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如清

鎖定
曾如清,江西省吉安縣人。一九三〇年九月參加革命,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歷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特務班班長,中華蘇維埃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局局長,中共雩都縣委書記兼遊擊大隊政治委員。一九三八年六月起,任新四軍政治部民運科科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民運科科長。一九四一年五月起,任新四軍第一師一旅一團副政委,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三分區一團政治委員,新四軍蘇中軍區泰州獨立團團長兼縣委書記,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教導一旅政治部主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一旅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二十軍五十八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初期,任二十七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一九五三年起,任江蘇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副政治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九月被授予少將軍銜。一九七八年五月離職休養。一九八九年四月在南京逝世。 [1] 
中文名
曾如清
國    籍
中國
逝世日期
1989年4月27日
原    名
曾慶清

目錄

曾如清人物簡介

曾如清,江西吉安縣人。民國18年(1929)參加革命活動和家鄉的農民暴動,民國2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曾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二級國旗勳章二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並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8月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曾當選為江蘇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第七屆省人大代表。1978年5月離休前任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副政治委員(正兵團職),晚年寓居傅厚崗34號,長期抱病擔任《新四軍》史料叢書(軍部)顧問和江蘇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為黨史、軍史、地方革命鬥爭史的資料收集和編撰做了大量工作,並先後在各種報刊上發表問憶文章10餘篇。 [2]  1989年4月27日在南京逝世。 [3] 

曾如清人物事蹟

曾如清

曾如清,原名曾慶清, [4]  1915年 [2]  [4]  8月23日(一説為1914年生人) [1]  [3]  [5]  出生在吉安縣永和鎮錦源村一户貧農家庭,父親以編篾纜為生,母親是個賢慧能幹的農家女,因產後風不幸早亡,當時曾如清剛滿9歲,和弟弟一起被寄養在外婆家。後因家庭生活困難,曾如清剛10歲便辭別外婆和弟弟,跟隨父親學手藝,在吉安神崗山的一家篾纜工場裏當童工。 [4] 
童工的生活苦不堪言,一天要幹十幾個小時,收工後還得為工場老闆幹家務,一不順老闆的心,隨時會遭到老闆一家的辱罵和欺凌。少年曾如清有苦無處訴説,只能把困惑和不平深深埋入心底。3年下來,曾如清吃盡了苦頭,嫩弱的雙手長滿了老繭,像竹篾般的堅硬,他學到了精湛的編纜技藝,也練就了纜繩般堅韌不屈的性格。
1926年9月,北伐軍勝利進佔吉安城,家鄉的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曾如清跟隨父親參加了吉安竹木業工會組織的遊行請願鬥爭,親眼看到了大惡霸地主曾和苟被槍決的下場,親身體驗到泥腿子團結起來的威力。他高舉着三角紅旗,在如潮的人流中跳躍、呼喊,感到全身熱血沸騰,一種從未有過的痛快! [4] 
大革命失敗後,封建反動勢力瘋狂反撲,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倒在血泊中,工農民眾陷入更深的黑暗中!狠心的資本家開除了曾如清和他身患重症痢疾的父親,還譏諷説:“你們找工會、農會去呀,他們會救你們的!”父親氣憤萬分,病情日趨嚴重,不久便含恨離開人世。在親戚的幫助下,13歲的曾如清安葬了苦命的父親後,隻身來到神崗山,憑着一手編纜手藝,懷着對舊世界的深仇大恨,不屈地同命運抗爭。後來,他找到了處於地下狀態的吉安縣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開始從事收集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反動武裝的情況,遞送情報,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等地下革命活動。
1929年春,黨領導的吉安農民暴動取得了成功,各地都在恢復農民協會,成立赤衞隊、少先隊和兒童團,繼而建立區鄉蘇維埃政權。曾如清積極投入家鄉的革命鬥爭,先後擔任村兒童團團長和鄉赤少隊副大隊長,還被推選為鄉蘇維埃委員。在此期間,他同家鄉的革命羣眾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站崗、放哨、送情報,配合工農紅軍作戰,深深感受到黨領導下的民眾運動的偉大力量。1930年10月4日,紅軍第九次攻打吉安城,獲得勝利,成立了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曾山任主席。1931年1月5日,蘇區第一次反“圍剿”剛剛勝利結束,曾如清幾經周折,在富田打聽到了堂叔曾山,訴説了自己不幸遭遇,要求參加紅軍。曾山見他意志堅定,又有深仇大恨,便同意了。16歲的曾如清被分配在江西省蘇維埃警衞團當戰士,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
曾如清在革命隊伍中刻苦學軍事、學政治,還如飢似渴地學文化,自身素質迅速提高。他的幾篇牆報稿引起了徐特立同志的注意。那是在瑞金中央蘇區,一次,擔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會副委員的徐特立同志在曾山同志處看到牆報,誇獎文章寫得好,曾山指着跟在身邊的警衞班長曾如清説:“牆報稿就是他寫的。”徐老十分喜愛這個刻苦學習的青年戰士,經曾山同意,將曾如清調到自己身邊工作,朝夕相處,精心培養,後來又送到瑞金列寧師範學校短期培訓。畢業後,曾如清擔任了教育部巡視員、巡委會副主任和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成為徐老抓中央蘇區城鄉辦學掃盲工作的得力助手。
1931年4月,曾如清經鄒兆京同志(省蘇維埃秘書長鍾平同志的夫人,時任省蘇機關共青團支部書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1月經徐特立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從一個飽嘗人間艱辛的窮孩子、童工,到成為一名無上光榮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是曾如清不屈服於封建惡勢力的壓迫,奮力抗爭的結果。 [4] 

