬,幾千萬的造假者來説是微不足道的。發達國家對企業會計造假的處罰十分嚴厲。我國由於上市公司披露虛假會計信息,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而引發的民事賠償案已有多起,從1998年12月中小股東起訴"PT紅光"到2001年9月北京,上海,無錫三地200多名股民起訴"億安科技","銀廣夏 ",均被法院以"暫不受理"駁回,原因是我國沒有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而難以進入法律程序
2、單位負責人的具體法律責任的安排與單位負責人是本單位會計責任主體的定位明顯存在不協調的問題。如《會計法》只有第四十五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其他人員偽造,編造會計資料,或者隱匿,銷燬應當保存的會計資料"負直接的法律責任,而其他條款的責任人並不特指單位負責人,也可以指直接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顯然單位負責人的具體法律責任在具體條文上並沒有全面落實。
3、新《會計法》在政府會計監管上也缺乏責任風險機制,對實施監管的主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既不夠具體也缺乏操作性。雖然第四十五條對"財政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翫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漏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行為,明確了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對監督不作為或監督效力低下應承擔什麼責任並沒有涉及,這種對有責任風險會計行為實行無風險的監管,監管就很難真正到位。

會計信息體系方面

長期以來,對企業業績的考核評價側重於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結果,而不關心產生這種結果的程序或過程是否合理。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潤,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性評價指標上,而較少運用和分析一些相關的非財務性評價指標;只強調企業的經營結果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與過去和相關單位比處於何種水平等,而忽視企業是通過什麼程序或採取哪些過程來達到這種結果的。正是由於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對於結果狀態的過於偏愛,以及對會計信息產生過程有所忽視,從而促使了企業短期行為,會計造假及違規交易等一系列失態運作隨之發生,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會計信息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然而,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卻不高。一方面,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不高:在一線從事財會工作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為數甚少,會計後續教育缺乏力度,許多會計師並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較複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於同違規違紀作鬥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的多。

會計信息體制陳舊

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會計人員身份具有四重性:代表國家反映經濟活動的運作,監督所有者和經營者合法經營;代表所有者和債權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監督經營者合理使用生產經營權;代表經營者加強經濟核算,維護法人的利益,督促員工愛護生產資料,節約物料消耗;代表員工保護員工合法權益,監督所有者,經營者按勞付酬及保障員工的福利待遇。毫無疑問,這種體制在計劃經濟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兩權"的分離,政企職責的分開,仍舊沿襲現行體制,繼續讓會計人員在同一事務中履行多種不同的職責,同時擔任經濟活動的主體與客體,這實際上是將會計人員置於左右為難的兩難境地。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作為企業員工的會計人員在企業領導權力壓制下,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維護本單位利益,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發展體現

我國會計發展呈現八大趨勢
1、我國會計將進一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2、會計信息化是我國會計發展的必由之路
3、會計市場將進一步開放
4、會計新的領域將逐步拓寬
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會進一步規範
6、會計報告將趨於多樣化信息披露會更加及時和充分
7、複合型會計人才將是未來會計教育人才的培養方向
8、會計理論將不斷創新和發展

會計信息現狀

會計信息範圍程度

舊準則下我國與FASB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比較 舊準則下我國與FASB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比較
近年來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根據吳聯生(2001)的統計和估計,1984到 1999年共16年中有15年估計總體違紀金額超過了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其中7年超過了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1998年總體違紀金額更是達到了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45倍。而其中會計信息失真的主體絕大部分是國有公司。

會計信息具體表現

1、經濟交易失真。指企業為了粉飾財務報表,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將換,從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核算失真。指會計核算過程不能真實記錄和反映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具體可分為原始憑證失真、會計賬簿失真和會計報表失真。
3、會計信息披露失真。指隱瞞應披露的會計信息或不及時披露應及時披露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手段

1、操縱利潤。公司通過多計收入、少計成本、提前確認收入或滯後確認成本的方法來虛增利潤或通過相反的操作手法來虛減利潤,或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利潤。
2、調節資產。包括通過虛假的資產評估和虛擬資產的方法虛增企業資產和通過加速折舊、隱瞞債權的方法虛減企業資產。
3、其他方法。如為了逃税虛減應納税所得和增值税銷項税額,虛增進項税額等等。

會計信息模型分析

由以上現狀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公司中雖然存在着地方政府和企業經營者兩個會計信息失真主體,但是由於只有企業經營者直接控制着會計信息,地方政府是通過人事任免權等行政權力控制經營者從而間接控制會計信息的,所以必須有企業經營者的合作才能達到目的。我們這裏從企業經營者單方面入手建立一個會計信息失真模型。
企業經營者相對於地方政府和其它利益相關方來説擁有控制會計信息的優勢,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實現“內部人”控制,通過會計信息失真達到以下目的:一是掩蓋違法行為;二是增加不正當的在職消費;三是騙取政績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榮譽;四是偷逃國家税收。

