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會心團體

鎖定
會心團體的原則是從“以個人為中心”發展而來的“以團體為中心”。會心團體諮詢中成員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來的良好關係可以使參加者降低社會屏障,毫不受防禦機制阻抑地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即真實的自我。
中文名
會心團體
外文名
encounter group
原    則
以團體為中心
原    理
自我知覺等
人    物
卡爾·羅傑斯

會心團體人物經歷

卡爾·羅傑斯(CarlRansonRogers1902-1987)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家和發起者、心理治療家,被心理學史學家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1902年1月8日羅傑斯生於美國伊利諾斯的奧克派克,是家中的六個子女中的第四個,父親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師,母親主持家務,同時也是位虔誠基督教徒。
羅傑斯是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上世紀60年代,個人中心理論從個別諮詢擴展到團體諮詢,在協助人們成長和改善人際關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羅傑斯在加州拉吉拉(Lajolla)提出的教育新制度就是建立於“個人中心”原理之上。他假設在一個彼此尊重、彼此以誠相待,大家有感同身受的瞭解的環境下學習時,“自我實現”的動力就會出現。
羅傑斯將當時存在於美國的許多性質相同的諮詢團體統稱為會心團體(encountergroup),包括人際關係小組,T-小組,敏感訓練小組,個人成長小組,人類潛能小組等。這些團體儘管名稱各異,但本質上是相同的,都強調團體中的人際交往經驗,都注重此時此地的情感問題,團體諮詢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療,而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包括瞭解自我,增強自信,尋求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等。會心就是指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概括了這些團體諮詢最根本的特點。因此,會心團體被視為發展性團體諮詢,或成長性團體諮詢。

會心團體原理

日本諮詢心理學家國分康孝把會心團體的原理概括為6條:
自我知覺。不同於自我洞察,更強調體驗自己此時的感情。
感情表現。覺察到真實的自我,就要將它表現出來,這裏的表現是指感情。
自我肯定。用語言的及非語言的形式堅持真實的自我。
接受他人。培養接納他人的能力,最好的訓練是傾聽。
有信任感。相信他人行為的一貫性,建立良好的關係。
完成角色。為了在現實世界裏表現真實的自我,必須通過自己的角色來表現才是現實的。
團體指導者與參加者積極地鼓勵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顯露出那些平時從未表露出的態度,使每一個成員都被其他人如實地看待,並從其他成員的反應中得到關於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饋,以便真正地認識自我。這個過程雖會有曲折,成員間也可能出現衝突,但這是暫時的。在團體的發展中會使每個成員體會到其他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從而增加成員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加強責任感,改變自己不適應的行為,學會建立滿意的人際關係,使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
事實上,會心團體從動力學角度彌補了“一對一”心理諮詢的重大缺陷:傳統心理諮詢理論認為,諮詢過程就是諮詢師和諮客雙方在角力。諮客內心中有某些不利於他走向心理健康的因素,諮詢師要對抗它們。實際上,對於諮客而言,諮詢師只是他環境中的一部分。除了諮詢師,他還要接觸許多人,許多事。將他的心理推向不健康的因素基本都在這個環境裏。單個心理諮詢師要想借自己的力量和這麼強大的社會力量撥河,勝算並沒有多少。影響力肯定不及一個團體。
當然,會心團體並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羅傑斯坦率地説出了它的不足:由於這是人為建立的團體,團員們在會心團體裏能夠敞開自己,回到原來的環境裏往往又會恢復原樣,並不都能主動促使原來的環境走向開放。由於團體交流中留給個人的時間有限,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常常不能解決,團員在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後,仍然應該求助於一對一的心理諮詢。
正因為會心團體的價值和侷限性,我們可以把它看作心理健康事業的必要組成部分。它不能解決一切心理問題,但不能沒有它來參與心理問題的解決。

會心團體產生和發展

以人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Therapy)的創始人是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Roges,1902-1987)。該療法發展於四十年代。
發展過程:
羅傑斯在治療心理疾病的過程中發現,心理疾病的治療與人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與人際關係的交往有密切的關係,心理治療應以治療者和當事人之間的真誠關係為基礎。這種關係不是一種外部指導或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啓發和促進內部成長的關係。
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1942年羅傑斯《治療與心理諮治療》出版,倡導非指導性治療。
第二階段:1951年《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出版,強調以當事人為中心,積極促進當事人的成長。
第三階段:六十年代,羅傑斯發表《成為一個人》,着重研究當事人如何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佳的學習,以及探討有助於個人改變的治療關係,發展了個人中心治療。
第四階段:七十年代,羅傑斯發展了個人成長團體-會心團體。

會心團體哲學基礎

會心團體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又稱生存主義,最早由海德格爾提出,源自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廓爾,的神秘主義。存在主義首先強調的是個體的存在,認為“人除了做他自己以外什麼都不是”,關注點是意識活動,看重的是人的存在體驗。注重人性的本質、個體的存在意義兩個基本問題,提出要研究人的尊嚴、價值、本質等內容。存在主義對於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用體現在:第一,從時代需要看,存在主義對人的本質規定彌補了之前對人性論的欠缺,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基礎;第二,從心理學發展趨勢看,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否定、抗衡精神分析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提供了理論武器;第三,從其自身特性看,探索個體內部、關注人的經驗、重視人的潛能等與自我實現、機能發揮等都有內在關聯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從中汲取了豐富營養。

會心團體現象學

現象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指世紀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創立的旨在“回到實事本身”的哲學流派,主張通過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反對任何形式的分析。廣義指受其影響而產生的哲學理論和方法論體系。現象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所進行的是對心理現象的研究,主張分析意識自身,通過直接的而非間接的認識來描述現象,其中不摻雜任何經過經驗加工、感覺包裝的內容。現象學是一種研究人意識的有效方法。在方法論層面體現為不能有先入為主和主觀偏見,保留原意。羅傑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就以現象學為基礎,體現為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要一視同仁,關注來訪者的直接需求,對品行、感情、經歷等其他方面不作評價和要求。然而擱置並不代表放棄,諮詢師自始至終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

會心團體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派生自希臘詞行動),在世紀發展為美國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詹姆士、杜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不同點在於詹姆士認為實用主義是方法論,杜威主張實用主義是工具主義。實用主義強調經驗的能動性,主張從人僅僅能認識的經驗出發,依據忠於事實的態度、事件的效果來改造人的行為。羅傑斯本着實用主義的精神和態度,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