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萬標

鎖定
曾萬標(1910-2005),寧化縣治平鄉人,1931年,他跟隨中國共產黨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後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身經百戰,負傷三次,戰功顯著。2005年3月,他因病逝世,享年95歲。 [2]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曾萬標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2005年3月
出生地
寧化縣治平鄉田畲村

曾萬標人物生平

曾萬標1910年出生,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任排長、政治指導員、營長、團長,江蘇省武裝警察總隊總隊長,江蘇省軍區獨立二師師長,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南京警備區司令員、江蘇省軍區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82年8月離職休養,2005年3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6歲。 [1] 

曾萬標主要事蹟

擔任遵義會議警衞工作
1935年1月,擔任班長的曾萬標在遵義接到一個任務:擔任舊軍閥柏輝章公館正門前方路段的警衞工作。 [1] 
“父親剛開始並不知道為誰警衞。也不知道里面在開什麼會。”曾紀軍回憶説。曾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師級幹部的曾紀軍現在主要任務除了照顧老母親,就是“幫忙帶外孫”,彌補自己在部隊沒有帶過女兒的遺憾。 [1] 
團政委宋任窮要求警衞人員:要確保萬無一失。曾萬標站崗的地形非常重要,是會所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口。為此,他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絲毫不敢鬆懈。會議開了三天,在第三天的深夜,周恩來陪着毛澤東走出洋樓,看望警衞人員,與大家親切握手,説:“同志們辛苦了。”當時曾萬標正在站崗,非常激動。 [1] 
這個會議就是有着重要意義的遵義會議。解放後,曾萬標每每想到這個重要時刻,就特別自豪。能為遵義會議站崗,是上級對他的革命忠誠的充分肯定。 [1] 
紅軍首個騎兵排副排長
“父親的革命歲月,有挺長的一段時間是躍馬疆場。”曾紀軍説。 [1] 
長征途中,紅一軍團在寧夏青石咀大敗國民黨政府軍騎兵七師,繳獲大批戰馬後建立了騎兵排,這是紅軍第一支騎兵部隊。曾萬標憑着自己的膽識和能力擔任副排長,成為騎兵史上有位置的人。 [1] 
“他當過騎兵排長、連長、營長。抗戰的前幾年,也是騎在馬上打的日本鬼子。” [1] 
作為南方人,從來沒有騎過馬,年輕的曾萬標帶騎兵會不會很困難? [1] 
“具體情況他也沒有跟我們講過,不過聽説騎術很好,一直帶領騎兵部隊。1942年後,騎兵受日本據點推進戰術的限制,才改成步兵營,後來任曲陽支隊長。”在曲陽,年輕英氣的曾萬標認識了當地姑娘楊國英,兩人於1944年結婚。 [1] 
在兒子曾紀軍的家中,珍藏着一把日本軍刀。它有一米多長,皮革刀鞘,儘管已有70多個年頭,依然鋒利非常。這把刀是大校親自繳獲的。 [1] 
曾紀軍向記者介紹了刀的來歷:
抗戰時期,身為騎兵營長的曾萬標迎面碰上一隊日本騎兵,有40多人。對方仗着裝備精良,馬匹好,橫衝直撞。但距離太近,兩隊人馬陷入混戰。曾萬標先幹掉一個鬼子,另一個鬼子揮刀砍來,他急抬左手,用胳膊擋架。鋒利的日本軍刀不但砍開了一個10公分左右的傷口,還深及骨頭,鮮血直流。曾萬標顯示出了剛強的意志,忍痛開槍,擊斃了這個鬼子,繳獲了軍刀。 [1] 
大校很看重這把用鮮血換來的軍刀,如今曾紀軍接過了保管之責。 [1] 
不徇私,沒把兒子調回南京
“他是一個很實在的人。”楊國英女士反覆強調。這裏的“實在”,指的是有原則,有正氣,不搞歪風邪氣。 [1] 
曾紀軍1969年入伍,全師下到農村種水稻。勞作非常艱苦勞累,整個連隊,下地幹活的一個人平均22畝水田,平常每天在地裏忙活13、14個小時,農忙雙搶時節忙活還要更久。這一種就是5年。同曾紀軍一起從南京入伍分到同一個團的有73 人,到後來,只剩2個人了。其他人實在吃不了苦,調走的調走,退伍的退伍。 [1] 
曾紀軍也動了回南京的念頭,他給父親寫信,説:“能離開這的都離開了。”言外之意是希望父親能把自己調回去。他父親給回了信:“組織上要你到哪,你就到哪,要堅持到底。”楊國英儘管86歲了,但這封信的內容,記得很清楚。 [1] 
宿新華補充了一件事情:有一回小孩發高燒,姨媽(指楊國英)吩咐司機趕快送往醫院。結果姨夫不同意,説,家裏的事情,能用這車嗎?這是國家配的公務用車。 [1] 
“公家的車不能隨便用,這個很正常,應該的。我們家一直都這樣的,很習慣。”曾紀軍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