會計信息對策分析

治理國有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目標是使會計失真主體放棄實施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也就是使企業經營者做到“四不為”,即不必為、不願為、不敢為和不能為。
(1)所謂“不必為”,是指減少失真主體因會計信息失真成功得到的收入,使之感到沒有冒險實施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的必要。在經營者單方面失真模型中,隨着M值的減小,企業經營者的預期收入也減小,當M減小到一定程度,經營者會放棄會計信息失真行為。具體説來,以下幾種情況會使M減小:
1、無法通過失真來達到增加在職消費、騙取政績和地方政府獎金和榮譽的目的;
2、因受到良好的激勵而減少或停止對私分國有資產、增加在職消費等的追求。
(2)所謂“不願為”是指對會計信息失真主體進行思想教育,改變其偏好體系,不再追求會計信息失真。與“不必為”相類似,“不願為”的約束條件也是M值的減小。但不同的是:“不必為”是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使失真主體無法通過會計信息失真達到其目的或者目標本身不再存在,即手段無效,從而使預期收入減小;而“不願為”則是通過對失真主體進行思想教育等方法改變其偏好體系,放棄對其原有目標的追求。
(3)所謂“不敢為”是指加大查處和處罰力度,增加失真主體被查處損失預期,使之不敢實施失真行為。
(4)所謂“不能為”指通過制度創新剝奪企業經營者對國有公司會計信息的任意操縱權,使其無法通過會計信息失真達到自身的目的。這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會計信息失真。而使之“不能為”的治本之策是改變治理結構。可行的一種做法是實行會計委派制,即地方政府為削弱國有公司的“內部人控制”,而以國有資產所有者和行政管理者身份,向國有公司派出財務總監和會計人員來監督經營者,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制約機制

根據以上分析,具體説來,在實踐中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建設我國國有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制約機制

會計信息治理機構

具體包括:
1、加強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外部市場建設,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結構
2、培育機構投資者,發揮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積極作用。
3、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對保護股東權益的立法工作。
4、積極引入外部董事,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

會計信息環境建設

具體包括:
1、進一步提高會計規範質量,減少規範性會計信息失真的空間。
2、加大對違法性失真行為的查處力度,理順政府各監督檢查部門的關係,提高檢查效率;完善註冊會計師制度,加強對會計師和事務所的管理及違規執業行為的處罰。
3、完善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責任合約安排,尤其是《會計法》在對企業經營者的責任認定和處罰力度的規定上要作進一步完善。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主要特徵

一、可靠性
相關書籍《會計信息化》 相關書籍《會計信息化》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瞭,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
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六、重要性
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七、謹慎性
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八、及時性
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會計信息具體規定

第十二條 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第十三條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第十四條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瞭,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十五條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註中説明。  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六條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第十七條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第十八條 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第十九條 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會計信息可信度

從2007年起,中國內地的會計標準開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接軌。用外行話來説,這項研究試圖判定投資者對於根據新IFRS編制的財務報告的信賴程度是否超過了對根據中國會計準則(CAS)編制的財務報告。
以往的研究沒有定論,因此,這份報告的撰寫人添加了更多有解釋力的變量,探究行業分類、地區發展、政府控制、外資持股、退市規定和國家補貼的影響。
這項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會計準則趨同於IFRS之後,(財務報告)展現的價值顯著提升。也就是説,現在投資者比以往更加重視財務報告。報告還有其他一些發現發達地區的企業、製造業相關企業以及外資參股企業的財務報告更受投資者信賴。
所有這些發現都不奇怪。中國會計準則趨同於IFRS的確提高了中國財務報告的可用性,但相信投資者更加關注這些報告的主要原因是其可靠度的提高不是會計標準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提高,而是報告中那些數字的可靠性提高。鑑於過去幾年出現過大量的會計醜聞,這或許有些可笑,但我的確相信,中國財務報告狀況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裏得到了顯著改善。雖然趨同於IFRS不無幫助,但最大的改變在於中國的會計行業成長起來了。
二十年來,中國會計行業的制度環境經歷了重大變革。會計標準的改變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獨立會計公司和有經驗的會計專業人士的成長。我認為,這項最新研究表明,投資者正在給予會計制度(而非會計標準)更大的信任。
這項研究試圖通過研究與制度發展相關的一些新變量來探索這個問題。任何學術研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幾乎不可能找出所有的潛在變量,探索會計行業發展這樣複雜的問題時更是如此。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