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最後一班地鐵

(法國1980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電影)

鎖定
《最後一班地鐵》是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凱瑟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Heinz Bennent等聯袂主演的愛情電影。
影片講述了二戰期間,德軍佔領下的巴黎。猶太人盧卡斯·斯坦納為躲避納粹的種族迫害,躲在劇院地下室裏通過他的妻子瑪麗恩來領導劇院和排練他所編的劇目,瑪麗恩卻在排練中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格朗熱產生了愛情的故事 [1]  。該片於1980年9月17日在法國上映。
中文名
最後一班地鐵
外文名
Le dernier métro、The Last Metro
別    名
最後地下鐵
製片地區
法國
拍攝日期
1980年1月28日-1980年4月21日
導    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編    劇
弗朗索瓦·特呂弗
Suzanne Schiffman
讓-克勞德·古盧姆伯格
製片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
類    型
劇情、愛情
主    演
凱瑟琳·德納芙
傑拉爾·德帕迪約
Heinz Bennent
片    長
131 分鐘
上映時間
1980年9月17日(法國)
電影分級
France:U
對白語言
法語、德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080610
主要獎項
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
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出品時間
1980年

最後一班地鐵劇情簡介

《最後一班地鐵》
《最後一班地鐵》(4張)
二戰期間,德軍佔領下的巴黎。劇院領導兼編導盧卡斯·斯坦納Heinz Bennent飾)是個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種族迫害,他謊稱逃到南美,實際在劇院地下室裏通過他的妻子、著名女演員瑪麗恩凱瑟琳·德納芙飾)來領導劇院和排練他所編的劇目。他通過偽裝通風系統傾聽舞台上的排練,同時也感覺到了瑪麗恩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格朗熱傑拉爾·德帕迪約飾)之間產生了愛情。考慮到自己的處境,他決定成全他們。但格朗熱見到呂卡斯後,卻決定到到抵抗運動中去。
巴黎解放了,瑪麗恩站在舞台上,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向觀眾頻頻謝幕 [1] 

最後一班地鐵演職員表

最後一班地鐵演員表

    • Heinz Bennent 飾 劇院經理盧卡斯·斯坦納
      配音  戴學廬
    • 讓·博萊特 飾 Jean-Loup Cottins
      配音  尚華
      備註  導演
    • Andréa Ferréol 飾 服裝佈景師阿爾萊特
      配音  王建新
    • Paulette Dubost 飾 傑曼·法布爾
    • Jean-Louis Richard 飾 達西特
    • Maurice Risch 飾 劇院工人雷蒙德·布歇爾
      配音  於鼎
    • Sabine Haudepin 飾 演員納迪娜·馬爾薩斯
      配音  程曉樺
    • Christian Baltauss 飾 貝爾納的替代者
    • Pierre Belot 飾 接待人員
    • René Dupré 飾 作家瓦倫丁
      配音  富潤生
    • Alain Tasma 飾 馬克
    • Rose Thiéry 飾 雅克特的母親/門房
    • Jean Abeillé 飾 -
    • Jacob Weizbluth 飾 羅森
    • Jean-Pierre Klein 飾 克里斯蒂安·勒格利斯
    • Renata 飾 葛麗泰·博格
    • Marcel Berbert 飾 默林
    • Henya Sucar-Ziv 飾 女客房服務員伊馮娜
      配音  李梓
    • Jean-José Richer 飾 雷內·貝納迪尼
      配音  翁振新
    • Jessica Zucman 飾 裁縫女兒羅塞特·金斯特
      配音  劉廣寧
    • Alexandre Aumont 飾 護士1
    • Franck Pasquier 飾 男孩雅各
      配音  丁建華
    • - 飾 劇院財務邁爾蘭
      配音  嚴崇德
    • - 飾 電台播音員
      配音  童自榮
    • - 飾 阿爾貝特劇院經理
      配音  楊文元
    • - 飾 黑市商人瑪克蒂娜
      配音  趙慎之
    • - 飾 記者法奸達克齊亞
      配音  蓋文源
    • - 飾 旁白
      配音  胡慶漢
[2] 

最後一班地鐵職員表

製作人 弗朗索瓦·特呂弗
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副導演(助理) Suzanne Schiffman
編劇 弗朗索瓦·特呂弗、Suzanne Schiffman讓-克勞德·古盧姆伯格
攝影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配樂 佐治·狄奈許
剪輯 Martine Barraqué
配音導演 胡慶漢
藝術指導 Jean-Pierre Kohut-Svelko
服裝設計 Lisele Roos
展開
(以上參考資料) [2] 

