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運乾

鎖定
曾運乾(1884~1945),湖南益陽人,字星笠,晚年自號棗園,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大師、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 [1] 音韻學家、教授。
1905年以第一名選入湖南優級師範學堂 [2]  。曾從王湘綺曾廣鈞諸先生治文字學,而於聲音訓詁尤有研究 [3]  。曾執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與徐特立楊昌濟,陳天倪等名師同校任課,並交誼甚篤。 [4]  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曾先後擔任過中山大學湖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職務。作為中山大學文學院下設的中國語言文學系第八任主任,曾運乾先生曾與郭沫若魯迅傅斯年等被同譽為名師。 [13] 
先生在漢語中古聲紐、上古聲紐、韻部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立了《廣韻》五十一聲類的觀點,並提出中古喻三上古歸匣,喻四歸定的説法,他是現代學者中最早對脂微進行分部並定古韻為三十部的學者,為漢語音韻的現代化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 
先生學識淵博,上自諸經子史 [1]  ,下至聲韻訓詁天文曆象樂律及傳統數理,無不通曉 [5]  。而尤邃於聲韻。其一生治學精審,“不苟為一言半語”,所著《尚書正讀》《毛詩説》、《聲韻學》、《喻母古讀考》、《聲學五書敍》、《説文轉註釋例》等,皆亙古不易之作。 [1]  先生能兼漢、宋之長,不拘今、古家法,由小學入手治經,一改湖南經師不通小學的舊觀,在湘學史上尤其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6] 
湖南大學西遷辰溪期間,先生蒿目時艱,心繫天下,被奉為五溪詩社社長,以吟詠宣憂救國。 [1]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揚曾運乾,號召全國教師學習他。
中文名
曾運乾
別    名
曾星笠 [5] 
曾棗園 [7]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45年1月20日 [1] 
職    業
國學大師音韻學家、語言文字學家 [1] 
主要成就
在音韻學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聲紐”的研究上。尤以他創立的廣韻聲紐五十一類之説、古韻三十部説和“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等音韻學理論貢獻最大。其《喻母古讀考》,當世治音韻者奉為定論。 [1] 
他提出了古紐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的論點,認為喻紐三等字跟匣紐是同類,得到大家的認可;提出《切韻》音系不只是韻類有洪細的區別,聲類也有洪細的不同。聲類和韻類的洪細恰好是相應的。認為中古有51類聲紐。
在漢語上古聲紐韻部,中古聲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對古音通轉、韻之正變以及等韻門法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音韻學講義》是曾運乾音韻學研究的結晶性著作。 [8] 
曾運乾研究古音兼用考古和審音兩種方法,但從根本上説,他的音韻學研究是以《切韻》音系為研究起點,將入聲完全獨立,注意陰陽入三聲之間的互配關係,注重音理的解釋,因此他屬於審音派古音學家。 [8] 
在現代學人中,曾運乾是目前所知最早實施“脂”“微”分部並定古韻為三十部的學者。以原作散佚,其説沉沒。近來刊本流行,世人始有了解。 [9]  展開
主要成就
在音韻學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聲紐”的研究上。尤以他創立的廣韻聲紐五十一類之説、古韻三十部説和“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等音韻學理論貢獻最大。其《喻母古讀考》,當世治音韻者奉為定論。 [1] 
他提出了古紐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的論點,認為喻紐三等字跟匣紐是同類,得到大家的認可;提出《切韻》音系不只是韻類有洪細的區別,聲類也有洪細的不同。聲類和韻類的洪細恰好是相應的。認為中古有51類聲紐。
在漢語上古聲紐韻部,中古聲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對古音通轉、韻之正變以及等韻門法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音韻學講義》是曾運乾音韻學研究的結晶性著作。 [8] 
曾運乾研究古音兼用考古和審音兩種方法,但從根本上説,他的音韻學研究是以《切韻》音系為研究起點,將入聲完全獨立,注意陰陽入三聲之間的互配關係,注重音理的解釋,因此他屬於審音派古音學家。 [8] 
在現代學人中,曾運乾是目前所知最早實施“脂”“微”分部並定古韻為三十部的學者。以原作散佚,其説沉沒。近來刊本流行,世人始有了解。 [9] 
他對韻序的安排,不同近世諸師,韻尾析之四類,其中德、錫收聲於“詩”,登、青收聲於“日”,等等。其學説對古韻學的進一步研究極具參考價值。 [9] 
曾運乾與黃侃同時,二人古音學説大致相同,其立説之理論及研究之方法,皆極為相近.聲母方面皆言古聲十九紐;韻部方面,黃氏有古韻三十部之説,曾氏則雲古韻三十攝.古韻部皆為三十,然細別有異。 [10] 
曾不僅以精通聲韻名家,經學研究也有驕人成績。先生能兼漢、宋之長,不拘今、古家法,由小學入手治經,一改湖南經師不通小學的舊觀,在湘學史上尤其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6] 
《尚書正讀》《毛詩説》、《春秋三傳通論》等著述中,他綜合運用音韻、訓詁、語法、修辭等知識,在解説經義、訓釋字詞、點斷句讀、剖析文理、抉發經書意藴、裁決經學爭訟等方面屢有新獲。 [6]  收起
職    稱
教授

