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人類用來紀錄信息的工具)

鎖定
書是一個漢字,拼音:shū,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和知識的主要工具,書本一般指裝訂成冊的、印刷有文字的紙張集合體。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傳承知識,獲取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人類傳播和記錄知識的重要工具。
中文名
外文名
Book/Books
筆順編號
5524
筆順讀寫
折折豎捺

基本概念

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非常大。
一種記錄分析總結組織討論解釋信息的工具、有插圖或無插圖的、硬抄或平裝的、加套或不加套的,包含有前言、介紹、目錄表、索引,用以增長知識、加深理解、提升並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視覺或者觸碰的感官形式存在並使用。
英文名:Book(書)
英文複數:Books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乙丶
漢字部件分解:書
筆順讀寫:橫折、橫折鈎、豎、點。 [1] 

讀音寫法

四角號碼】:53027
普通話拼音】:shū
海南話拼音】:dul
【閩南話拼音】:qiè
筆畫數:4畫

相關詞組

源自《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
1、書背:名書脊。
2、書場:名錶演説書、彈詞、相聲等曲藝的場所。
3、書蟲:名稱喜歡書籍並沉迷於其中的人。
4、書坊:名舊時印刷並出售書籍的店鋪。
5、書房:名讀書寫字用的房間。
6、書號:名主管部門對正式出版物給予的編號,包括出版社的代號、書刊類別代號等。
7、書後:名寫在別人著作後面,對著作有所説明或評論的文章。
8、書記:名① 黨、團等各級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
② 舊時稱辦理文書及繕寫工作的人員。
9、書記員:名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中擔任記錄,並辦理其他有關事項的工作人員。
10、書家:名擅長書法的人;書法家。
11、書架:名放置書籍用的架子,多用木料或鐵製成。也叫書架子。
12、書局:名舊時印書或藏書的機構,後多用於出版社或書店的名稱。
13、書卷氣:名指在説話、作文、寫字、畫畫兒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氣質:房間佈置得頗有~。
14、書錄:名有關某一部書或某些著作的版本、插圖、評論及其源流等各種資料的目錄。
15、書迷:名① 喜歡讀書或收藏書籍而入迷的人。
② 喜歡聽評彈、評書等而入迷的人。
16、書目:名① 圖書的目錄。
② 曲藝上指評書、評話、彈詞等説唱節目。
17、書皮:名① 書刊的最外面的一層,用厚紙、布、絹、皮等做成。線裝書在上面貼書籤,新式裝訂的書刊一般是把書名、作者姓名等印在上面。
② 讀者在書皮外面再包上的紙或塑料薄膜等,用來保護書:包~。
18、書社:名① 舊時文人組織的讀書會
② 舊時印書的機構,後多用於出版社的名稱。
19、書生氣:名指某些知識分子只注重書本,脱離實際的習氣:~十足。
20、書市:名① 集中出售書籍的市場(多指臨時舉辦的、短時間的)。
② 圖書市場:最近兩年~不太景氣。
21、書屋:名① 就是供讀書用的房子,現也用於書店的名稱。
② 指公共閲覽室,是公益性的文化設施:開設農家~。
22、書系:名關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專項內容的一系列圖書:國際漢學研究~。
23、書業:名圖書的出版、發行、銷售行業。
24、書影:名顯示書刊的版式和部分內容的印刷物,從前仿照原書刻印或石印,當前當前大多影印,有的用作插頁,有的彙集成冊,如《宋元書影》。
25、書院:名舊時地方上設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有專人主持。從唐代開始,歷代都有。清末廢科舉後,大都改為學校。
26、書證:名① 著作或註釋中有關詞語的來歷、意義、用法等的有書面出處的例證。
② 法律上指證明案件事實的書面材料,如書信、傳單、合同、賬本等。通常廣義的物證也包括書證在內。
27、書展:名① 書籍展覽、展銷。
② 書法展覽。

説文解字

【卷三】【聿部】書
箸也。從聿者聲。商魚切 文四

書的歷史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的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創造改進,才有此時的面貌。大體來説,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着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裏,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蜕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週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説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活字版

有了文字,首先需要尋找寫刻的材料。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但這些材料,各有缺陷,無法充分發揮文字的紀錄功能。春秋戰國時代,知識日漸普及,着書立説,大行其道,為應需要,簡書和帛書乃相繼產生。“簡”是用竹或木製成狹長的條片,書寫時,由上而下,一片一片接續下來,然後再依順序由右而左的排列,並以繩索加以編連,這樣一部著作,便能連貫而完整。帛書是絲織品寫成的圖書,由於帛性柔軟又輕便,攜帶及閲讀均感便利。只是簡書笨重,帛書昂貴,都不利於知識的普及及圖書的長期發展,因而人們又發明紙張來取代它們。
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一〇五年。由於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後,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啓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於發明。以古法示範造紙過程。
雕版印刷術約在初、盛唐時代出現,由於它是手工業時代生產圖書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廣利用,成為五代、兩宋以後生產圖書的主力。為了使印刷技術更便捷與美觀,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一〇四一~一〇四八)又有人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進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領域。從此之後,印刷技術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鮮麗動人。
圖書除了文字、紙張、印刷之外,如何裝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簡策之後,中國圖書的裝潢技巧,即不斷的改良提升,其演進的方向,大都朝向簡便實用、美觀大方的原則。歷代以來,圖書裝潢型制約有:卷軸、冊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多種演進過程。近代的圖書,雖然採機械操作裝訂成平裝、精裝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書,還常用線條來增加古意,頗能引發思古之幽情。在中國早期即有了護書用的銅製護套。
然而無論生產圖書方法如何改變,其基本原理,卻都脱離不了舊日的方式。當日製版、印刷、造紙等製作圖書要件,可以説無一不是從國人舊有的發明中蜕變而來的。所以當我們緬懷人類文明的進步及圖書發展的歷史時,總難抑制住一股無名的興奮與榮耀的心情。當然,如何自勵自省,紹續先人光輝遺緒,或將更具有意義。

