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又參

鎖定
曹又參(1901~1970年9月1日)又名漢傑,陝西省橫山縣哈兔灣大西溝村人。在1930年石子俊清洗共產黨員時秘密掩護共產黨員,時任第十一旅第一團第一營營長。抗戰爆發後多次幫助共產黨,堅決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重慶談判失敗後,帶領部隊起義,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毛主席評價他為“歷史的火車頭”。十一旅後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八路軍新十一旅。建國以後曾任寧夏省軍區副司令員,後遭受多次迫害,1970年9月1日突發腦溢血逝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平反。 [1-2]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曹又參
別    名
曹漢傑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陝西橫山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70年9月1日

曹又參早年經歷

曹又參(1901~1970),原名漢傑,陝西省橫山縣哈兔灣大西溝村人。1901年2月出生在一個農牧民家庭。先後在橫山縣高小、榆林中學上學,1906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學政治經濟系。
在北京就讀期間,結識了陝北早期的中共黨員李子洲,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產生了變革社會的思想。尤其痛恨陝北地方軍閥井嶽秀對人民的壓榨,曾設想畢業後回陝北開展反井活動。
1925年,暑期畢業後應杜斌丞之聘,到榆林中學任教兼訓育主任。是年冬,榆林中學鬧學潮,因不滿井嶽秀對學生的鎮壓而辭職,準備聯絡與井嶽秀不和的陝北地方部隊伺機兵暴,但不慎被井嶽秀察覺而失敗。為躲避井嶽秀的追捕,曹又參兩次到北京避難,後又到綏遠第一師範任教。
1930年春,中共陝北特委利用駐寧夏的雜牌軍蘇雨生騎兵師擴充軍隊之機,先後派謝子長、劉志丹、高崗、賀晉年等中共黨員到蘇部開展兵運工作。曹又參這時也到寧夏參加蘇部,任石子俊九旅參謀長。同年秋,石子俊擬清洗進步知識分子。當時,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張東皎、高崗找曹又參設法掩護,曹又參愉快地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1931年3月,中共陝北特委派胡立亭來九旅,以曹又參的副官身份為掩護,負責黨組織和曹又參的聯繫,從事兵運工作。曹又參積極與之配合。同年冬,曹又參辭去旅參謀長職務,搞了一個以中共黨員為核心的獨立營,掌握了一部分兵力。1931年底,九旅改編為十一旅,後歸鄧寶珊指揮,開赴甘肅靜寧、慶陽一帶。以石子俊、陳國賓正副旅長為首的頑固分子對內剋扣軍餉,對外搜刮民財,內外怨聲載道。曹又參以此為契機,打算依靠內部的進步力量,以暴力方式清除石、陳等人。他的計劃得到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支持,並派高崗等人幫助。但兵暴計劃暴露,曹又參被暗中監視起來。1934年秋,為了擺脱石子俊的控制,曹又參去南京軍校高等教育班學習。第二年秋,石子俊病故,曹又參由南京軍校畢業回到原部隊,擔任十一旅第一團第一營營長。 [1]  [3] 

曹又參抗戰功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十一旅奉命開赴綏包前線,到達陝北三邊,適逢高崗、賀晉年率部也到達安邊。他們向曹又參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政策。此後,曹又參與黨組織的關係更加密切,在他擔任過營、團長的一團中,團副牛化東、營副胡立亭以及幾個連長都是中共地下黨員。曹又參遇到一些重大問題,就與他們商量,共同並肩戰鬥,為黨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941年秋,曹又參和牛化東等依靠八路軍的援助,消滅了武裝惡霸頭子張廷芝弟兄。此後,曹又參任一團團長。1943年4月,十一旅旅長陳國賓病逝後,經中共地下黨組織做工作,曹又參被任命為代旅長,並給曹又參搞到30萬法幣作軍餉。 [1]  [3-4] 

曹又參解放鬥爭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西北局派胡立亭給曹又參傳達重慶談判情況,希望曹又參和十一旅走上反內戰的道路。曹又參在總結了他個人及十一旅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後,決心率部起義。但又考慮到自己的政治影響小,設想利用鄧寶珊的關係,説服鄧寶珊率部起義。正當曹又參去榆林找鄧寶珊之時,十一旅內部一些反動軍官乘曹又參不在之機,陰謀以武力清洗一團革命力量。一團地下黨組織得知這一情況後,於10月25日提前起義。第二天,曹又參聞訊趕回,受到起義官兵列隊歡迎。十一旅起義後,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八路軍新十一旅,曹又參任旅長。十一旅的起義,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第一次大規模的起義。起義後不久,曹又參由賀晉年陪同到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的親切接見。毛主席稱讚十一旅起義是“歷史的火車頭”。
1946年夏,新十一旅改為三邊警備區,曹又參任司令員。1948年8月,曹又參由賀龍、王維舟、譚彬介紹,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三邊軍分區和綏德軍分區組成北路軍,配合十九兵團解放寧夏全境。9月26日,銀川市軍管會成立,楊得志任主任,曹又參任副主任。12月,寧夏省軍區成立,曹又參任副司令員。 [3-4] 

曹又參建國以後

1954年,曹又參考慮自己年齡大了,主動要求到地方工作,被政務院任命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畜牧部副部長。未及到任,中央決定撤銷各大行政區,被任命為銀川專署專員。任職期間,工作認真,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1956年,全省實行高徵購,農民生活十分困難。他通過調查研究,將真實情況如實向省委反映,在1958年初省黨代會上,因此被打成“反黨分子”,受到了開除黨籍、撤職降級的處分。1963年,中央監委派專人調查核實他的情況,經中共中央批准,為曹又參甄別平反,恢復黨籍和原級別,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常委、區參事室副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中,曹又參再次遭到迫害。
1970年9月1日,因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享年70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平反。 [1]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編;李彬,王克榮 主編.中共陝西曆史簡明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536-537頁.
  • 2.    姬世存 主編.紅色的記憶:中共榆林歷史名人錄(第2版)[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4頁.
  • 3.    曹又參  .銀川黨史網.2018-02-27[引用日期2022-09-24]
  • 4.    近現代人物-榆林市人民政府  .榆林市人民政府.2019-03-07[引用日期202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