曾運乾人物生平

先生自幼聰穎,年十六考取益陽縣學,“《爾雅》十三篇鹹能成誦,一字不遺”。又以第一名選人湖南優級師範學堂,得受學於善化劉鉅與湘陰郭焯瑩等碩學名儒,研習文史而明古今學術之流變。辛亥革命後,長沙報紙風起雲湧,先生寫得一手好文章,常為報社撰寫評論,又曾供職於湖南官書局,從事於編述之業。閒時愛研讀古書,精於經史小學,特別對聲韻學造詣尤深。 [7]  後於一九一七年秋至一九二〇年夏,執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與徐特立、楊昌濟、陳天倪等名師同校任課,並交誼甚篤。一九二六年五月,先生應瀋陽東北大學王永江校長之聘,往任國文系教授,始開設聲韻學和《説文》、《爾雅》等課程。曾悟喻母三等,古讀當與匣同,其四等當與定同,撰寫《喻母古讀考》以闡發其例,1927年在任東北大學教授時,將該文發表在校刊上,被當時的聲韻學界稱為定論 [7]  。其傳世之作《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聲學五書敍》及《六書釋例》等,都是在東北大學的季刊或週刊上首次發表的。一九三〇年,先生在東北大學授《説文》課時,曾手書輯鄭康成、諸葛亮語為聯——“願探先聖之遺賾,不求聞達於諸侯”贈與學生佟冬,這也是先生治學精神與立身態度的夫子自道。 [1]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先生不得已於次年二月返湘,隨經好友楊樹達先生推介,受聘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在那裏講授聲韻學和《尚書》《史記》等課程。授課期間,先生撰成《尚書正讀》六卷,“於前人成説博觀而慎取之,要以辭氣安順為主”,也就是會通漢唐以來諸家對《尚書》的註疏考證,多所折衷,於訓詁、文法、聲音、辭氣間推求古人立言真意之所在,而主要以辭氣安順為宗旨,研究尚書的句讀。他認為句讀就是文法,不通文法,尚書讀來詰屈聱牙,通了文法,則文從字順,“有如讀唐宋人之詔令奏議”。 [1] 
晚清以來,湖南軍政人才輩出,前有“天下督撫半湖湘”的局面,後有民國首屆內閣為“湘內閣”之稱,但在傳統學術的經學、小學領域,湖南人的地位卻不高。而江浙人素重小學,如高郵王氏父子、段玉裁等。章太炎的小學工夫重在聲音,曾批評從前治文字學者,如王安石、王船山、王閨運等皆“刻削文字,不求聲音,譬瘖聾者之視書”,説王安石的《字説》破壞小學,三王雖異世而同術,而三王中湘人居其二。楊樹達先生在北京時,曾與星笠先生談及章氏譏諷三王不通小學之事,“謂此時吾二人皆遊於外,他日仍當歸裏教授,培植鄉里後進,雪太炎所言之恥”。一九三六年,曾先生奉樹達先生“雪恥”之約,從廣州回到湖南大學執教。星笠先生講授聲韻學《尚書》,樹達先生則授文字學訓詁學《漢書》等課。楚地二大師殷殷以振興湘學為念,使當時的湖南大學國文系羣賢薈萃,雄踞學林,培養了大批人才,湘學也從此受到了世人的重視。 [1] 
