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卓

(原武漢市文聯、文協副主席)

鎖定
曾卓(1922年3月5日——2002年4月10日),原名曾慶冠,筆名柳江、馬萊、阿文等。湖北武漢人。1936年加入武漢市民族解放先鋒隊。武漢淪陷前夕,流亡到重慶求學。1940年與友人組織詩墾地社,編輯出版《詩墾地叢刊》,同年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曾主編《大剛報》副刊《大江》,歷任《長江日報》副社長、武漢話劇院編劇等,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湖北省作協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名譽委員,中國新詩學會副會長。文學活動開始於1939年,主要作品有詩集《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散文集《痛苦與歡樂》《聽笛人手記》文學評論集《在現有的基礎上向前》,兒童小説《小魯濱遜的一天》戲劇《同病相憐》《莫扎特》等。有三卷本《曾卓文集》。《老水手的歌》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聽笛人手記》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2003年獲國際華人詩會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4] 
中文名
曾卓(曾慶冠)
別    名
柳江 [7] 
馬萊
阿文
方寧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黃陂蔡家榨鎮
出生日期
1922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2002年4月10日
畢業院校
重慶中央大學
出生地
湖北武漢
代表作品
《曾卓文集》,《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曾卓人物生平

曾卓,原名曾慶冠 ‚老家湖北黃陂蔡家榨鎮 。1922年3月5日生於漢口。1928年,曾卓進入漢口市第六小學讀 書。高小畢業前‚受青年教師劉老師指引幫助‚在漢口《新民報》兒童副刊《小國民》上發表過數篇習作 ‚引起對寫作的興趣 。1934年,曾卓進入武漢市一中上初中‚喜愛足球‚熱衷文藝 。結識了熊家鳳等傾向進步的高班同學‚參加“讀書會”‚開始接受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新文藝思想影響。1935年,曾卓的散文習作《一件小事》刊登於夏丐尊葉聖陶主編的《中學生》雜誌的《文藝年刊》上。“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時,參加武漢學生響應北京學生的遊行活動。1936年10月,曾卓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此外,他在武漢《時代日報》副刊 《時代前》上開始發表詩、散文和雜文習作。詩篇《生活》系早期作品 ‚刊發時首次使用 “曾卓”這一筆名。
1937年春,“讀書會”三成員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曾卓被市一中開除,夏天轉學去黃岡縣倉子埠正源中學,並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3月,曾卓通過地下黨員夏邦華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曾卓初中畢業。武漢淪陷前,隻身流亡重慶。在重慶復旦中學上高中,擔任學校地下黨支部宣傳委員,支部領導為王大化。與同學組織“吼聲劇團”和“復活社”,從事救亡宣傳活動。1937年1月,曾卓寫新詩《別》,發表在章靳以主編的重慶《國民公報》文藝副刊《文羣》上,正式開始文學創作。重慶《大公報》編輯謝貽徵在評論抗戰詩歌的文章中,稱《別》的作者為“少年雪萊”。同期詩作《門》《獄》等。1940年,因曾卓的進步活動受到學校當局注意,三個學期後又遭重慶復旦中學“默退”,轉入重慶東方中學,因組織劇團、歌詠隊(演唱《黃河大合唱》),又成校方和特務學生的注意人物。同年夏,曾卓冒酷暑步行百里到北碚,結識青年詩人鄒獲帆。1941-1942年,曾卓與鄒荻帆姚奔馮白魯冀汸綠原等友人合編《詩墾地從刊》,同期詩作有《母親》《青春》《愛》《乞巧窟》《埋葬》《除夕》等。1941年,曾卓高中畢業。經鄒獲帆介紹,在復旦大學校友服務部任職,也當過話劇演員(演過《重慶廿四小時》)及劇團導演,都因政治上比較暴露而被迫離去。