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最後之歌

鎖定
《最後之歌》創作於20世紀20年代,是詩人馮至的代表作之一。原載於1926年8月25日《沉鍾》半月刊第2期,初收《昨日之歌》。在詩中作者表達了對兩位亡母的深切懷念。
作品名稱
最後之歌
外文名
The Last Song
作    者
馮至
創作年代
1926
作品出處
昨日之歌
文學體裁
現代詩

最後之歌作品內容

記起母親臨終的禱告,
是一曲最後的"生命之歌",
那正是暮春的一晚,
另樣的光輝漾着她的病臉;
蠟燭在台上花花地爆,
彷彿是宇宙啊,沒有明朝--
她把那時的情調深深地交給我,
還有我衣上的她的手澤!
箱子裏貯藏着兒時的衣裳,
心內隱埋着她最後的面龐;
偶然把灰塵裏的箱子打開,
那當時的情味也湧上心來。
蠟燭在台上花花地爆。
彷彿是宇宙啊,沒有明朝--
可是中間又度了許多的年月,
此刻啊,一個清新的秋夜!
這時我充滿了"最後"的情懷,
秋天的雨冷,冬夜的風悲!
鏡中的我的面龐,
卻沒有另樣的光輝;
蠟燭在台上花花地爆,
彷彿是宇宙啊,沒有明朝--
這時我像是上帝的罪人
臨刑時也聽不見聖靈的呼叫!
記起母親臨終的禱告,
是一曲最後的"生命之歌"。
我卻悽悽地無依無靠,
只瞥見天邊的一縷"柔波"--
母親把她的歌聲,
真切地留在兒子的心中;
柔波卻是空幻地,盪漾地,
"來也無影,去也無蹤!"
許多的現象不可捉摸,
卻引起許多的靈魂追逐!
沙漠的幻影累死了駱駝,
些微的火焰燒死了燈蛾:
神呀,我可曾向你真摯,
像母親一般地信仰你?
神呀,我今宵向你禱告,
只請你給我一些,一些面上的光耀!
靜默中神也沒有答語,
我怔怔地是一人踽踽;
母親望着她的幼兒,
我望着那柔波一縷。
蠟燭在台上花花地爆,
彷彿是宇宙啊,沒有明朝--
我把那無可奈何的希望,
盡放在那縷柔波上!
它卻像林中的鹿麇,
水底的游魚,
霎時間奔入蒼茫的雲海,
像一顆流星的永劫!
蠟燭在台上花花地爆,
彷彿是宇宙啊,沒有明朝--
陰暗渲染了我的面貌,
望着永逝的柔波向神禱告!
在母親祈禱的牀邊,
牧師曾朗誦着古哲的詩篇。
他説母親是一朵潔白的
潔白的花朵,開在上帝的花園。
在我寂寞的桌旁,
現出來一個聰慧的姑娘--
“起來吧!騎着駱駝,趕着燈蛾,去追逐殘餘的那縷柔波!” [1] 
*原載1926年8月25日《沉鍾》半月刊第2期,初收《昨日之歌》。此據《昨日之歌》編入.

最後之歌創作背景

馮至,原名馮承植,字君培,1905年9月17日生於河北省涿縣(現涿州市)。父親馮文澍飽讀詩書、性情温和,在馮至外祖父宦居涿州時與馮至的母親陳氏結為連理,育有三兒一女,馮至降生時家已破產。
在馮至八歲的時候,母親因病辭世。這對幼年的馮至來説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從此他失去了母親温暖的懷抱。然後幸運的是,次年,馮至的父親續絃,繼母朱氏對馮至慈愛有加,待其如親子一般。她甚至克服經濟壓力和親屬的非議,堅持把馮至送到北京讀書,安排他在堂弟朱受豫家就住。在中學階段,馮至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知識,同時對幾何和代數也產生了興趣,這為他日後的成就做了鋪墊。
在馮至14歲的時候,五四運動爆發了,馮至大量閲讀傳播新文學的報刊雜誌,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從此開始嘗試新詩的創作。
然而,災難卻接踵而至。正當馮至在文學的道路上起步之時,他的繼母也早早地故去了。家庭的變故使馮至變得非常自卑,他在孤寂中用詩歌尋求心靈的平衡與解脱。後來,馮至陸續創作了一系列詩文來懷念他的兩位亡母,抒情長詩《最後之歌》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參考資料
  • 1.    馮至.新文學碑林: 昨日之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