曾如清

曾如清自幼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從小做工受苦,體質單薄。參加革命後,長期艱苦征戰,負傷坐牢,身體更加瘦弱。解放戰爭中落下的咳嗽咯血的疾病,在朝鮮高寒氣候﹑惡劣環境中加劇了,回國後在上海確診為肺結核。
長年超負荷的忘我工作,逐步傷害着曾如清的身體。尤其是新疆蒙冤受屈之後,曾如清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健康狀況急轉直下,陳舊性肺結核復發,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肺炎、氣胸一齊襲來!但是,曾如清沒有屈服,他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同時更加努力地帶病堅持工作。晚年的曾如清於1978年當選為第四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1980年又擔任了江蘇省革命鬥爭史料徵集編纂委員會副主任。
曾如清將晚年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黨史工作中去,他不知疲倦,真抓實幹,為江蘇的史料徵集編纂工作開了好頭。1982年5月,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確定在南京召開華東六省市黨史資料徵集會議。這個會規模大、人數多,光特邀參加的老同志就有好幾十位。曾如清全力以赴投入會議的組織領導工作,從代表迎送、議程活動,到安全、保衞、會務諸事都作了周密而細緻的安排,並且一一檢查落實,全然忘記了自己是個年逾花甲、重病在身的老人。華東六省市黨史會議獲得圓滿成功,不僅起到廣泛發動作用,而且徵集到一批重要史料,這與曾如清的組織領導是分不開的。 [4] 
作為一個參加革命五十多年的老同志、老黨員,一種責任感、緊迫感驅使曾如清筆耕不輟,他要將自己的經歷、經驗和教訓寫下來,留給後人。為了寫好回憶錄,曾如清廣泛採訪老戰友、老部下,查閲核實大量史料;他廢寢忘食地寫,咳嗽厲害了喝幾口茶水壓一壓,頭昏了吸一些氧氣繼續寫。他牀頭的氧氣瓶上接着3米多長的膠管,足以夠着案頭、櫃中的資料,查看牆上的地圖,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吸氧。每當住院,辦公室就搬進了病房。就這樣,曾如清晚年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陳毅同志率領我們挺進蘇北》、《秋風掃頑敵》、《主力地方化的道路》、《蘇中三分區鬥爭的回憶》、《南下蘇浙的日日夜夜》、《永恆的紀念》、《駕馭變化、速決全殲》等一批有質量的回憶文章。留給家人的個人回憶錄從苦難的童年寫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奔赴抗日前線,共9萬多字(因健康原因未能繼續寫完)。他最後一篇紀念藍阿嫩烈士的文章《鷹擊長空》是在病榻上完成的,當文章在1988年12月4日《新華日報》上發表後,他如釋重負,輕鬆地吁了一口氣。
曾如清雖然疾病纏身,卻始終倦戀故鄉。1985年夏,在老伴吳友廉和兒子曾劍中的陪同下,曾如清回到闊別50多年的江西老家。他冒着瀝瀝淅淅的小雨,不事聲張地來到錦源村,拜望父老鄉親,在弟弟曾慶河家吃了地道的家常菜,濃濃的米酒,勾起了濃濃的鄉情。曾如清還特地拜望了曾山的嫂子,拜望了1937年出獄後曾為他治病的永東鄉醫夏起孝先生。利用這次回鄉的機會,曾如清還參觀了革命聖地井岡山;訪問了當年自己戰鬥、工作過的興國、于都、瑞金、寧都、南昌等地。每到一處,他都要參觀革命舊址,瞻仰烈士紀念館,細細聽講解、看資料,久久不肯離去。 [4] 
1988年10月底,曾如清病情突然惡化,肺部血管破裂引起大咯血,兩天失血1600毫升。 [4] 
11月1日中午,曾如清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大量的淤血、痰液連同被結核菌破壞的肺組織被抽出,呼吸道暢通了;止血藥、新鮮血漿源源不斷地輸入血管,出血止住了;人工呼吸機的適時運用,闖過了呼吸衰竭關;抗菌素的正確使用,嚴密的消毒,又成功的控制了感染;通過鼻飼管注入胃內的混合奶,維繫着營養和熱量。 [4] 
嚴冬過去了,曾如清在南京軍區總醫院的病房中迎來了他的第74個春天。將近6個月的殊死搏鬥,使原本虛弱的曾如清更加衰弱了,這是何等艱苦的日日夜夜啊!呼吸管、氧氣管、輸液管、鼻飼管象繩索一樣束縛着他;頻繁使用的抽痰機每開動一次,都嗆得他渾身痙攣、痛苦不堪;七八條毛巾輪換墊在後背、前胸,吸去他周身不斷沁出的虛汗;背部與骶部由於長期仰卧和汗浸,皮膚紅腫,瀕臨潰破,疼痛難忍……曾如清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顯示着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1989年4月27日凌晨2時16分,曾如清那長期負荷運行的、脆弱不堪的心臟猝然停止了跳動。 [4] 
參考資料
  • 1.    馬洪才編著.新四軍人物誌: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401
  • 2.    南京市鼓樓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鼓樓區志 下:中華書局,2006:1388
  • 3.    《浙江省中國共產黨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中國共產黨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93-994
  • 4.    中共吉安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將星輝耀金廬陵 中國人民解放軍吉安縣籍將軍傳,,2007.06,第515-530頁
  • 5.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