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Manhattan),是美國紐約市5個行政區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區,也是最小的一個行政區。曼哈頓主要由曼哈頓島、羅斯福島組成,並被東河、哈得孫河以及哈萊姆河包圍。這裏集中了許多著名的企業,被譽為世界的經濟中心,也是紐約最富有的區。
曼哈頓地理位置
編輯曼哈頓面積包括整個曼哈頓島、東河、哈萊姆河與哈得孫河環繞。也包括一些小島,如羅斯福島、吳丹島以及北美大陸的一小部分,和布朗克斯區接壤。大理石山丘原是曼哈頓島的一部分,不過在19世紀末期,為了改善哈萊姆河航運修建了哈萊姆運河,將這個地區與曼哈頓島分離開來。最後,原來在這部分和布朗克斯之間的渠道也被填平,使其和大陸相連。
曼哈頓島長21.5千米,最寬處為3.7千米。美國人口調查局數據表明,即曼哈頓區總面積為87.5平方千米:59.5平方千米為土地,28平方千米為水域;水域佔全部面積的32.01%。曼哈頓西鄰新澤西州,東北方是布朗克斯區,東面和南面的布魯克林區和皇后區均位於長島;它通過橋樑和隧道等與這些地方相連。曼哈頓和史泰登島之間的直接連接主要是經由渡輪完成。
曼哈頓(8張)
依斯特河(即東河)中的一些小島及馬希爾的部分地區,總面積59.5平方公里,佔紐約市總面積的7%,人口163萬人。紐約著名的帝國大廈,使該島中的部分地區成為紐約的CBD。曼哈頓CBD主要分佈在該區內曼哈頓島上的下城(Downtown),中城(Midtown), 著名的街區是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道。
曼哈頓歷史沿革
編輯西元1609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代表亨利.哈德遜發現了這塊地方,1626 年荷屬美洲新尼德蘭省總督彼得花了大約現值 24美元向美國印第安人買下曼哈頓島。1633年在這裏建造了第一個教堂,1653年曼哈頓成為新尼德蘭省省府,並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1653年前新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只有800人。
之後大英帝國宣稱哈得遜河流域是英國的土地,到了1664年約克公爵派遣了一隊人馬把這塊地以不流血的方式從荷蘭人手中奪來,並於1686年四月二十七日改名紐約並建市。1785年至1790年,紐約市曾為美國國都,首任總統華盛頓曾於一七八九年在紐約市就職。曼哈頓街道大抵以數字來命名,南北走向稱大道,東西走向稱街,街又以第五大道為分界點再分東街、西街。
曼哈頓經濟
編輯曼哈頓是紐約的市中心,紐約的主要商業、貿易、金融、保險公司均分佈於曼哈頓。曼哈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由於曼哈頓從事金融、保險業的人很多。在曼哈頓下城有一條長僅1.54公里,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華爾街金融區,就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和幾十萬就業人口,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成為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曼哈頓中城是曼哈頓的商業中心。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築都坐落在這個區。中城的形成雖晚於曼哈頓下城,但卻有後來居上的勢頭。進入20世紀後,其他許多非贏利的辦公機構,如工會、研究部門、專業團體、政府機構等,也都集中於此,許多相關的專職事務所如房地產、廣告業、税務部門等也迅速聚集其周圍,原來設在島南部的保險業及銀行也被中城良好的環境吸引而來。與此同時,商店,服務業等也漸漸聚集在周圍,這樣就使曼哈頓島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為解決曼哈頓CBD因產業不平衡而產生的矛盾,紐約市政府對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採取了一些調控手段,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其平衡健康發展。加強紐約商務貿易中心功能,增強吸引力。
曼哈頓(18張)
曼哈頓CBD是紐約市發展的催化劑,這主要表現依靠CBD的影響,紐約市確立了其國際城市形象,國際性和跨國性行業組織在紐約市如魚得水,1979年有277家日本的公司、213家英國公司、175家法國公司、80家瑞士公司及許多其它國家公司在紐約市設立分支機構;曼哈頓CBD的住宅和商業用房的成交額,佔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此類用房成交額的40%;美國21%的電話是從紐約打出的;地產增值,政府税收增加,如曼哈頓的地產估價約佔紐約市地產估價總額的53%,1969年至1983年間,曼哈頓區地產價值增長了約58%;曼哈頓地區經濟增長量佔紐約市總經濟增長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進了紐約市的繁榮,1978年紐約地區的機場共接納了150萬到紐約參觀遊覽的遊客。
曼哈頓CBD的中央核心商務區是“華爾街”,集中了幾十家大銀行、保險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總部和幾十萬就業人口,成為世界上就業密度最高的地區。
曼哈頓重要地名
編輯曼哈頓城市地標
