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氏家廟

鎖定
曾氏家廟位於平和縣九峯鎮平和二中大門右側,屬於縣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曾氏家廟
地    位
縣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
明萬曆元年(1573)
位    置
平和縣九峯鎮平和二中大門右側

目錄

曾氏家廟簡介

明萬曆元年(1573)始建,歷代重修。家廟佔地面積380平方,坐東向西,由前門、拱形走廊、正堂組成。正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樑架間施斗拱。木構架和斗拱雕有150多組雕刻。前中門懸山頂。大門兩側窗欞以“卍”字縷空青石雕圖飾。門前一組青石瑞獸抱鼓。

曾氏家廟歷史變遷

平和曾氏家廟,堂號“雍睦堂”,地處省級文化古鎮——平和縣九峯鎮中心西大街,背靠文廟左側,面向大尖山,坐南向北。家廟始建於明朝中葉,歷代亦有重修。1993年,由平和曾氏淵源研究會以及旅居香港,台灣的宗親再次籌資重修。
曾氏祖廟建築總面積300平方米。石磚木結構。全建築以門廳,廡廊,正堂組成。家廟硬山頂,燕尾脊,脊頂,脊堵,規帶飾雙龍,戲文剪瓷雕。外牆素面石牆裙。腰堵以上青磚精砌,正面明間內收,作凹窩式,兩旁各有一側門,大門兩邊青石抱鼓石,石枋木頭鬥挑檐,前檐懸木透雕倒吊蓮花柱。門廳深一柱,三架樑。廡廊寬二柱,兩側掛石刻修建祖廟捐資芳名榜和歷代宗賢名人畫像。正堂深正堂深四柱,石柱承重,五架樑,兩根石柱刻聯:“沂水千年遠貫通道經宗風依然可接;金釵一脈真分支衍派和氣自此生光”。明間正中設祖公龕。龕頂懸掛還有平和置縣治第一位舉人曾萬選公的“邑捷開先”匾,民國時期的曾力民中將;曾祥庭少將,曾國光少將、曾夢華少將的“將軍匾”,以及“文武世家”三進士金匾,“五代同堂”、“文魁”、“武魁”、“亞魁”,等十多方牌匾。
九峯為平和曾氏的主要聚居地,也與台灣眾多曾氏一脈相傳。康熙間有曾天井、曾天嶺移居台灣淡水,後遷南港,新店,宜蘭。康熙年間曾可試,日旺,日壽,日柱、世懷、光齊等遷徙台灣嘉義,並曾建有曾氏祠堂。之後眾多曾氏子孫不同時期遷居台灣各地定居,乾隆年間又有曾文讀,文鑿兄弟、曾淵生、曾金牆、毓鐵、文回、仲興等入台墾殖。至今在台灣的平和曾氏後裔有上萬人之多,遍佈台灣全省各地。他們世代不忘桑梓鄉親之情,經常回鄉,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做出貢獻。
曾氏的血緣祖是上古治水的夏禹帝,姒姓,傳至他的曾孫少康。帝業中興,封次子曲烈於鄫(今山東蒼山縣),曲烈便成了鄫氏始祖。曲烈子孫在鄫相襲了二千年,直到春秋時期魯襄公六年(—567),鄫為莒所滅,太子鄫巫逃到魯國,做了魯國仕卿,他把姓“鄫”去邑為“曾”,從此就成了曾姓。這是曾氏得姓之始,後裔尊曾巫為第一始祖。曾巫生二子,長夭,次夫。夫生阜,阜生點(箴),點為孔門高弟子。點生參,亦師從孔子,得儒學真傳,世稱曾子。被後世尊為宗聖。曾氏族譜均以他為首派(一世)。一千多年來,曾氏後裔孫再播遷到湖南、福建、廣東等地。故曾氏以“魯郡”、“廬陵”兩各發祥地為郡望。俗語有“天下一曾無二曾”,意思只有一個源頭,全國曾氏都是曲烈的後裔,“天下曾氏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