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國藩墓

鎖定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地處伏龍山上,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是清末名臣、湘軍創始人曾國藩的墓地。 [1] 
曾國藩墓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呈半圓形,由墓冢、墓圍、拜台、平台、神道、牌坊、墓廬、碑亭組成;在整體上遵循了古代祭祀禮制上的框架性要求,又在細節處理上表現出了突破禮制束縛的特徵,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1]  [4]  [12] 
2013年3月5日,曾國藩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中文名
曾國藩墓
外文名
Tomb of Zeng Guofan
地理位置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約 3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7: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638-2-122

曾國藩墓歷史沿革

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四日(1872年3月12日),一代名臣曾國藩病逝於南京兩江總督任上。同年四月二十四日(5月30日),曾紀澤兄弟遵照父親“歸湘為便”之遺囑,在金陵解纜,從水路扶柩歸湘。同年五月十七日(6月22日),船抵長沙水陸洲。同年五月二十日(6月25日),安柩於長沙城內曾子廟。此時正當暑天,因此,曾國荃決定在長沙南門外的金盆嶺暫時淺葬,待它日覓得佳壤再行定葬。同年六月十四日(7月19日),靈柩出殯,淺葬金盆嶺。 [1]  [4] 
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五日(1874年12月13日),曾國藩墓改葬於坪塘伏龍山(即今址)。 [1] 
清光緒三年(1877年),曾國藩墓竣工。 [12] 
農業合作化期間,曾國藩墓遭到破壞。 [4] 
文革期間,曾國藩墓遭到嚴重破壞,文物悉數被毀。 [2] 
1989年冬,曾國藩墓被盜。 [4] 
1992年,望城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曾國藩墓保護小組。 [3] 
1996年,望城縣人民政府對曾國藩墓進行維修。 [8] 
1998年,曾國藩墓開始規劃修復。 [2] 
2000年初,曾國藩墓開始維修。 [2] 
2002年,曾國藩墓維修工程竣工。 [2]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建築格局

曾國藩墓結構

曾國藩墓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呈半圓形,由墓冢、墓圍、拜台、平台、神道、牌坊、墓廬、碑亭組成。 [1]  [4]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特點

曾國藩墓所處的伏龍山在地理位置及朝向上基本符合坐北朝南的基本歷史習慣,且其東、西兩側各有一處低嶺,連同其北側一處體量較大的高嶺將其圍合,南側一處水塘居於其正面,整體呈現出非常直觀的背山面水、穩居其位的態勢。 [12]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文物遺存

  • 墓冢
曾國藩墓墓冢為三合土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今殘高2米,塋地以花崗石牆圍護;墓後立碑三通,漢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寬2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副碑為龍紋浮雕;墓冢左側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圍牆而下,接墓廬槽門、牌坊與御碑亭。 [1]  [5] 
墓冢 墓冢
  • 拜台
曾國藩墓拜台位於曾國藩墓墓前,約50平方米。 [1]  [5] 
  • 墓坪
曾國藩墓墓坪位於曾國藩墓墓前,約2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立石闕一個,高約4米,分別刻有“曾太傅墓東闕”和“曾太傅墓西闕”字樣。 [1]  [5] 
  • 神道
曾國藩墓神道兩旁有石馬、石獅、石虎及石翁仲各一對;距曾國藩墓約60米處立有“太傅大學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學士李鴻章撰、翰林黃自元書,大抵敍述曾國藩生平功績。 [1]  [5] 
神道 神道

曾國藩墓歷史文化

曾國藩墓相關人物

主詞條:曾國藩
曾國藩雕像
曾國藩雕像(8張)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於講“道德”説“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太平天國進軍湖南時,被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舉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後來,逐漸組建起一支具有正規軍規模的地主武裝團練——湘軍。他率湘軍出省作戰,為清政府收復失地,成為太平軍死敵,亦多次被太平軍所敗。為了強化鎮壓力量,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於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製造新式槍炮。咸豐十年(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節制大江南北水陸各軍。主張借洋師助剿,派李鴻章率軍到上海,夥同外國侵略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派其弟曾國荃圍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鎮壓捻軍起義。同治七年(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在辦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殘民,受輿論譴責,回任兩江總督,病死南京。 [13] 

曾國藩墓相關詩文

清·左宗棠《挽曾國藩》
功名獨有千秋,安危海內資元老。
朝野同為一哭,風雨江南隕大星。 [9] 
當代·姚泉名《浣溪沙·謁曾國藩墓》
覓盡蒼山落日沉,終憑野草葬雄心。書燈照影理尤深。
臨溪古寺暗湘音,戰馬圍城功最著。江湖事了再閒吟。 [6] 
當代·戚登勝《過曾國藩墓》
一代梟雄曾國潘,伏龍山下論褒貶。
韜光養晦謀大略,藏龍卧虎兵百萬。
面從虎穴暫棲身,隨機應變自泰然。
謹慎從政莫意慢,居安思危明鏡懸。 [7] 

曾國藩墓傳説軼事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
傳説,現存曾國藩墓是“疑冢”,葬有屍首的墓室被挪動了位置,另葬他處,以防止盜墓賊光顧。而且,為了防止工匠泄密,工匠“集體消失”了。築墓時整個山頭都是民工,可是快到墓室修好,這些人一下子就不見了。當時就有傳言,清朝廷將這些工匠秘密殺害了,或是發配到不知名的遠方。 [4] 

曾國藩墓文物價值

曾國藩墓歷史價值

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2張)
曾國藩墓在整體上遵循了古代祭祀禮制上的框架性要求,又在細節處理上表現出了突破禮制束縛的特徵,這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有着重要歷史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的墓葬中是罕見的。他生前親自勘察過自己的安葬之地,山腳下的桐溪寺址雖在其神道應修建的位置,當時位極人臣的曾國藩本可利用權力,將寺址遷走後,獨享此風水寶地,但他卻選擇了以側出神道的形式避讓其寺址所在,可以看出其生前精修儒家思想主張融合禮讓的修為境界。所以,此時期封建制度推行的祭祀禮制其不可撼動的地位正在逐漸淡化。 [12] 

曾國藩墓保護價值

曾國藩墓內的碑面雕工細膩,無論是墓碑雕刻還是殘存的牌坊構件雕刻均十分精細。碑刻上龍身穹勁有力,層次豐富,活靈活現,極富美感,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12] 

曾國藩墓風水價值

一般説來,祖墳的墓址通常需要符合“龍”“局”“水”三個標準。曾國藩墓的“龍”脈是伏龍山,它發脈於嶽麓山,奔騰有氣勢,雄偉而壯麗,收脈於白虎山,豐滿悠長;曾墓的“局”是墓址周邊的環境,它背靠伏龍山,左右金盆嶺、白虎山拱衞,面向東南方向的湘江,形成一個十分寬敞的盆地,墓址從獅子峯上由高而低向東南方向傾斜,至象山,形成一個“俯瞰”之勢;他的“水”是湘江、是桐溪,桐溪環抱獅子峯,環繞墓址一週後入湘江,成為奔騰之勢。這樣的墓址,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十分合符堪輿選址標準的風水寶地。 [10] 

曾國藩墓文物保護

1988年,曾國藩墓被長沙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6年1月4日,曾國藩墓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8] 
2013年3月5日,曾國藩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曾國藩墓旅遊信息

曾國藩墓地理位置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 [1] 

曾國藩墓開放時間

08:00—17:30

曾國藩墓交通線路

長沙市內乘公交136路可直達曾國藩墓。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