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良臣

鎖定
曹良臣(?-1372年),安豐(在今安徽壽縣東)人,中國明初將領。 [23] 
曹良臣於元末農民大起義時,聚鄉人築堡自保。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應天(今江蘇南京)歸附朱元璋,為江淮行省參政。後從取淮東,收浙西。洪武元年(1368年),取元大都(今北京),略地至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今山西長治),累官至山西行省平章。洪武二年(1369年)春,元丞相也速率兵萬騎臨白河(在今北京北部)以窺北平(今北京)。曹良臣提出不可與爭鋒,當以計走之的策略,乃密遣指揮仵勇等於瀕河舟中多立赤幟,鉦鼓聲相聞。也速大駭,遁去。遂派出精騎逐北百餘里,元兵自是不敢復窺北平。 [23] 
洪武三年(1370年),封宣寧侯。次年,隨中山侯湯和徵蜀夏,六月,至重慶,明昇降。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從曹國公左副將軍李文忠北征,六月,在阿魯渾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戰死。 [23]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安豐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1371年
主要成就
參與朱元璋北伐
本    名
曹良臣
官    職
山西行省平章
爵    位
宣寧侯→安國公(追封)
諡    號
忠壯(一作忠莊)

曹良臣人物生平

曹良臣早年經歷

曹良臣早年曾率鄉眾築城堡自衞,抵禦潁州一帶的起義軍,後在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歸附朱元璋,被授為江淮行省參政。他隨大軍攻取淮東浙西,因功擢升為行省左丞。 [1] 

曹良臣建功封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為明太祖。同年八月,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大都(今北京),並攻至澤州、潞州一帶,晉封山西行省平章 [2]  九月,徐達命曹良臣與馬指揮一同駐守通州 [3] 
洪武二年(1369年),北元丞相也速率一萬騎兵駐軍白河,進逼通州。當時,明軍主力正征討山西一帶,通州守備薄弱,兵力不足千人。曹良臣道:“我軍兵力少,不可與其對戰。敵軍兵力雖多,卻都是亡國之兵,氣勢不振,可用計逼走他們。”他設下疑兵計,命指揮仵勇沿河樹紅旗,綿延三十餘里,並敲鼓相應。也速果然上當,率軍遁去。曹良臣又派騎兵追擊,一直追出百餘里。元軍從此不敢窺視北平 [4] 
洪武三年(1370年),曹良臣隨徐達奪取定西(今甘肅定西)、三不剌川,擊敗元將擴廓帖木兒。同年十一月,明太祖大封功臣。曹良臣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宣寧侯,食祿九百石,獲賜鐵券,子孫世襲。 [5-6] 
洪武四年(1371年),曹良臣隨湯和伐蜀,征討蜀地的明夏政權。他先後奪取歸州山寨、容美諸土司、茅岡覃垕寨,後兵出白鹽山、紙坊溪,進軍夔州(今重慶奉節),繼而攻克重慶 [7] 

曹良臣北伐戰死

洪武五年(1372年),曹良臣隨副將軍李文忠北伐,兵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收復沿河部落,後在阿魯渾河(今鄂爾渾河)一帶與元將哈剌章展開會戰。明軍經過殊死戰鬥,最終擊走元軍。但曹良臣卻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盡皆戰死。 [8]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太祖追封曹良臣為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賜諡忠壯(一作忠莊)。 [9-1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爆發,曹良臣之子曹泰受牽連被殺,世襲的宣寧侯爵位被廢除。 [12]  [13] 

曹良臣主要成就

曹良臣參與了明朝統一江南、滅亡元朝、平定蜀地的戰爭,為明朝的建立、統一作出了貢獻。 [1]  [2]  [7]  他在明太祖欽定的開國功臣中位列第三十二。 [14]  明太祖曾在雞籠山(在今南京)設立功臣廟,祭祀二十一位開國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虛其位”。曹良臣也位列其中,居第十七位。 [15] 

曹良臣軼事典故

明太祖大封功臣時,認為有七個人在天下形勢未明時沒有采取觀望態度而主動歸附,因此將七人都封為侯爵。這七個人是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 [16] 

