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芳

(五代官吏、程鄉縣令)

鎖定
曾芳,五代官吏。仕至南唐程鄉縣令,瘴疫流行,以大囊盛藥置井中,民汲水飲之而愈,後人名其井為“曾井”,宋仁宗為之題“曾氏忠孝泉”。 [1] 
全    名
曾芳
所處時代
五代
身    份
官吏
性    別

曾芳人物簡介

曾芳(878—946),約在五代南漢高祖大有元年(928)任南漢敬州(今梅州一部)程鄉縣令,任職九年。他是梅州歷史上自唐代以來,留下姓名的第三位程鄉縣令(另兩位是唐代張揩和王某)。在南漢時,程鄉人民深受瘴氣毒害,他為人民尋藥療疾,拯救了程鄉人民。他是梅州歷史上第一位清正廉潔、救民於水火的好官。他留下的程鄉縣西門的曾井,成為梅州歷史上“當官必為民”的精神象徵。 [2] 

曾芳軼事典故

1. 曾芳與梅州歷史
曾芳的資料十分稀少。筆者推斷:他約生於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其父是廣州刺史。五代南漢高祖劉龑大有元年(928),即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928),他五十一歲時任南漢敬州(今梅州一部)程鄉縣令,任職九年,約在南漢大有九年(936,即後唐末帝清泰四年)去職。曾芳對於梅州意義重大,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曾芳是梅州歷史第二位有大影響的人物。梅州歷史上開天闢地第一位名人是程旼,第二位即曾芳。康熙《程鄉縣誌》卷五《官師表序》:“程自作邑以來,有土必有官。其間若……考所最著者,惟南漢令曾公芳一人。夫曾令公之忠孝名泉,與程處士之義化名邑。爭光日月,不待表而自著。”程旼時代,梅州似處在自然法時期,人們以宇宙秩序本身作為一切法制的基礎,是人們以人格和德行為標準,自然地約定俗成正義體系的時期。故程旼的崇高品德,使梅州的第一鄉名為程鄉(程的家鄉);南齊時使梅州第一縣名為程鄉縣。曾芳時代,則處於實在法時期,他是上級指派的縣官。但是,自然法的正義體系也餘威尚在,曾芳雖然是官府指派的地方長官,但是他的德行也依然重要。曾芳以他廉潔的人格和為民謀福利的事蹟征服了民心,他的出現標誌着梅州居民戰勝自然界的瘴氣,進入新的政治文明時期。
第二,曾芳是梅州歷史上第一位清官。曾芳並非以實在法而聞名,他是以自然法原則而名垂青史。曾芳的事蹟,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百二廣南東路敬州程鄉縣景物上:“曾井,曾姓者所鑿。泉甘而清,人苦瘴癘,一歃疾且去。”曾井,是曾芳留給梅州的實用水井,後來成為梅州歷史上珍貴的文物。光緒《嘉應州志》卷十二:“曾井亭,在城西一里,梅峯之東,井為南漢時程鄉令曾芳所鑿。”今位於梅州市梅江區西郊街道辦事處城西大道旁。井上圍着四塊沙石構成的井口,井深約三丈,井旁有明洪武壬午(實為建文四年,1402)程鄉知縣鄭懋中所建的曾公祠和鄭所撰寫的《曾井後記》碑。井口石上,還刻有“磨刀有罰,敬之戒之”八個大字,可見後有人在井石上磨刀,導致井口損壞。2008年,曾井被定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已得到保護。
曾芳的事蹟,比較全面的見於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六十四《曾芳傳》:“仕南漢為程鄉令,政清刑簡,以仁愛聞。時程鄉民苦瘴癘,芳給藥以濟之。遠近求者日千百計,踵相接也。芳乃以大囊盛藥,置井中,令病者汲飲,皆霍然而起。後人名其井曰曾井,立祠井傍。邑人祀之者,飲水愈疾如初。後宋仁宗降詔,追封芳為忠孝公,又飛白書‘曾氏忠孝泉’五字以旌之。”自宋以來,曾芳被封為忠孝公,曾井被命名為曾氏忠孝泉,曾芳以醫治人民的瘴癘和忠孝聞名。其實,這種仁愛和忠孝之心的背後,乃是因他為政的清廉,他是梅州歷史上的第一清官。“政清刑簡”是其為政根本,“仁愛藥井”是其為政的表現。他是梅州歷史上最早的清官,也是梅州歷史上最知名的清官。曾芳揭開了梅州清官史的第一頁,開創了梅州為政以德的政治文明史。
自宋至清,曾芳深受梅州人民的讚頌。宋楊圭《題蒲侯曾井石亭》:“千秋名姓共芳亭,瓿水居然座右銘。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詩歌第一句即寫曾芳名垂千秋,後三句寫宋代梅州知州蒲壽宬(亦作“晟”,下同)對曾芳的敬重。明嘉靖二十年(1541),程鄉縣令陳應奎《曾井甘泉》雲:
仰止曾祠何處尋?程江西滸草深深。
棠陰百里消氛祲,井汲千家作雨霖。
丞相有詩禋祀舉,明皇受福帛書臨。
生平心事同天地,忠孝聲名振古今。
詩歌首聯描寫程鄉人民紀念曾芳的祠堂:在程江西岸、程鄉縣西門的曾井旁,有一座紀念曾芳的曾祠。頷聯歌頌曾芳的事蹟:曾芳以置藥於曾井的方法,為程鄉人民祛除瘴癘,造福於程鄉的千家萬户。頸聯寫人民對他的感激,人們把他與造福嶺南的唐代丞相張九齡相提並論。尾聯歌頌曾芳的功德,曾芳被封忠孝公,曾井也名忠孝泉,曾芳名垂青史,他的精神與天地同壽!清劉淞簡《曾井》:“巋然祠宇並城圖片,尚有清泉瀹日新。瘴氣分甘消戰士,靈源貽藥療州民。仁宗書法長留跡,鄭尹碑文足砭人。千載齊聲誦曾令,桐鄉朱邑更誰倫。”詩小序雲“思名宦也”。曾芳,的確是梅州歷史上第一名宦,梅州人將他供奉在曾井旁的曾公祠內,歲時祭祀,平時兒童或走卒過祠下,均稽首禮敬,曾芳受到千載不息的頂禮膜拜。 [2] 
2. 曾芳的湮沒
但是,梅州歷史上的第一位清官卻曾被歷史湮沒,甚至,曾芳為人所知純屬偶然。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曾井,曾姓者所鑿。泉甘而清,人苦瘴癘,一歃疾即止。”説曾井是曾姓所鑿,不是望文生義,就是廢話。究其原因,是祝穆根本不知此人名字。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也與此相同。更有甚者,還有人誤以為曾井是南宋蒲壽宬所建。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卷十三:“蒲壽晟,鹹淳七年知蒲州,性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建曾井,汲水二瓶,置座右。人頌曰:曾氏井泉千古洌,蒲侯心事一般清。”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十七也雲:“蒲壽宬,鹹淳間知蒲州,性儉約,於民毫無所取。建曾井,汲水二瓶,置座右。”上二文錯誤有二:一是蒲壽宬在鹹淳七年(1271)知梅州,不是蒲州;二是梅州的曾井,並非曾芳三百多年後的南宋末蒲壽宬所建。不然,曾井應名“蒲井”。由此可見,在宋代近四百多年的歷史中,曾芳並未受到重視,人們甚至不知他的名字。
3. 曾芳重見天日
曾芳名字重見天日,是元朝的事。元延祐四年(1317)七月,曾福升來到梅州,尋訪曾井,並作《曾井記》雲:“餘嘗讀曾公《類説》所謂程鄉邑曾井者,為之驚異,謂宜與顏井並者。不謂暮年得親跡其所,掬清飲甘,徘徊不忍去。諗之故老宿彥,舉無以對。乃著疇昔之所見,以補其缺。《類説》逸篇雲:曾氏於漢,為廣州刺史。刺史之後,五代時尹程鄉,名芳,以政清簡仁愛聞。邑境民有瘴癘者,公給以藥,愈。由是,遠近踵門者日以千百。公乃以大劑藥納於井,令癘者飲之。是後,邑之民祠公,飲水愈疾如初。”由此看來,不僅祝穆、王象之不知“曾氏”為誰,二百多年後元代程鄉縣的“故老宿彥”們,對此也茫然無知。因為祝穆《方輿勝覽》和王象之《輿地紀勝》的資料,來自於宋代梅州地方官撰寫的《梅州圖經》。祝穆、王象之等人的不知,其實是《梅州圖經》和梅州人的茫然。因此,面對曾福升的詢問,梅州故老只有面面相覷。
南宋紹興三年(1133),福建沙縣人張致遠(1090—1147)任刑部員外郎左承議郎、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紹興四年(1134)在梅州考察水土和瘴癘,著《瘴論》二卷。他還遍祭梅州諸神和諸賢,祭祀梅江水神的《祭梅溪宮文》雲:“四百餘年鱷不歸,七十二灘險莫支。千艘上下無傾欹,波間小艇理筒絲。”祭祀鐵漢劉安世詩云:“曾井有泉消瘴毒,程江無屋祀高賢。”他肯定曾井對於治療瘴癘的作用,但對梅州未為劉安世立祠,頗有微詞。這是最早吟詠曾井的詩歌,但在此時,張致遠似對曾芳並不知曉。
記載曾芳名字的著作,是南宋初曾慥的《類説》。但原文已佚,今本《類説》六十卷中並無此記載。曾芳名字的重見天日,是因曾福升。如果不是他在大德時讀到《類説》逸文,如果不是他在元延祐四年(1317)又親自到梅州尋訪曾井,親口品嚐井水,並著文刻石,曾芳的英名將石沉大海,難見天日。曾芳為程鄉人民治病的事蹟,後載入明嘉靖年間的《程鄉縣誌》中,因此他才能千古不朽。