口袋書

對口袋書沒有完全準確的界定,大抵是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口袋書從此流行於世並引發了一場“紙皮書革命”,對歐美國家的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與美國發明柯達克羅姆彩色膠片一起列入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人類冒險和不尋常的事件當中。

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電子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作為Windows系統幫助文件的標準格式,CHM和HLP格式能夠支持圖片的插入,並且還能通過製作目錄、索引等功能來方便讀者閲讀。這兩種格式無須任何第三方軟件支持,在Windows系統中就可以直接閲讀。
CEB格式
CEB格式是由北大方正公司獨立開發的電子書格式,由於在文檔轉換過程中採用了“高保真”技術,從而可以使CEB格式的電子書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來的樣式。正是基於這種特點,不少電子書發行機構和數字化圖書館都已經開始採用這種格式,國家有關部門還把CEB格式作為電子公文傳遞的標準格式。方正Apabi Reader(阿帕比)是CEB格式的指定閲讀軟件,Apabi Reader還具有字體縮放、書籤、作筆記、書籍管理、翻譯和文字部分拷貝功能,能儘量符合廣大讀者傳統的閲讀習慣。
PDF是由Adobe公司所開發的電子讀物文件格式,它可以真實地反映出原文檔中的格式、字體、版式和圖片,並能確保文檔打印出來的效果不失真。因此,PDF格式已經成為一種國際上認可的電子文檔格式。PDF文件的專用閲讀工具就是Adobe Acrobat Reader軟件。為了能夠使讀者閲讀到原始版面,不少報紙的電子版都是採用PDF格式,如上海的《新民晚報》,北京的《北京青年報》等。順便再説一句,上文介紹過的方正Apabi Reader(阿帕比)也能閲讀PDF文檔,所以在安裝PDF閲讀軟件的時候,你可以兩者選其一。
PDG格式
超星公司已經通過全國各家圖書館,收集了大約30萬冊左右的各種圖書,並且把書籍經過掃描後存儲為PDG數字格式,存放在超星數字圖書館中。如果你要想閲讀這些圖書,則必須使用超星閲覽器(Superstar Reader),把閲覽器安裝完成後,打開超星閲覽器,點擊“資源”,我們就可以看到按照不同科目劃分的圖書分類,展開分類後,每一本具體的書就呈當前我們面前了。在閲讀過程中,你還可以選擇把這本書進行下載。
WDL和WDF格式
WDL和WDF格式解決了不同軟件平台和語言系統互相之間不兼容的問題,由於這兩種格式對漢字和文檔中的圖片的支持效果特別好,所以,當你在使用DynaDoc Reader閲讀這兩種格式時,絕對不會發生字體變形、亂碼等現象。從當前使用的情況來看,一些計算機編程類的電子書籍,大都喜歡採用WDL格式。如果你對編程感興趣,那麼DynaDoc Reader可是你的必備軟件之一。
ABM和BOK格式
ABM和BOK作為兩種全新的數碼出版物格式,你可能會對它們有點陌生,這兩種格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把文字內容、圖片、聲音甚至是視頻動畫有機地結合為整體。在閲讀時,能給你帶來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享受。“藏畫”作為ABM和BOK格式的指定閲讀軟件,使用方法相當簡單,打開軟件後,你只要用鼠標把文件拖到播放窗口後,文件就會自動運行(關於“藏畫”的具體使用方法,大家可以參考此時《中國電腦教育報》第19期報紙軟件.net欄目中的《數碼時代的數碼軟件——藏畫DigiBook》一文)。
TXT和Jar格式
txt是文本文檔,txt文件是微軟在操作系統上附帶的一種文本格式,是最常見的一種文件格式,主要存文本信息,即為文字信息。
JAR(Java ARchive,Java歸檔)是一種與平台無關的文件格式,可將多個文件合成一個文件。當前主要集中使用在手機當中,是當前最常見和應用廣泛的手機閲讀格式之一。

