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公巖

(普陀山岩石)

鎖定
曾公巖原名冷水巖,在普陀山東南,曾經作為七星巖出口,故俗稱“七星後巖”,巖高4米~20米, 寬5米~10米。
中文名
曾公巖
別    名
七星後巖
地理位置
普陀山東南
相傳此巖為曾布所開拓,故名“曾公巖”。洞內乳石多而奇,“其狀如雕鐫刻鏤,殆出於鬼工而不類於融結者也”(宋劉誼《曾公巖記》)。曾布,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元豐元年(1078年)任桂州知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在桂取得“民和歲豐”的政績。洞內有宋人劉誼《曾公巖記》,曾布、劉誼等人的唱和詩及清代刻的真武大帝一龕三尊道教摩崖造像等多件石刻。 [1] 
宋代孫覿曾在此留下詩作一首:
《曾公巖曾子宣丞相元豐中守桂林遊七星山始見此洞芟薙(tì)草莽平坦方廣可容數百人悉布磚甓之入洞十餘步有澗水橫其前不可涉公梁石為橋以便遊者號曾公巖》
羣峯依天立,萬馬屹不動。
風欹紫玉珂,雨暗青絲鞚。
相君千里目,渺渺孤鴻送。
披雲覷天巧,鑿翠出巖洞。
中空貫長虹,側立剖大甕。
宛宛卧石樑,欲起時地控。
玉棺已上天,甘棠有遺誦。
獨餘澗底泉,時與幽人共。 [2] 
參考資料
  • 1.    廣西地情網
  • 2.    傅璇琮等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