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理古城

鎖定
會理古城,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公園路72號,是始建於明初的衞城,已有600多年曆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驛站。 [1]  [3]  [11] 
會理古城是中國保存完好的明代衞城 [16]  ,古城全城南北長約1770米,東西寬約920米,古城總面積近25萬平方米,內外城分為街坊,佈局嚴謹。內城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成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條主要街道,組成了“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即東關、西關、北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 [1]  。城內存明代遺蹟有寺廟和民居大院,古建築多為清代所建,有街道建築和寺廟建築兩種。 [2] 
2015年,會理古城所在的會理古城旅遊景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  2019年,會理古城被評為第一批“四川省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13] 
中文名
會理古城
地理位置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公園路72號
所處時代
明朝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著名景點
鐘鼓樓
科甲巷
西成巷

會理古城歷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當地在元代黃土城基礎上開始擴建古城。
據《明起·土司志》、清《會理州志》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包砌之後的會理城牆“高二丈三尺,周七里三分,十一千三百一十四丈,厚一丈二尺”。
明崇禎五年(1632)年,添建東、西、南三門城樓。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會理古城城內十字大街增修鐘鼓樓,後毀於清咸豐十年(1860),清同治末期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四門樓。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四門甕城及東西炮台四座。
清同治六年(1867年)增修外城,建東、西、北三門和城樓三座。 [5] 
2021年12月,會理古城實施歷史建築測繪建檔工作。 [6] 

會理古城建築格局

會理古城總體佈局

會理古城全城南北長約1770米,東西寬約920米,古城總面積近25萬平方米,內外城分為街坊,佈局嚴謹。內城主要街道以鐘鼓樓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門,成為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條主要街道,組成了“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即東關、西關、北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 [1] 

會理古城鐘鼓樓

鐘鼓樓,又名“凌霄樓”。此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當時的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間兩次改修和補修。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只有座基尚存。光緒三年(1877年),由會理一位致仕官員按皇家園林裏的一個角樓描了下來,按圖修建。 [8] 
中國的古典建築歷來講究風水。清朝以前原本沒有這鐘鼓樓,為了彌補傳統建築文化上的“中軸空虛”,而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專門修建這一豪華建築,形成了以鐘鼓樓為中心的四面對稱格局。 [8] 

會理古城瀛洲公園

瀛洲公園位於古城西門北側,原名“小瀛洲”,始建於清光緒初年,至2005年已有百餘年曆史。舊時的小瀛洲,整個園林藝術是以池塘為主體,故名。池中有拱橋、浣鶴亭各一座。池西側十步之外即是古城牆。故主要的人文景觀都分佈在池東側。整個園林佈局設計是仿新都桂湖公園北側部分建造的。小瀛洲園林雖小,但佈局疏密有致,曲徑通幽,亭、台、閣、榭各具特色。清代和民國初年,這裏曾是北方五省會館的園林。 [8] 

會理古城科甲巷

科甲巷位於會理古城北街東北側,長156米,寬3.5米,巷內多為明清建築,最早因龔姓人家居住於此,曾稱“龔家巷”。明代因軍屯和民屯的施行,外籍人家不斷遷入會理。巷內以胡、龔、楊、吳、鄒、周姓為主的幾個大户人家中,有科考獲得成就之士,則在大門懸掛“進士第”“大夫第”等匾牌,因而又得名“科甲巷”。科甲巷為會理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的街巷區和四川歷史文化街區。 [7] 

會理古城西成巷

西成巷,位於會理古城北關西側,取東作西成之意,會理世代居民習慣稱“小巷”。長360米,寬4米。元、明時期為會理的集市貿易區。清同治六年(1867年)續建城外東、西、北三關時,將其縮小,以青石鋪路,形成街巷,故名“小巷”。巷內有居民百餘户,臨街鋪面多為重檐懸山、硬山式頂穿逗土木結構建築,後面為四合院落或兩房一照壁小院。巷內建有禹王宮和萬壽宮,後分別設為兩湖會館和江西會館。另有染織、藥店、裝裱、飯館、馬店等行業,其中鞭炮、紙紮業最為興盛。巷口靠北關北側嵌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原會理古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市政管理規約。小巷是會理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的街巷區和四川歷史文化街區。 [7] 

