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計主體假設

鎖定
是指企業是獨立於其所有者及其他企業之外的個體。之所以會有這樣一條假設是因為將不同企業的會計信息區分開來有助於更好地做決策。企業個體可以以三種法律形式存在:獨資企業(proprietor-ship)、合夥企業(partnership)以及公司。
是指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經濟活動,明確了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 [1] 
中文名
會計主體假設
外文名
Accounting entity postulate
別    名
會計個體假設
所屬範圍
會計特有名詞
學科分類
經濟學;會計學;工程經濟學
應用範圍
建設工程
目    的
會計核算

會計主體假設簡介

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會計主體的範圍很明晰,一般表現為獨立核算的企業,也就是"實"的空間,即企業會計只核算企業範圍內的經濟活動,並向各有關方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日益多樣複雜化,會計主體的典型形態 企業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方面,在網絡化的經濟中,公司作為會計主體,其外延不斷延伸,產生了“虛”、"實"兩個並存的空間。傭上公司N的出現,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物理空間"的概念,構成了"媒體空間",使得一項交易可在瞬間完成,資金也可以瞬時聯結在一起工作,他們根據業務的需要自由地重構分合,拓展了會計基本假設的領域。另一方面,許多上市公司擁有多個子公司,而每個子公司又有許多合資企業、關聯企業聯營企業。這些企業之間的鬆散聯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兼併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散聯盟。如何界定這些實體的外延,如何核算和管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實體;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顯得無能為力。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主體條件

1.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
2.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活動。
3.會計上實行獨立核算。 [2] 

會計主體假設起源

會計主體假設起源於經營主體的概念,其形成與經濟組織的獨立發展有直接聯繫。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出現了大量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獨資或合夥企業,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康美達合營公司,15世紀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冒險性公司都是合夥組織,它們客觀上要求會計將企業視為獨立於業主之外的經濟實體,將業主個人的經濟活動與企業分開。因為在法律上,獨資和合夥企業不獨立法人,它們的資產和負債仍被視為業主或合夥人的財產和債務,業主、合夥人對此承擔無限責任。所以,會計上必須假設企業是一個獨立的實體,會計關注的中心是企業而不是業主、合夥人。

會計主體假設侷限性

所有的經濟理論都來源和服務於經濟實踐活動,並且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會計假設亦不例外。它由於自身固有的侷限性也不再適應會計環境的新形勢。會計主體的侷限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單一的企業主體不利於反映具有網絡結構的企業。
第二、在目前的會計主體範圍內,向使用者提供全面信息存在困難。
第三、以企業為會計主體的假設觀落後於會計計量範圍的擴展。
第四、會計主體假設阻礙了會計電算化作用的進一步發揮。

會計主體假設面臨挑戰

會計主體假設是為了明確核算的空間範圍,明確經濟權利和責任的歸屬主體。現行的企業會計主體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確立的。當時,大機器工業生產代替了作坊式的手工生產,導致了區別於家庭所有制的獨立企業的誕生,會計系統也隨之建立。可是在網絡經濟時代,公司會計主體的外延不斷變化,結構和功能都極不穩定,單一部門可能也會形成一個報告主體。尤其是自由組合經營主體很可能會按照其交易事項的要求不斷重組新的主體進行經濟活動,這就使會計主體的認定產生困難。企業在網絡空間的迅速分合導致了會計主體多元化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原來適用的會計規則出現了問題。沒有清晰的會計主體假設將使人們無法理解會計報表的意義。因此,準確把握“會計主體”概念,適時擴展主體內容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

會計主體假設誤用

主要表現在我國,會計主體假定誤用的情況主要發生在一些會計核算制度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較差的集體、私營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户會計核算中。主要表現有:
資本金的投入與抽回當作投資者個人的付出與收入入賬;
②將屬於投資者個人的開支,當作企業的開支入賬;
③將屬於投資者個人的收入,當作企業的收入入賬;
④將屬於投資者的資產,由企業無償佔用;
⑤將屬於投資者的債權、債務,由企業收賬或償付;
⑥將企業的費用開支,由投資者自行列支,不在企業報賬;
⑦將企業的收入,視為投資者個人的收入,不在企業賬面上反映;
⑧將本歸企業佔用的資產,轉由投資者作為個人資產無償、長期使用,不在企業賬上反映;
⑨將本屬企業的債權或債務,由投資者個人以自己的名義收回或清償;
⑩其他。
實際上,會計主體假定的誤用,核心是將企業(單位)作為一個人格化的行為主體與投資者作為一個獨立的行為主體兩者之間的界限未劃分清楚。這時,企業的經濟業務與投資者個人的經濟業務之間界限不清,或者同一投資者所創辦的幾個企業之間的經濟業務界限不清,勢必造成企業資產、負債、權益、收入、成本和利潤不真實,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會計主體假設誤用查證

會計主體假定誤用的查證,應首先了解被檢查的企業類型,一般地説,獨資的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户的會計核算容易出現這種問題;一些名為集體所有制、實為私人所有的假集體所有制企業也容易出現這類情況。其次,採用面詢方式,由被檢查的企業會計人員對有關企業收支與投資者個人收支的記賬情況進行介紹,以便從中發現問題。第三,可依據已瞭解到的情況,對費用、收入類明細賬進行審閲,注意有無企業的收支與投資者個人收支不分的情況。第四,對查獲的證據進行整理,並要求被查企業的有關人員認同。在檢查的實踐中,比較理想的查證方法是廣泛面詢並實施深入的調查。在企業的大量經濟業務中,泛泛的抽查審閲往往收效甚微,與其盲目地查核賬簿記錄,不如擴大範圍進行面詢調查。

會計主體假設應對

會計信息來自會計實體範圍的內外,從企業具備的技術條件、主觀意願和客觀環境上分析,它目前不可能提供全面信息。但是在市場變化日益劇烈的情況下,為了儘量避免和減少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收益,企業和其他報表使用者卻不僅會需要企業過去的信息,而且需要未來的信息。為了滿足這些日益迫切的信息需求會計人員必須突破傳統的會計主體,將會計主體延伸到企業外部去才能順利獲取所需信息。新環境要求我們必須將企業主體觀轉變為信息需要者的主體觀。
隨着網絡經濟這樣的新經濟形態地出現,行業開闢了新興會計領域,其中包括破產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會計等。它們需要會計假設理論的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比如,破產會計需要清算小組代理破產企業的會計主體資格;社會會計需要將單純的會計主體升級為整個國民經濟主體。這些新挑戰啓示我們應該豐富會計主體假設的內容,從企事業單位到經濟體系環境均有涉及。
參考資料
  • 1.    崔學剛.會計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 2.    徐曄,餘顯財.會計學基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