但是,在清康熙《御定淵鑑類函》卷三十四引《廣州志》:“曾井,在潮州。漢時縣令曾芳,因民苦瘴給藥,來者接踵,乃以大囊藥投井中,令民汲水飲之。宋皇祐間狄青徵儂智高經此,軍士疾癘,禱於井,飲泉盡愈。旋師,首以為言。仁宗降制,封芳忠孝公,且賜飛白書‘曾氏忠孝泉’五字旌之。”雖然明瞭曾芳之名,但説曾井在潮州,而不及程鄉縣,似乎對曾井仍比較模糊,當然其時程鄉屬於潮州管轄。 [2] 
4. 曾芳的任職時間和祖籍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六十四:“曾芳,未詳何地人。故漢時,有為廣州刺史者,芳其後也。”除了《類説》所載曾芳祖上為漢代廣州刺史外,人們對曾芳的籍貫、仕宦和其他事蹟,知之不多。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卷五十七:“曾芳,唐為程鄉令,因民苦瘴,以藥濟之,求者接踵,乃以大囊藥置井中,令民汲水飲之,而疾愈。後人名其井為曾井。”《韻府拾遺》卷二十二上引《尚友錄》也稱:“唐曾芳,為程鄉令。”説曾芳是唐人,指五代後唐(923—936),即南漢高祖乾亨八年至大有九年期間,此説使曾芳任程鄉令的時間更為具體。曾芳任程鄉縣令,約在大有元年(928)上任,任職約九年,在大有九年(936)六十歲時致仕。
在五代十國中,南漢聲名狼藉。清李兆洛為嘉應吳蘭修寫的《南漢紀序》:“唐之末造,亂賊竊擅,隨地蜂湧。太抵莫正於北漢,莫強於南唐,莫狡於吳越。餘皆瑣細不足數,而莫穢於南漢。劉氏建國……奢僭逾滋,淫刑無藝,奄(閹)人之禍,亙古所無。”但南漢為何還有曾芳這樣的循吏呢?這是因為,南漢初能重用正道直行的名士。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劉)隱復好賢士。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遊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五十八《烈宗世家》也有劉氏對中原人士“俱闢置莫府待以賓客”的記載。曾芳當出現在這樣的背景下,因南漢前期政治較清明,故出現了曾芳這樣的好官。元代的曾福升是江西廬陵人,他在赴雲南富州文學(官名)的路上,輾轉來到梅州尋訪曾芳,不僅因為同姓,還因濃烈的桑梓情懷。因此,曾芳的祖上當是江西廬陵曾氏。 [2] 
5. 清官精神名垂千古
在曾福升之後,明建文四年(1402),程鄉縣令鄭懋中重修曾井和曾公祠,撰寫《曾井後記》碑。明鄭懋中《曾井後記》雲:“明洪武壬午,懋中來守斯邑,首訪遺蹟,遂欲構堂建碑,以彰不朽……乃命裏之好義之士葉仲華氏董其工,琢珉為碑,掄材為守,奉而祠之。庶幾忠孝公之精神,萃於斯堂:程鄉之民朝提暮汲,有以想其惠澤。使後之令斯邑者,仿公之心,斯以去夫民之瘴癘,豈復有病其民者乎?為斯民者,飲公泉源,有以愈其腹心之疾,而蒙其清安之樂,豈復有不修其身而自速於禍乎?一事而二警存焉,於是乎識。”鄭懋中認為,曾井不是普通的生活飲水,它是治療瘴癘的藥水。古曾井,又名藥井,它對梅州具有救苦救難的神奇意義。清黃釗《讀白華草堂詩初集》卷九《梅州詠》之《曾井》:“井欄醔,井水淘。邑無煙,誰所遭,空中過,墮鳥毛。墮鳥毛,難避鼻。觸之硫磺氣,弗敢食,井水沸。井水沸,曾公來。投以藥,化鬼胎。病者起,死者回。”當時瘴癘十分嚴重,全靠曾芳使民起死回生,他功德無量。更重要的是,曾井促使梅州官吏繼承曾芳精神,決不做為害人民的精神之瘴,曾井還激勵梅州人民清除自己心頭上之癘,自覺地修身遠禍。因此,曾井之水,乃是梅州歷史上的文明之藥,它對梅州的良好官德和良風美俗都有化育之功,它已成為梅州的精神良藥和文化風景,曾芳精神真正地萬古不朽了。
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八説:“曾芳,不傳籍貫……然歷今數百年,名益章(彰)。兒童走卒過祠下,鹹稽首禮焉。”清劉統基《曾公井》:“古井於今跡未湮,曾公遺澤在斯民。藥能治疾原非異,事可流芳久愈真。濟物有靈傳後世,飲泉不愧是何人。吾曹識字知忠孝?好向源頭去問津。”曾芳的精神,是梅州文化的精神之源。清梅州進士蕭廷發《和曾牧伯詠歸集原韻》(其三):“秋老梅州月正圓,江楓山柏門紅鮮。思親忽唱思歸引,惠政應同井水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