會理古城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位於會理古城科甲巷內,佔地面積460多平方米。大院坐南向北,呈復四合院佈局,全院由大門、屏門、前廳、過廳及廂房組成。整個建築為重檐和單檐懸山式頂穿逗土木結構。大門為門樓式,須彌座花磚牆基,門楣上以鏤空雕刻的八寶圖案作裝飾,樑柱間的雀替為鏤空雕刻的花卉。廳房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廂房為面闊兩間進深一間,門窗裝飾簡練實用。
胡家大院的前院具有明代晚期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後院為清代所擴建,它是會理古城內興建年代最早,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建築之一,現為會理歷史文化名城一級保護建築。 [7] 

會理古城建築特色

會理古城吸納了南北文化,其建築風格把北方四合院、南方園林廳堂、雲南鄉土民居的精華融於自身的自然環境、風土民俗、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之中,創造了獨特的建築風格。絕大多數的民居採用前店後居的型制,臨街通透,其餘三面對外封閉對內開敞以網羅天地、化大為小,萬物歸一。 [7]  [10] 

會理古城設計風格

城內民居建築大致分為商業住宅建築和井式住宅建築。 [10] 
  • 商業住宅
商業住宅主要分佈在北大街,北、東、西關、西城巷。商業鋪面沿街佈置,鋪面後面為住宅院落或生產作坊或底層作店鋪樓層作住宅或儲藏室,形成前店後坊,前店後宅和底店樓宅、可商可居的型制。富商多在後院修築窨子房,以石條、大磚鑲砌,厚木拼板門包以鐵皮,房內施以架空木地板,以桐油作防腐處理。院落與店鋪聯繫方便,功能分區明確。 [10] 
後院住房常設天井,內設花壇,利用天井採光和形成穿堂風。院內多植各自喜愛的地方花卉草木,春竹綠樹,構成幽靜的環境,造成樸素怡靜,接近自然的居住氣氛,與商業氣氛形成鬧與靜、外與內的有機統一。 [10] 
  • 天井式住宅
天井式住宅以封閉院落為單位,沿街巷縱軸線佈置。富豪人家住宅在中軸線上建門廳、轎廳、大廳及住房,中軸左右佈置客廳、書房、晚輩或客人住房、雜房等,形成左、中、右三線縱列的院落羣組。建築結構一般採用穿鬥式結構。單體建築的兩山或兩山及後立面均採用毛石或條石基礎和勒腳,再砌以“金包銀”的磚類土坯牆,一般厚度為50~80釐米,不論牆體多厚,它只起圍護作用,承重作用由梁枋勝任。 [10] 
民居外門 民居外門

會理古城建築裝飾

會理古城民居建築裝飾品種較多,常用的有石雕、彩畫、空木雕、浮木雕、空磚雕、灰塑等。由於其材料不同和製作方法的區別,產生質感、紋理韻味和藝術感染力上的差異。因此,在當地民居中,常綜合運用它,使各種裝飾構件都能發揮它們各自的特色。 [9] 
會理古城民居外檐 會理古城民居外檐

會理古城文物遺存

會理古城現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155處。館藏可移動歷史文物3388件(套),革命文物252件(套);傢俱、磚、瓦、門窗、木雕構建等標本數千件。 [3] 

會理古城歷史文化

會理古城人文歷史

會理古城現是會理縣城,是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縣城四面環山,氣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稱。 [11] 
會理縣,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古稱會無,繼稱會川,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六年(111年),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西南地區商旅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 [11] 

會理古城紅色文化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中央紅軍由滇入川,在會理皎平渡口成功搶渡金沙江,隨後在會理城郊的鐵廠村召開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理會議,進一步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紅軍在會理歷時15天,足跡遍及31個鄉鎮。現存長征革命遺址11處,涵蓋了戰場遺蹟、機構舊址、指揮部遺址、會議遺址、宣傳標語等多種類型。 [3] 
會理會議紀念地 會理會議紀念地

會理古城開發保護

2015年,會理古城所在的會理古城旅遊景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 
2019年,會理古城被評為第一批“四川省文化旅遊特色小鎮”。 [13] 
2022年,在入選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的基礎上,會理突出文旅首位產業,全面提升古城核心區質量,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加快打造“會理—麗江—大理”古城文旅新環線,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3] 
2023年9月,2023年會理資源暨石榴營銷推介會在重慶舉行,對外推介了會理古城提升改造項目。 [15] 

會理古城文化活動

2023年2月5日,元宵節。“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鬧元宵、猜燈謎、龍獅燈巡遊表演”活動在會理古城進行了喜氣洋洋的龍獅燈巡遊表演。 [12] 

會理古城旅遊信息

會理古城地理位置

會理古城,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公園路72號。

會理古城交通路線

會理古城位於涼山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範區腹心地帶,距離西昌約170公里。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