一九三八年十月岳陽被日軍侵佔後,先生於月底率子、媳及長孫等,隨湖南大學從嶽麓山播遷至湘西辰溪縣龍頭腦村,任中文系主任一職。先生蒿目時艱,心繫天下,於一九四〇年與吳紹熙、楊樹達、宗子威、劉豢龍、熊正理諸教授組成五溪詩社,以吟詠宣憂救國。先生被奉為社長,每月一會,交換唱和之篇,以油印刻集。 [1] 
先生與樹達先生交往三十餘年,在湘執教期間,兩人朝夕相處七載,談經論學,更是契合無間。先生身體一直堅實,不意於一九四五年初“數週來身感不適”,至一月十五日萬不能支,乃輟講學,連日醫治無效,至二十日競病逝於辰溪衞生站。一代宗師,逝於荒村,聞者無不悲慟,生前知己樹達先生更是痛心不已。平日,楊老“嘗謂餘身後文字當以屬君”,而今先生卻先楊老而去,先生身後文字當由楊老執筆,楊老豈不悲夫!“鍾期一去牙弦絕,惠子云徂郢質亡”,楊老繼挽星笠先生之後又作《曾星笠傳》,記其行狀及學術貢獻,並論日:“嘉道間,邵陽魏源默深起為今文學,其友新化鄒漢勳叔勣通名物訓詁,尤精於音韻。近日餘杭章氏古音娘日歸泥之説,實發自漢勳。同光之際,湘潭長沙二王氏、善化皮氏,繼魏氏之後治今文,而皮氏尤為卓絕。君生後於皮、王,崛起資水間,不經師授,篤精音韻,所業過於漢勳。其治學也,學以濟其思,思以助其學,謹而不拘,達而有節,故其説經不泥守家法,平視漢宋,惟以聲音訓詁辭氣推求古人立言真意之所在,其精謹綿密,實事求是,並時承學之士無與抗手!以湘學論,近數百年來一人而已。” [12]  後來他又進一步評價星笠先生在音韻訓詁方面的成就説:“湘士在有清一代大抵治宋儒之學,自唐陶山(仲冕)承其家學(父奐,曾有《辨偽古文》著述),餘存吾(廷燦)遊宦京師,兩君頗與戴東原之學接觸;陶山之子鏡海(鑑)仍折歸宋學。乾嘉之際,漢學之盛如日中天,湘士無聞焉。道光間,邵陽魏氏治今文學,承其流者有湘潭長沙二王氏、善化皮氏,皮氏尤為卓絕。然今文學家,不曾由小學入;故湘中學者承東漢許、鄭之緒以小學音韻訓詁人手進而治經者,數百年來星笠一人而已。其《喻母古讀考》,當世治音韻者奉為定論。張生清常去歲與餘書,謂羅常培近著音韻學,贊星笠為錢竹汀後一人,非過譽也。” [1] 

曾運乾人物評價

楊樹達評價星笠(曾運乾)先生在音韻訓詁方面的成就説:“湘中學者承東漢許、鄭之緒以小學音韻訓詁人手進而治經者,數百年來星笠一人而已。羅常培近著音韻學,贊星笠為錢竹汀後一人,非過譽也。” [1] 
顧頡剛評曾運乾論《洛誥》周公歸政成王:此分析殊善。 [21] 
未名四老”之一的金克木先生説:《尚書》《書經》,這部最古的政治文獻集,是我的一位生疏的老友……直到一九三九年我在湖南大學濫竽充數教課時才在曾星笠(運乾)先生處見到他的《尚書正讀》講義,上面滿是硃筆墨筆的批註……到我八十歲時有人將《尚書正讀》的中華書局一九六四年印本拿給我看,這才回到了童年,青年,如在夢中。這部書連韓愈老前輩都説是“佶屈聱牙”的,曾先生告訴我,他能講得“文從字順”,只因看通了古文文法。現在我翻閲他的書,想起他所説的幾句話,發現他讀通了的一是詞序,二是省略,三是通假。照他的讀法果然是古文如同白話。 [22-24] 
張舜徽先生評價説:“其書會通諸家之義,不存門户之見。” [7] 
伏俊璉教授認為:“曾運乾先生是持舊術、因舊材的集大成者和最終總結者。” [5]  [19-20] 