1943年2月,曾卓到貴州畢節縣川滇東路公路局做辦事員,上班偷寫獨幕劇《同病相憐》、《桃園記》等。同期詩作有《抒情兩章》《小城之冬》《流浪人》《行列》《拍賣》等。同年秋,考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和進步同學組織文藝團體“桔社”,定期出版牆板,舉行詩歌朗誦會;組織“中大劇藝社”,演出夏衍的《上海屋檐下》、老舍宋之的合編的《國家至上》、契訶夫的獨幕劇《求婚》及魯迅的散文詩劇《過客》等。1944年,曾卓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寫《抗日救亡宜言》。詩文學社出版第一本詩集《門》。參加《詩文學叢刊》和 《詩文學叢書》的編輯工作 ,並寫詩《熟睡的兵》 《戀歌》《江湖》《在每一個早晨》等 。1945年,曾卓在重慶建國出版社出版兒童小説《小魯濱遜的一天》。
抗戰勝利後 ‚ 1946年夏,曾卓隨學校復員到南京 ‚中途下船,回到闊別年的家鄉武漢。與相識的邵荃麟葛琴夫婦重逢。當年7-10月,接手葛琴的漢口《大剛報》副刊 《大江》的主編工作,葛琴夫婦去香港。11月,中央大學在南京開學 ‚曾卓去南京讀書一年。獨幕劇《同病相憐》被收入《處女的心》戲劇集 ‚由上海文光出版社出版。1947年,南京“五·二〇 ”學生運動後不久‚為擺脱特務監視,曾卓曾到上海暫避。大學畢業考試完,即返回武 漢‚邊教書邊編輯《大剛報》副刊《大江》。該刊團結了一批進步作者‚為爭取民主新中國的誕生而寫作‚給荒蕪的武漢文壇帶來了亮色和生機。該時期,曾卓以各種筆名(柳江、方亮、方洛、林薇、馬萊等)在《大江》和《新湖北日報》副刊 《長江》上發表短篇小説、雜文和散文 ‚發表的詩篇有 《一撮土》《不是囚徒 》《鐵欄與火》等。1948年,曾卓曾去鄰近解放區的雞公山一所中學教書,後受到特務監視‚為擺脱特務抓捕而下山。1949年5月,武漢解放‚曾卓專職任《大剛報》支部書記、副社長。
1950年,曾卓兼任湖北省教育學院、武漢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1951年6月,曾卓參加全國第一次赴朝慰問團 ‚回國後發表《赴朝日記》。此外,在武漢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痛苦與歡樂》(筆名柳江)和文學短論 《在現有的基礎上向前》、獨幕劇《祖國的孩子和母親》刊於《新華月報》。1952年,《大剛報》改組為中共武漢市委機關報‚改名為《新武漢報》‚仍擔任副社長。1953年,《新武漢報》改名《長江日報》‚曾卓兼任武漢文聯常務副主席,並參加全國第二次文代會。1955年,曾卓捲入“胡風集團案件”,被隔離審查。1961年10月,曾卓被分配到武漢話劇院任編劇,寫作劇本《江姐》。1963年,曾卓創作多幕話劇《清江激流》及多幕兒童話劇《誰打破了花瓶》。“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卓遭到不公正對待。1970年,曾卓寫詩 《懸崖邊的樹》和《火與風》。1971年,寫作《感激》和《無言的歌》。1973年,寫作詩歌《海的嚮往》。1979年12月,曾卓被平反,重新擔任武漢市文聯副主席的職務。同年,寫詩《呼喚》《心的顫慄 》《再過神女峯》《最老的朋友的關切和祝福》《重慶 ‚我又來到了你身邊》等 。1980年,曾卓寫詩《我還記得...... 》《聽歌》《從夜的抒情到陽光下的抒情》等,並改編多幕話劇《莫扎特》‚先後發表於《長江戲劇》和《廣州文藝》‚後改為廣播劇 ‚由話劇院演播 ‚獲全國廣播劇評 比一等獎 ‚並由武漢揚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錄音磁帶。1981年,曾卓的散文集《美的尋求者》在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詩集《懸崖邊的樹》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外,湖北電視台拍攝《詩人曾卓》專輯 。1982年,寫詩 《生命的激流》《征服大海的人》《海之謎 》《是的,我還愛着》《我的心跳着...... 》《讓我們高唱這歌中的歌 》等 。1984年冬,曾卓參加第四屆全國作代會,被選為理事。1985年,在湖北省作家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主席。1987年,曾卓詩論集 《詩人的兩翼》由北京三聯出版社出版 。1990年,曾卓任湖北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客座教授、中南民族學院客座教授。1996年12月,曾卓參加第五屆全國作代會 ‚被選為中國作協名譽委員。
2002年4月10日,曾卓逝世‚武漢地區舉行了隆重的 “追思會”。 [1] 

