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縣江米人

鎖定
山東曹縣有一種捏製江米人的傳統手工技藝,獨具特色。每逢年節,大大小小的廟會、集市上,總少不了藝人們捏製江米人的身影。用粗糙、滿是老繭的雙手,他們瞬間創造出了生動逼真、神采飛揚的各種神話人物、祥瑞動物形象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曹縣江米人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52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山東省曹縣

曹縣江米人歷史源流

麪塑的一種,用小麥粉、糯米粉混合揉成麪糰,在麪糰中摻入各色顏料將麪糰揉勻,捏製而成的一種色彩絢麗、藝術造型多樣的民俗藝術品,主要用作祭祀、觀賞、娛樂之用。在曹縣,捏製江米人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桃源鎮、安蔡樓鎮青崗集鄉等地區。據當地老人講,遠古時期,地處黃河流域的魯西南災禍連年,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便集會舉行祭天敬祖儀式,同時殺豬、牛、羊等牲畜作為供品。後來,人們祭天敬祖不再用豬牛等牲畜,而改用面捏製、蒸制而成的豬牛等形象,後來供品中又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各種樣式的蒸饃。為求逼真的效果,還在供品表面塗各種顏色。後來,藝人們直接在和好的麪糰裏揉入顏料,製成各種彩色麪糰,然後進行捏塑,捏製的形象也由最早的豬牛羊等動物擴展到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傳説故事、祥禽瑞獸等各種題材。

曹縣江米人製作方法

曹縣江米人製作

江米人要用熱水和麪,將增加粘性的小麥粉、增加彈性的糯米粉按一定比例配製好後,還要摻入一定量防止乾裂的防腐劑。配好面後就要“盤面”了,在這個不停揉捏麪糰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藝人就得在手心打一些黃蠟,防止面粘於手上。面盤好後,即開始配色,把一定量的顏料揉入麪糰中,反覆捏、揉、搓,製成黑、黃、綠、大紅、二紅、白等顏色各異、等量大小的料面以備使用。

曹縣江米人捏製

江米人的工具主要有刀子、剪子、梳子、撥子、竹籤、平皮梳等,完成一個人物形象,這些工具會交替使用,缺一不可。剪刀主要用來剪出人物造型的手、腳等部位,梳子主要利用它細密的齒壓出人物的鬍鬚、臉部皺紋等帶有褶皺的紋樣。撥子是捏製江米人的主要用具,一般四個為一套,大小不一,最主要的區別是撥子兩頭的尺寸。對於手工藝人來説,這些工具就是他們掙錢討生活的依靠,所以藝人們對這些工具都十分愛惜。

曹縣江米人手法

捏製江米人一般從面部五官開始。綜合運用揉、捏、剪、挑、壓、粘、貼等方法,就能捏塑出細膩傳神的江米人。先取出一定量的麪糰,按在竹筷上,用撥子捏出臉部輪廓,然後捏出眼、耳、鼻、嘴等形態,粘上黑色的眉毛;用撥子採用壓、貼的手法,製作出眼睛,挑出嘴唇後,捏製具有裝飾性的帽子及花翎等飾物;接着,製作出穿有黑靴的雙腿,取出黃、綠、紅、黑等顏色的面劑揉勻,捏成片狀,製作成色彩斑斕的裙袍,再用面劑捏成手臂,用小剪子剪出五指形狀,用小梳子把黑色的面劑按壓成鬍鬚。最後是把不同顏色的面劑纏繞在篾子上,製作出人物佩戴的刀、槍、劍、戟等武器。這樣一個個色彩豐富、精神飽滿的人物立即活靈活現起來。

曹縣江米人傳承意義

它反映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特色,用面可以做成活靈活現的人物,着實有趣。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曹縣文化館獲得“曹縣江米人”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傳承人:王錫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