- 帝國大廈(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 百老匯(Broadway)
- 華爾街(Wall Street)
- 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
- 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 古根海姆美術館(The Guggenheim Museum)
- 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 MoMA)
- 紐約廣播博物館(Museum of Broadcasting)
- 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 聯合廣場(Union Square)
- 先鋒廣場(Herald Square)
- 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 Square Garden)
- 時代廣場(Times Square)
- 哥倫布圓環(Columbus Circle)
- 哈萊姆區(Harlem)
- 西班牙哈萊姆區(Spanish Harlem)
- 曼哈頓華埠(中國城)
- 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 上西城(Upper West Side)
- 上東城(Upper East Side)
- 下東城(Lower East Side)
- 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er)
- 戲劇中心(Theatre District)
- 世貿中心一號樓(新世貿中心大廈)
曼哈頓高等學府
-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 庫伯聯盟學院(The Cooper Un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Art)
- 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
-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 聖約翰大學 曼哈頓校區(St. John's University - Manhattan Campus)
- 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
- 紐約時裝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紐約公共圖書館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
- 曼哈頓音樂學院(120 Claremont Avenue)(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
- 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 道爾頓學校 (The Dalton School)
曼哈頓河流與港口
- 紐約海灣(New York Harbor)
- 上紐約灣(Upper New York Harbor)
- 下紐約灣(Lower New York Harbor)
- Verrazano Narrows
- 哈得孫河(Hudson River)
- 東河(East River)
- 哈萊姆河(Harlem River)
曼哈頓主要街道
曼哈頓的街道有大道(Avenue)和街(Street)兩種命名方式,大道通常為南北向。
大道(南北向)
- 羅斯福路(FDR Drive)
- 第一大道(1st Avenue)
- 第二大道(2nd Avenue)
- 第三大道(3rd Avenue)
- 萊辛頓大道(Lexington Avenue)
- 公園大道(Park Avenue)
- 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
- 第五大道(5th Avenue)
- 第六大道(6th Avenue, Avenue of the Americas)
- 第七大道(7th Avenue)
- 百老匯大道(Broadway)
- 第八大道(8th Avenue)
- 中央公園西側
- 阿姆斯特丹大道(Amsterdam Avenue)
- 哥倫布大道(Columbus Avenue)
- 第九大道(9th Avenue)
- 第十大道(10th Avenue)
- 第十一大道(11th Avenue)
- 第十二大道(12th Avenue)
- West End Avenue
- Riverside Drive
- 西側高速公路(West Side Highway)
- Lenox Avenue
- Frederick Douglass Boulevard
- Morningside Avenue
- St Nicholas Avenue街(東西向)
- 華爾街(Wall Street)
- Chambers Street - City Hall
- 堅尼街(Canal Street)
- Delancey Street
- 好斯頓街(Houston Street)
- 14街(14th Street - Union Square)
- 23街(23rd Street - Herald Square)
- 34街(34th Street - Madison Square Garden)
- 42街(42nd Street - Times Square, Grand Central Station, The U.N.)