曹良臣歷史評價

明太祖實錄》:① 幼有大志,及長英毅有敢,人多殫之。② 大軍取河北,入元都,攻永平,良臣功居多。 [17] 
張廷玉明史》: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於東南數千裏之內,摧友諒,滅士誠,然後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計不旋踵,效命疆場,雖勳業未竟,然褒崇廟祀,竹帛爛然。以視功成命爵、終罹黨籍者,其猶幸也夫。 [18] 

曹良臣家庭成員

兒子:曹泰,襲封宣寧侯,後因藍玉案被殺,除爵。 [12] 

曹良臣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18]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北伐中原》 [19]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故元遺兵》 [20] 

曹良臣文學形象

明代小説《英烈傳》中,曹良臣原是元朝平原指揮,與達魯花赤福壽一同鎮守金陵,抵禦朱元璋的和陽軍。他讓福壽守城,自己率軍出城劫營,結果中計被圍,只得歸順朱元璋,後曾舉薦宋濂 [21]  最終在伐蜀時因跌落坑阱,被槍而死。 [22] 
參考資料
  • 1.    《明史·曹良臣傳》:潁寇起,聚鄉里築堡自固。歸太祖於應天,為江淮行省參政。從取淮東,收浙西,進行省左丞。
  • 2.    《明史·曹良臣傳》:從大軍取元都,略地至澤、潞。進山西行省平章。
  • 3.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五》:(九月丁酉)大將軍徐達遣平章曹良臣率兵及馬指揮等守通州。
  • 4.    《明史·曹良臣傳》:時大兵出山西,通州守備單弱,所部不滿千人。元丞相也速將萬騎營白河。良臣曰:“吾兵少,不可與戰。彼眾雖多,亡國之餘,敗氣不振,當以計走之。”乃密遣指揮仵勇等於瀕河舟中多立赤幟,亙三十餘里,鉦鼓聲相聞。也速大駭,遁去。良臣出精騎逐交百餘里,元兵自是不敢窺北平。
  • 5.    《明史·曹良臣傳》:復從大將軍達擊擴廓帖木兒於定西,敗之。洪武三年封宣寧侯,歲祿九百石,予世券。
  • 6.    《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四》:三年,又從大將軍徐達擊元王保保於定西、三不剌川,皆敗之。還京,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仍榮祿大夫,勳柱國,爵宣寧侯。
  • 7.    《明史·曹良臣傳》:明年從伐蜀,克歸州山寨,取容美諸土司。會周德興拔茅岡覃垕寨,自白鹽山伐木開道,出紙坊溪以趨夔州,進克重慶。
  • 8.    《明史·曹良臣傳》:明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至臚朐河,收其部藩。文忠帥良臣持二十日糧,兼程進至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拒戰,少卻。追至阿魯渾河,敵騎大集。將士皆殊死戰,敵大敗走,而良臣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皆戰死。
  • 9.    《明史·曹良臣傳》: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諡忠壯。
  • 10.    《明史·功臣世表一》:二十三年十月甲申追封安國公,諡忠壯。
  • 11.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洪武二十三年)追封宣寧侯曹良臣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右柱國、安國公,諡忠莊。
  • 12.    《明史·曹良臣傳》:子泰襲侯,坐藍玉黨死,爵除。
  • 13.    《明史·功臣世表一》:(泰)二十六年坐藍黨死,爵除。
  • 14.    《明史·功臣世表一》:宣寧侯曹良臣,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二,勳祿同王志。
  • 15.    《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三》:(洪武二年)六月丙寅,功臣廟成。命論次諸功臣之功,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鄧愈,次湯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馮國用,次趙德勝,次耿再成,次華高,次丁德興,次俞通海,次張德勝,次吳良,次吳禎,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吳復,次茅成,次孫興祖,凡二十有一人。於是命死者塑其像於廟祀之,仍虛生者之位。
  • 16.    《明史·胡美傳》:太祖榜列勳臣,謂持兵兩雄間,可觀望而不觀望來歸者七人。七人者,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及美,皆封侯。
  • 17.    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四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1-06]
  • 18.    明史: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19.    明史紀事本末: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20.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21.    英烈傳:第十六回 定金陵黎庶安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22.    英烈傳:第七十八回 皇帝廟祭祀先皇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1-06]
  • 23.    吳如蒿著;陳策才,張光彩,趙功德等副主編.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第3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