曾運乾學術貢獻

曾運乾的脂微分部及古韻三十部學説: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卷七《曾星笠傳》述及曾氏之古韻分部雲:古韻分部,自清儒顧、江、戴、段以下,至近日餘杭章氏,分析益精,江慎修繼顧亭林之後,析《廣韻》之真、諄、臻、文、殷、魂、痕、先為一部,元、寒、桓、刪、山、仙為一部。段氏承之,更析真、臻、先與諄、文、殷、魂、痕為二,戴氏與段氏書,謂江先生分真以下十四韻為二,今又分真以下為三,詛脂、微、齊、皆、灰不分為二,蓋嫌其陽聲三分而陰聲只二分,不相稱合也。於是戴氏仍返從江氏之説,取段氏所分之真、諄二部合而一之。君謂段氏知真、諄之當分為二,而不悟脂、微、齊、皆、灰之當分,非也。戴氏因脂、微、齊、皆、灰之未分,而並取真、諄之應分為二者合之,尤非也。齊與先對轉,故陸韻以屑配先,灰與痕魂對轉,故以沒配痕。三百篇雖間有出人,然其條理自在也。君既析齊於微,與屑、先相配,又參稽江、段、孔、王、朱、章諸家之成説,定為陰聲九部,人聲十一部,陽聲十部,合之為三十部。於是古韻分部臻於最密,無可復分矣。 [17] 
曾氏對脂微實施分部、建立脂部理論,是從分析《廣韻》的“齊”韻入手的。1926 年,他在《東北大學週刊》第九期發表《聲學五書序》(即《聲學五書敍》),其中《切韻補譜》( 即《音韻學講義》之《廣韻補譜》) 即已把齊韻分析為二:齊半與支半合,稱之益攝;齊半與脂半合,稱之衣攝。然後根據《詩》韻,把齊半脂半皆微開口併為一部,名曰衣攝;灰韻與脂半皆微合口併為一部,名曰威攝。 [9]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著名聲韻訓詁學家陳新雄指出:“持曾氏三十攝與王力晚年三十部相較,竟若析符之複合,其非知者之所見略同耶”? [10] 
柯響峯博士(中國台灣)在《曾運乾音學研究》博士論文中論述道:“至於古韻,(曾運乾)則主齊韻之當分為二,一與支佳韻合而為娃攝,一與皆微韻合而為衣攝。而脂韻之半在威攝,半在衣攝,此二攝之別,實王力脂、微分部之先導。其分古韻三十攝,已臻近完善。” [15] 
幾經輾轉後赴台的著名學者魯實先先生,以受教於曾運乾先生時的手抄本使曾氏古音學(包括曾氏三十攝)在台灣和海外學界得以弘揚。 [16] 

