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公公

(明朝曹化淳)

鎖定
曹公公其實就是指明朝最有名的姓曹的大太監叫曹化淳,武清王慶坨人。
本    名
曹化淳
別    名
曹公公
所處時代
明朝
生於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卒於康熙元年五月十四日(1589—1662)。幼時家境寒微,受“近君養親”風氣的影響,於十二三歲左右入宮。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後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孫朱由檢。天啓初年,太監魏忠賢得寵弄權,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牽連被逐出北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1628年朱由檢繼皇帝位,改元崇禎,曹化淳隨即被召還,委以重任;負責清理魏忠賢時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兩千餘案。因辦事得力,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禎四年,曹化淳在宮中的地位已相當顯赫。該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鄉王慶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觀音閣,並親撰碑文。
崇禎十一年,任司禮太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準告假,向崇禎帝連上三疏。
崇禎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還鄉。
曹化淳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喪,曹化淳與同朝為官的次兄後軍都督化雨關係最為密切。崇禎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長兄化春年邁,殯葬及轉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親臨料理。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時已經鄉居六載。
甲申五月,清軍入京,為崇禎皇帝后發喪三日,追贈廟號懷宗。十月,順治移駕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請妥懷宗帝后陵寢。經恩准,委內官監冉肇總理其事。
此時,順天府楊博,宛平楊時茂等分別上疏參告曹化淳“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復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曹化淳上疏辯誣,奏辯甚力。奉旨“曹化淳無端抱屈,心跡已明,不必剖琛,該部知道。”
甲申之後,啓門之説,仍廣為流傳。曹化淳閲讀南方傳來的野史筆記時,見仍有“捏誣之語,”深恐“流傳既廣而秉筆者不加確察,便成無窮之穢”,遂於1662年去世前作《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並抄錄舊稿《記事俚言》和《剖陳疏稿》、《告歸底冊》,分發給諸子侄。《被誣遺囑》及《感懷詩》,經曹氏後人傳承抄錄,至今仍保存完整。《遺囑》較長且為文言,《感懷詩》情真意切,憤懣與無奈溢於言表。如《忽覩南來野史記內有捏誣語感懷》詩:“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
但是我覺得一般的電影或者電視都好像是以明朝另一個大太監為藍本的,無賴出身的魏忠賢,萬曆時為宦官,侍奉皇孫朱由校,很得寵幸。由校即位,是為熹宗,目不識丁的魏忠賢竟然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他在宮內選會武藝的宦官組成一支萬人武裝隊伍,作為羽翼;在外收羅一大批無恥官吏作義子走卒,人稱“閹黨”。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將有田爾耕等“五彪”,還有“十孩兒”、“四十孫”等,“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徧置死黨”(《明史·魏忠賢傳》。他秉筆批紅,掌握朝政,從首輔至百僚,都由他任意升遷削奪;他握有軍權,可隨意任免督、撫大臣;他也握有經濟大權,派親信太監總督京師和通州倉庫,提督漕運河道,派税監四出蒐括民財。“內外大權一歸忠賢”(同上)。他出門的車仗,形同皇帝,所過之處,士大夫都跪在道旁高呼九千歲。閹黨和無恥官吏還競相在各地為他修建生祠,一祠耗銀數萬乃至數十萬兩,祠成後,地方官要春秋祭享,官、民入祠不拜者論死。
魏忠賢專權時,廠衞特務更是空前囂張。熹宗天啓三年(1623年),他自任東廠提督;錦衣衞的都督,則是他的乾兒子田爾耕。廠衞勾結,大興冤獄,殘害異己官吏,勒索錢財,暴虐百姓。“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賢傳》)一次,京城四個平民在密室夜飲,一人酒酣耳熱,大罵魏忠賢,其餘三人不敢出聲。罵者話音未了,突有隸役數人衝入,捉四人面見魏忠賢,魏下令將罵人者當場剝皮,另三人賞錢放回。生還者嚇得魂飛魄散,險成瘋疾。魏忠賢肆虐專政七年,使明末各種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