曾卓社會榮譽

1986年,《老水手的歌》獲第二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1988年,《聽笛人手記》獲全國優秀散文獎;2003年,在曾卓去世一年之後,獲得國際華人詩會當代詩魂金獎。 [5] 

曾卓親屬關係

祖父曾梁府,原在家鄉種田‚後到武漢謀生。父親曾覺先,受過高等教育。母親姓段‚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嫁入曾家‚後被不滿包辦婚姻的丈夫遺棄‚帶兒子依公婆過活。抗戰期間,曾卓母親逃亡廣西 ‚1944年在貴州與家人失散‚病亡當地。曾卓夫人薛如茵。 [1]  曾卓長女萌萌,是從事人文研究的知名學者。 [3] 

曾卓親友回憶

劉緒貽:從1946年起,因各種原因,我已逐漸傾向於中國共產黨,到1947年9月,我在武漢大學執教後,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已經明顯地體現出這種傾向性;1949年初,又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成員身份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曾卓1947年在中央大學畢業後,回武漢市任 《大剛報》 副刊 《大江》 的主編。在時代潮流的激盪中,彼此已逐漸相知,甚至同氣相求、同心相勵,但仍緣慳一面。大約是在 1953 年四五月間,我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列席武漢市黨員代表會議。曾卓作為正式代表,當時已有十五年黨齡,但他卻不以老資格自居,積極熱情地、謙和誠懇地和我這個列席的代表接近、交朋友。我雖未明言,心裏是非常感激的。自此以後,我作為武漢市總工會的宣傳部長,他作為武漢市文聯的常務副主席,雖然在工人文藝運動這個問題上有些不同的意見,但我們的關係一直是“和而不同”的。 [2] 

曾卓相關研究

蘇喜慶.“有型”與“無形”交互的詩意構築 ——曾卓《懸崖邊的樹》空間話語形態分析[J].星星(詩刊),2020,(第29期).
魯雯.秩序與自由的倫理——曾卓的圖像、符號隱喻[J].美術觀察,2019,(第7期).
餘輝.試論曾卓詩歌中的親情[J].語文學刊,2013,(第13期).
餘輝.試論曾卓的愛情詩[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第8期).
餘輝.曾卓詩歌研究綜述[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第4期).
胡克慶.曾卓的戲劇成就[J].武漢文史資料,2004,(第3期).
張厚明.曾卓詩歌藝術簡論[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第4期).

曾卓社會評價

張永健:曾老的一生代表了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和品德。他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性格是倔強的,理想是遠大的,情感是火熱的,成就是輝煌的。 [2] 

曾卓社會紀念

2019年3月26日,曾卓詩歌館在詩人故鄉、黃陂區蔡家榨街花鄉茶谷開館。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位詩人聚集在這裏,共同見證曾卓詩歌館的開幕,緬懷其詩歌精神。 [6] 
參考資料
  • 1.    薛如茵、曾蘅:《曾卓年表》,《新文學史料》2012年第2期,第76-82頁
  • 2.    劉緒貽:《回憶詩人曾卓》,《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4期,第80-85頁
  • 3.    重讀《有贈》:一首詩是怎樣被誤讀的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8-11]
  • 4.    韓作榮,車延高編著,湖北新詩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12,第352頁
  • 5.    《“七月派”詩人曾卓》,《江海晚報》2022年11月17日,第A14版
  • 6.    《曾卓詩歌館在其故鄉黃陂開館》,《長江日報》2019年3月27日,第14版
  • 7.    韓作榮,車延高編著. 湖北新詩精選[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2.1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