曾運乾人物年譜

曾運乾(1884~1945),湖南益陽人,字星笠,晚年自號棗園,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大師、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 [1] 音韻學家、教授。
先生1905年以第一名選入湖南優級師範學堂 [2]  。曾從王湘綺曾廣鈞諸先生治文字學,而於聲音訓詁尤有研究 [3]  。後於1917年秋至1920年夏,執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與徐特立楊昌濟,陳天倪等名師同校任課,並交誼甚篤。 [4]  畢生從事教學、著述,歷任湖南省立各校文字學及經學講師及東北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湖南大學教授及中文系主任 [1]  ,在考古、審音方面的造詣頗高,被譽為國學大師 [3] 
1926年5月,先生應瀋陽東北大學王永江校長之聘 [4]  出任中國文學系教授,講授文科文字學及經學,著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尚書正讀》等,被譽為國學大師 [3] 
一九二七年東北大學季刊第一期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第二期載《喻母古讀考》; [8] 
一九二九年第七十一期東北大學週刊載《六書釋例》; [1] 
一九三三年廣州文學雜誌第一期載《論雙聲疊韻與文學》; [1] 
一九三三年南京鐘山書局出版與陳鼎忠(天倪)合撰之《通史敍例》民國鉛印本; [1] 
約一九三五年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專刊載《禮經喪服釋例》、《説文轉註釋例》及新民月刊所載《人道篇》、《原禮》《説報》等; [1] 
一九三六年回湖南大學 [1] 
湖南大學西遷辰溪期間,先生蒿目時艱,心繫天下,於一九四〇年與吳紹熙、楊樹達、宗子威、劉豢龍、熊正理諸教授組成五溪詩社,以吟詠宣憂救國。先生被奉為社長,每月一會,交換唱和之篇,以油印刻集。 [1]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揚曾運乾,號召全國教師學習他。
一九九〇年五月由嶽麓書社出版《毛詩説》,由周秉鈞先生整理; [1]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中華書局出版曾先生高足郭晉稀先生整理的曾氏《音韻學講義》,惜將先生《聲韻學講義》之第一編《語音學原理》與第二編《注音字母》刪去,而只採用了講義中的《宋元明清之等韻學》、《廣韻學》、《古紐及古韻》三編,且書名改為《音韻學講義》,似未能體現先生聲韻學之原貌。 [1] 

曾運乾人物軼事

黃侃固狂傲,但在學術上十分虛心。黃侃東北大學任教,某日某夜回京城,下了火車,不回家,卻讓兒子提着燈籠連夜趕到陸宗達家,陸以為他有何要事,心裏不免緊張,他卻十分興奮地對陸説:“我在東北見到了曾運乾先生,與他深談兩夜。他考定的古聲很正確。我的十九紐説應當吸收這一點。”黃與陸深談到夜半方歸。當時黃侃的“古韻二十八部古聲十九紐”已名揚天下,而虛懷如此。陸宗達後來説,黃侃當時的興奮之狀,彷彿就像是他自己發現的那樣。 [11] 

