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金藻

鎖定
曹金藻(1879-1966),回族武術家,回族重刀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祖居南京,後定居天津市紅橋區。其所傳承的回族重刀武術表現出“重”、技巧性強的特點,是回族體育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文名
曹金藻
民    族
回族
籍    貫
天津市紅橋區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職    業
武術

曹金藻承襲家族武術

曹金藻,曹門重刀武術第三代傳人。自幼受到家庭薰陶,在父親曹秉善的嚴格要求下習武。他天資聰穎,靈氣十足。悟性極高已是難得,加之勤奮好學,武功日益精進。長大後,曹金藻又拜滄州回族劍客馬萬順為師,苦練多年,終有所成。 [1] 
他繼承了祖先傳下來的武術套路,發揚其優點,在本門刀、礅、抱石、拳鏟等功夫的基礎上,創立了“曹門刀式”。曹門刀式吸收了以往武科考試中的弓、刀、石、馬步箭等科目技藝,將礅子、石鎖、抱石等功夫糅進大刀招式之中。曹門重刀主要有插、背、擰、雲、撇、水磨、腰串、獅子披紅、烏龍擺尾、雪花蓋頂、比擺荷葉、掌中花、疊羅漢等刀式。特點如下:剛柔相濟,動靜結合,集力量和技巧於一體;將刀舞起,動入風,靜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鴻毛輕;刀飛鋼環響,刀落寂無聲。因此,曹門刀式的風格既驚險雄勁,又輕盈優美。 [2] 

曹金藻創辦津門武社

為推廣中華武術,1920年5月,曹金藻本着“弘揚武學、健身強國”為宗旨,創辦津門第一家回民武館——“市隱國術社”(舊址在紅橋區大夥巷龍王廟後7號,即大豐路131號),收徒傳藝,普及武術,強健國人體質。“市隱國術社”的開辦標誌着回族重刀武術傳承方式的變革,由家族封閉式傳承變為面向社會招生的開放式傳承。“市隱”二字寓意深闊,是“韜光隱晦、龍盤鳳逸”之意,由回民書法大師曹鴻年(恕伯公,別號慕龍)取此館名。
“市隱國術社”傳習的內容包括武術、刀法等。曹金藻的早期弟子(即“曹門二代”)中的王長林,曾來館學過武術、散打、舉重,能獨立“走”練全套“曹門七十二式”,又有劉樹林、劉樹奇弟兄練過長拳、散打和部分兵刃,鄰近的老工人、71歲的劉振升、李子林、項恩遠等也和曹金藻練過拳術、舉重。原中國式摔跤全國重量級冠軍、河北省總教練、號稱“大老九”的張魁元,也曾在此練過“樁功”、“九連環”等器械,“散手”、“砘子”和“皮拳”。 [3] 

曹金藻重刀代代相傳

曹金藻之子曹克明(1914-1998)——曹門重刀武術第四代傳人,接過父親的大旗,繼續以開放的方式傳承本門武術。1978年,曹克明以“弘揚武術,強身愛國”為宗旨,在“市隱國術社”的基礎上組建了“天津市回族大刀花樣舉重隊”。他繼承曹金藻的演練風格,根據社會環境的改變和人們精神文化不斷上升的需求,帶領回族重刀武術隊外出參加表演,更大範圍的向公眾展示回族重刀武藝。在招生的規模上取得突破的同時,在重刀的技術方面,曹克明融會貫通了傳統刀法的挑、劈、砍、撩、扎、截、攔、刺、等技術動作,又演化出背劍、水磨、大倒把、烏龍擺尾、雪花蓋頂、雙擺荷葉等動作,並創研了一套鏟的套路,名為“春秋八步”。這套套路以鏟、叉、撩、撥、蓋、及背花、雲花和舞花為主,既有傳統的鏟的動作,又有刀、槍、棍、棒的練法。
2012年,為加強對回族重刀武術的傳承和保護,曹仕傑、曹仕偉弟兄二人在天津市紅橋區政府、紅橋區體育局以及文化局、民族事務委員會等單位的幫助下積極向外宣傳、推廣回族重刀武術,其技能、技巧不斷被挖掘和完善。 [4] 
參考資料
  • 1.    戴雁軍:《重刀鑄就民族魂》,《回族文學》2007年第1期。
  • 2.    楊祥全,龔明俊:《天津回族重刀武術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 3.    楊祥全:《津門武術》,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版。
  • 4.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天津通志·體育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