最後一班地鐵角色介紹

  • 瑪麗恩·斯坦納
    演員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著名電影演員,也是蒙瑪特劇院的猶太藝術家盧卡斯·斯坦納的妻子。在丈夫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而藏身於劇院地窖後,領導劇院和排練丈夫所編的劇目。在排演一部叫做《失蹤》的戲劇時,男主角格朗熱的正直、才華、熱情與活力在瑪麗恩的心中激起了波瀾。

  • 貝爾納·格朗熱
    演員 傑拉爾·德帕迪約

    原來在“大閨閣”劇院演出的演員,在蒙瑪特劇院為戲劇《失蹤》招募演員時,應聘成為了戲中的男主角。他身材高大,為人正直,幽默、好衝動,並很多情。其實,他還與地下抵抗組織有聯繫。在排練中,女主角瑪麗恩的堅韌能幹吸引了格朗熱,但他卻不敢表白。

  • 盧卡斯·斯坦納
    演員 Heinz Bennent

    領導蒙瑪特劇院的猶太藝術家,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謊稱自己已經逃出法國,其實藏身於劇院地窖。他通過偽裝通風系統傾聽舞台上的排練,並在晚上將改進的意見交給妻子。他感覺到了瑪麗恩和男主角的扮演者格朗熱之間產生了愛情,考慮到自己的處境,他決定成全他們。

(以上參考資料) [1]  [3] 

最後一班地鐵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名稱
具體獎項
提名/獲獎
提名/獲獎方
1981年
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
最佳影片
獲獎
《最後一班地鐵》
最佳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最佳男演員
傑拉爾·德帕迪約
最佳女演員
卡特琳娜·德納芙
最佳攝影
納斯托·艾爾門德羅斯
最佳剪輯
馬蒂娜·巴拉克-居里
最佳配樂
佐治·狄奈許
最佳製作設計
Jean-Pierre Kohut-Svelko
最佳聲效
Michel Laurent
最佳劇本(原創或改編)
弗朗索瓦·特呂弗、Suzanne Schiffman
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提名
《最後一班地鐵》
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
《最後一班地鐵》
第25屆意大利大衞獎
最佳外國女演員
獲獎
凱瑟琳·德納芙
(以上參考資料) [4] 

最後一班地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Les Films du Carrosse(法國)
2.Sédif Productions(法國)
3.TF1 Films Productions(法國)
4.Société Française de Production (SFP)(法國)
發行公司
1.高蒙電影公司
2.MK2 Diffusion(法國)
3.MK2 Éditions(法國)
4.Altomedia. Co. Ltd.(韓國)
5.標準收藏(美國)
6.Gala Film Distributors(英國)
7.Gaumont-France Distribution
8.Palace Academy Home Video(澳大利亞)
9.Palace Films(澳大利亞)
10.Umbrella Entertainment(澳大利亞)
11.United Artists Classics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法國
1980年9月17日
美國
1980年10月12日(紐約電影節)
荷蘭
1981年1月22日
比利時
1981年2月2日(Gent)
美國
1981年2月11日(紐約州紐約市)
美國
1981年2月19日
葡萄牙
1981年2月24日
挪威
1981年2月25日
瑞典
1981年4月1日
西班牙
1981年4月2日
澳大利亞
1981年4月16日
阿根廷
1981年5月7日
英國
1981年6月16日
丹麥
1981年8月14日
西德
1981年10月28日
日本
1982年4月10日
芬蘭
1982年9月24日
哥倫比亞
1982年12月29日
匈牙利
1983年9月29日
土耳其
1983年
法國
2000年6月28日(再發行)
巴西
2001年1月19日
以色列
2001年4月5日(再發行)
波蘭
2001年10月13日(華沙電影節)
冰島
2002年4月9日
中國香港
2003年11月22日(再發行)
希臘
2005年8月5日(再發行)
希臘
2011年9月1日(再發行)
法國
2014年5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
法國
2014年10月15日(再發行)
印度
2014年10月17日(孟買電影節)
泰國
2014年10月18日(曼谷國際電影節)
中國台灣
2014年11月18日(台灣電影金馬獎)
(以上參考資料) [5-6] 

最後一班地鐵影片評價

劇照
劇照(5張)
《最後一班地鐵》是弗朗索瓦·特呂弗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一貫的鮮明生動,柔情萬種和新穎別緻的風格。特呂弗的導演手法不同凡響,與其説是一部採用現實主義再現歷史的影片,毋寧説是一部帶有印象主義風格的喜劇片。儘管影片的不少細節取材於當時的報章雜誌和一些時代見證人的回憶,但絲毫沒有留下拼湊的痕跡。整個劇情幾乎都是在劇院內——大廳、舞台、後台、地窖及劇院前的大街上展開。外邊的戰爭幾乎只通過插入鏡頭滲透到劇院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威脅着劇院的存在 [7] (《藝術廣角》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