- 59街(59th Street - Columbus Circle - Central Park South)
- 72街(72nd Street - Crosses Central Park)
- 79街(79th Street - Crosses Central Park)
- 86街(86th Street - Crosses Central Park)
- 96街(96th Street - Crosses Central Park - East Side Harlem Border)
- 110街(110th Street - Cathedral Parkway - Central Park North)
- 116街(116th Street - Columbia University)
- 125街(125th Street - West Side Harlem Border)
- 135街(135th Street)
- 145街(145th Street)
- 155街(155th Street)
- 179街(179th Street -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 242街(242nd Street)
曼哈頓公園
- 巴特里公園(Battery Park)
- 紐約市政府(City Hall - Chambers Street)
- Tompkins Square Park
- 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 Park)
- 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 Gracie Mansion
- 河邊公園 (Riverside Park)
曼哈頓建築
- 曼哈頓中城密集的高樓羣。Urban Canyon
- 下城Downtown
- 中城Midtown
- Salomon Brothers Building
- World Trade Center
- 1 Police Plaza
-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
- 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
- Grand Central Station/PanAm Building
- Jets Stadium (2011)
- Columbia University
- Columbia 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 and Teaching Hospital
- One New York Plaza
曼哈頓橋樑與隧道
橋樑及隧道為曼哈頓島重要的聯外要道。由於曼哈頓島四周環水,因此橋樑及隧道數量眾多,是其一大特色。這些橋樑及隧道對曼哈頓的發展貢獻甚巨,因為橋樑是民眾往來曼哈頓及郊區間的必經通道,隧道亦然。但每逢上下班尖峯時刻,橋樑和隧道反而變成了交通瓶頸。
東側
- 布魯克林-炮台公園隧道(Brooklyn Battery Tunnel)
- 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
- 曼哈頓大橋(民鐵吾橋)(Manhattan Bridge)
- 威廉斯堡大橋(Williamsburg Bridge)
- 皇后中城隧道(Queens Midtown Tunnel)
- 羅斯福島纜車(Roosevelt Island Tram)
- 三區橋(曼哈頓,皇后,布朗克斯)Triborough Bridge (Manhattan, Queens, The Bronx)西側
- 史泰登島渡船(Staten Island Ferry - Battery Park)
- PATH捷運隧道 - WTC
- 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 - Canal Street)
- 林肯隧道(Lincoln Tunnel - 39th Street)
- 喬治華盛頓大橋(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 179th Street)紐約市的橋樑與隧道
- 隧道布魯克林-炮台公園隧道 | 荷蘭隧道 | 林肯隧道 | 皇后區中城隧道
- 營運單位三區橋樑暨隧道管理局 | 紐約大都會運輸署 | 紐約與新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 | 紐約市交通局 | 紐約州交通部 | 美鐵
曼哈頓道路東西分段
編輯第五大道(Fifth Avenue)將曼哈頓分為東區和西區。“東”或“西”的名稱在東西走向的街道中能夠用到,如東27街(East 27th Street),西休斯頓街(Houston Street)等。曼哈頓街道命名體系在西布朗克斯區也採用。
曼哈頓上下城説法
編輯在曼哈頓,“上下城”的用法和其他美國城市有區別。在這裏,上城(uptown)指的是北部,下城(downtown)指的是南部,如“上城列車”的意思是駛往北部的列車。休斯頓街以北,幾乎所有東西走向的街道用數字標記,從南往北遞增(反映出當時的擴展是從南往北)。“上城”和“下城”一般指南北,不過“上城”有時候也特指曼哈頓島北部(第59街以北),“下城”特指南部(第23或14街以南)。第23街和59街中間的部分稱作中城(midtown)。
在美國其他城市,“下城”(downtown)一般指商業中心區或鬧市區。而曼哈頓有兩個商業區,一個是南部的金融區,另一個是新的中城商業區。
在“下城”中,也包括“下曼哈頓”地區(Lower Manhattan)。此地區包括巴克利街和布魯克林橋以南的所有地點。著名建築有市政府、華爾街、世界貿易中心原址等。
同樣的,“上城”的最北部叫做“上曼哈頓”地區(Upper Manhattan)。由於距中城較遠,此地區不及其他地方熱鬧,經常被視為和南布魯克林一般的偏僻遠郊。
雖然曼哈頓只是紐約市的一個區(或紐約郡),但很多本地人在提到曼哈頓的時候都會用“城裏”(The City)來稱呼。
曼哈頓觀光景點
編輯曼哈頓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從北而南分為上城(Uptown)、中城(Midtown)及下城(Downtown),島內辦公用途於摩天大樓聳立,例如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麥迪遜廣場花園、花園中心、大都會人壽保險大廈、林肯演藝中心、聯合國大廈等。 曼哈頓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樓集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