曾運乾人物著作

先生的著作,生前多以刊物發表或講義的形式出現,如:一九二七 [26]  年東北大學季刊第一期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第二期載《喻母古讀考》,一九二九年第七十一期東北大學週刊載《六書釋例》,一九三三年廣州文學雜誌第一期載《論雙聲疊韻與文學》,約一九三五年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專刊載《禮經喪服釋例》、《説文轉註釋例》及新民月刊所載《人道篇》、《原禮》《説報》等;講義則主要是《聲韻學講義》。其民國石印本著作,則有《春秋三傳通論》、《禮經禮記通論》各一卷和國立湖南大學出版之《廣韻研究講義》、《古聲韻學講義》、《尚書正讀》六卷等。民國鉛印本則有與陳鼎忠(天倪)合撰之《通史敍例》一九三三年南京鐘山書局本,《目錄學講義》國立清華大學本,與《聲韻學》湖南大學本⑩。其他如《毛詩説》、《三禮説》、《爾雅説》、《荀子説》、《莊子説》等書稿,生前均未整理。其中《毛詩説》後由周秉鈞先生整理,於一九九〇年五月由嶽麓書社出版。又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中華書局出版曾先生高足郭晉稀先生整理的曾氏《音韻學講義》,惜將先生《聲韻學講義》之第一編《語音學原理》與第二編《注音字母》刪去,而只採用了講義中的《宋元明清之等韻學》、《廣韻學》、《古紐及古韻》三編,且書名改為《音韻學講義》,似未能體現先生聲韻學之原貌。 [1] 
先生學識淵博,上自諸經子史,下至小學訓詁天文星象樂律,無不通曉,而尤邃於聲韻,因而聲韻學研究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學術成果。《湖湘文庫》出版曾先生的著作,限於篇幅,亦只選取其聲韻學一書為代表作。民國時期湖南大學鉛印本《聲韻學》,是曾先生自一九二六年赴東北大學授聲韻學以來,中經中山大學而於一九三六年回湖南大學後整理鉛印出版的,可説是一部先生於聲韻研究非常成熟的集大成之作。該書今湖南圖書館藏本,書名為“聲韻學”,目錄署“聲韻學講義”,共五編三十三章,而正文卻僅存第一編《語音學原理》、第二編《注音字母》與第三編《宋元明清之等韻學》,共三編十八章。此次整理,前三編即以湖南圖書館藏本為底本,後二編《廣韻學》(即《廣韻研究講義》)、《古紐及古韻》(即《古聲韻學講義》)共十五章,則採用郭晉稀先生整理之中華書局本。郭先生所加“晉稀謹案”之校記酌情襲用,改為“郭晉稀案”,然郭氏所加“講授筆記”及自填的《廣韻補譜》,則因非曾先生《聲韻學》原刊文字而不予採用。 [1] 
在《聲韻學》五編之後,為補充先生於聲韻學研究的內容,補錄了四篇相關的作品,其中《讀敖士英關於研究古音的一個商榷》與《聲學五書敍》是中華書局本已增補的,《説文轉註釋例》與《論雙聲疊韻與文學》二篇是這次整理新增的。新增二篇尤以《説文轉註釋例》一文更顯先生於“文字聲音訓詁相通”之獨到見解。先生研究《説文》轉註,總結出轉註之“建類加形”與“一首加聲”兩大類,其轉註廣例中又歸納出“省聲加形”與“省形加聲”兩大類,同時在釋例中指出《段注説文》得失乃至許慎《説文》之自亂體例,均非深究有得且博通者不能臻也。 [1] 
這次整理原鉛字排印的《聲韻學》,主要解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體式不一致,如:正文五編大多“章”下分“節”,而鉛印本目錄僅第四編第五章標明第一至第八節節名,此次整理時依慣例與正文,在目錄中補標了第二編第二、三、四章,第三編第一、二、三章及第五編第二、四、六、七、九章的節次節名。至於目錄中標題與正文標題不一致的情況,此次則依正文改歸一致,並加“案”説明。二是文字訛誤脱漏。明顯的排版錯誤,如“調節”作“調等”、“小兒”作“小克”、“素問”作“索問”、“少數”作“少敵”、“創”作“劍”之類,則根據文意徑改,不出校記;少量並非排印錯誤,而由於著者疏略造成的前後矛盾的問題,則酌情出校説明。至於“拼音”、“拼合”之“拼”排作“拚”的不合今日用字習慣而造成的大量情況,亦不便逐個出校而徑改為“拼”。三是標點符號與注音字母不合規範的,盡力校正並適當增加標點。 [1] 
曾先生的《聲韻學》著作,雖然其中三編已經郭晉稀先生整理,但其第一、二編與此次補錄的兩種著作,均屬首次整理出版。 [1] 
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東北大學季刊》1927年第1期)、《喻母古讀考》(《東北大學季刊》1927年第2期)、《六書釋例》(《東北大學週刊》1929年第71期)、《説文轉註釋例》(《中山大學文學院專刊》第2期)、《論雙聲疊韻與文學》(《文學雜誌》廣州1933年第1期)、《聲學五書敍》(《東北大學週刊》1926年第9期)、《讀敖士英關於研究古音的一個商榷》(《學衡》1932年第77期)、《廣韻韻目原本陸法言切韻證》(《語言文學專刊》1936年第1卷第1期)、《等韻門法駁議》(《語言文學專刊》1936年第1卷第2期)、《毛詩説》《三禮説》《荀子説》《莊子説》《尚書正讀》中華書局,1964年)等。1996年,中華書局將其未刊論著如《宋元明清之等韻學》《廣韻學》《廣韻之考訂》《古紐古韻學》等和已刊的部分論著合在一起,以《音韻學講義》為名出版。1945年11月,經曾的好友楊樹達倡議,國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揚曾運乾,號召全國教師學習他。
《聲學五書敍》,東北大學週刊第9、11期,1926年12月
楊樹達.曾運乾教授傳.《國文月刊》第46期,1946-8-3
尹喜清.曾運乾的音韻學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2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