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植廟碑

鎖定
曹植廟碑,位於山東東阿西八里魚山祠內。
中文名
《曹植碑》又名《陳思王曹子建廟碑》、《陳思王碑》、《曹子建碑》等
創作年代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立
類    型
碑刻書法
地理位置
山東東阿西八里魚山祠內
《曹植碑》又名《陳思王曹子建廟碑》、《陳思王碑》、《曹子建碑》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立,石在山東東阿西八里魚山祠內。碑字楷書,雜以篆隸俗體,22行,行43字。此碑舊拓極為罕見,佳者第十七行“卅”字三豎稍損,第十二行“獨”、第十行“惟王”、第十九行“曜掌”等字均無殘泐。
從北魏開始,在一些碑刻墓誌作品中,往往是楷書間雜篆隸字形。但是,其篆書多非標準小篆,隸書亦非標準之隸(漢隸),俚俗篡改者多,字形增損、筆畫移位、訛誤以及通假等現象亦大量存在,一直延續至唐代,武瞾又興造字之風,此後斯風漸告消歇。關於此類現象,有學者認為是受道教“符策”影響,這可能是根源之一。再則,自東漢末年靈帝朝開始,各種通俗性的裝飾書體不斷被臆造出來,並能大行其道,至南北朝時已積累達百體之多,至晚唐尚保留五十餘種,此並見於文獻記載,考古亦時有實物發現。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曹植碑》的書刻者於作品中大量採用篆隸字形並加以變化改作,是很正常的。唐以後科舉和文字書法教育比較明確、嚴格,裝飾性雜體受到冷遇,同時也受到書家的抵制和嚴厲批評,遂使斯風漸遭遏阻而衰微。從藝術的角度看《曹植碑》固非上乘之作,但對了解南北朝隋唐書法史,卻有着重要的學術意義。從今天書法繼承與創新的立場出發,此碑尚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學書者有可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