其他資料

教育家説:書是智慧的鑰匙。政治家説:書是時代的生命。經濟學家説:書是致富的信息。文學家説:書是人類的補品。歷史學家説:書是進步的階梯。奮鬥者説:書是人生的嚮導。探索者説:書是通向彼岸的船。迷惘者説:書是心中的啓明星。學生們説:書是不開口的老師。求知者説:書是飢餓時的“美餐”。
書之最
最重的書 [英] 重達2噸半,佔地41平方米,光目錄就達52萬頁,12年編纂而成。
最小的書 面積不到1平方釐米,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寫的《變色龍》。
第一本紙書 《三國志》
最大的書 這本巨書高2米,寬3米 是《杜登德語正字法字典》
名言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別林斯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烏申斯基
書籍——舉世之寶。——梭羅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
書是唯一不死的東西。——丘特切夫
書籍使人們成為宇宙的主人。——巴甫連柯
書中橫卧着整個過去的靈魂。——卡萊爾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當前、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庫法耶夫
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使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智者。——史美爾斯
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啓發性的養料。而閲讀,則正是這種養料。——雨果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卡萊爾
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裏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高爾基
書籍就像一盞神燈,它照亮人們最遙遠、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烏皮特
書籍具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類活動的最長久的果實。——史美爾斯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除了野蠻國家,整個世界都被書統治着。——福爾特爾
書籍乃世人積累智慧之長明燈。——寇第斯
書籍能引導我們進入高尚的社會,並結識各個時代的最偉大人物。——斯邁爾斯
書籍使人變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唯書籍不朽。——喬特
書籍使我們成為以往各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的繼承者。——欽寧格
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世代相傳,更是給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禮物。——愛迪生
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在岑寂的時候,書籍使我們歡娛,遠離一切的痛苦。——柯里葉爾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對圖書傾注的愛,就是對才智的愛。——德伯裏
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隨時都可以供給你所需要的知識,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願,重複這個顧問的次數。——凱勒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温情的安慰者。——巴羅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書籍是前人的經驗。——拉布雷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書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樂,也是繁榮的裝飾和危難的避難所,慰人心靈。在家庭成為快樂的種子,在外也不致成為障礙物,但在旅行之際,卻是夜間的伴侶。——西塞羅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雨果
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它都不會拋棄你。——赫爾岑
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走來接替他的崗位的站崗人的命令。——赫爾岑
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住宅裏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户。——威爾遜
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茨威格
書籍並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藏着一種生命的潛力,與作者同樣地活躍。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彌爾頓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誇美紐斯
有創見的書籍傳佈在黑暗的時代裏,猶如一些太陽光照耀在荒涼的沙漠上,為的是化黑暗為光明。這些書是人類精神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們憑藉它們的原則,向種種新的發現邁進。書本是將聖賢豪傑的心照射到我們心裏的忠實的鏡子。——吉本
名人讀書方法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羣書。其中“三複四温”式閲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在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習慣多表當前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以及做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正。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羣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着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説:“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説,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
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生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着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閲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讀書法
數學家王梓坤的讀書方法也很有風格。一是抄讀法。王梓坤上中學時,做完功課一有時間,便光顧圖書館。好書借了實在捨不得還,但買不到也買不起,他便下決心動手抄書。抄,他認為總還是抄得起的。他先後抄過林語堂寫的《高級英文法》,抄過英文的《英文大全》,還抄過《孫子兵法》,這本書愛不釋手,則一口氣抄兩份。王梓坤認為,人們只知抄書之苦,未知抄書之益,抄完毫未俱見,一覽無餘,勝讀十遍。二是慢中求快法。他認為,一本書的前一兩章通常是全書的關鍵,因為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有專門的術語和符號,如平面幾何研究三角形、圓及其他圖形的性質,初等代數則主要研究代數運算。因此,耐心地學好前一兩章,初步掌握這門學科的思想方法,這樣讀下去才會有興趣。他拿到一本書後,開始總是讀得很慢,邊讀邊做筆記,做習題,想一想,算一算,細細閲讀,認真理會,先慢後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榮的“撕書”讀書法
曾任過日本總理大臣的田中角榮,早年由於家境貧寒,上完高小以後就失去了系統學習的機會。在半工半讀的學習中,他十分注意讀書方法。為了鍛鍊自己的記憶力,他一頁頁地背誦《簡明英和詞典》、日文辭典《廣辭林》,採用的辦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頁,記熟了就扔了。這鍛煉出他非凡的記憶力。
7.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後記、編後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閲讀目錄,概括瞭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瞭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略讀全文。在略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略讀全書後,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繫,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8.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經過苦難磨練,十分珍視讀書機會。他遇到一本書時,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開它的鎖,然後盜取點滴內容,而是像一頭餓狼,把牙齒沒進書的咽喉,兇暴的吮盡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啐它的骨頭!直到那本書的所有纖維和筋肉成為他的一部分。
9.毛姆的“樂趣”讀書法
英國作家毛姆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説:“我也不勸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熱情。”
10.楊振寧的“滲透”讀書法
楊振寧教授認為:既然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與此相適應。當我們專心學習一門課程或潛心鑽研一個課題時,如果有意識地把智慧的觸角伸向鄰近的知識領域,必然別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識鏈條中的一環,則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對於那些相關專業的書籍,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不妨拿來讀一讀,暫弄不懂也沒關係,一些有價值的啓示,也許正產生於半通之中。採用滲透性學習方法,會使我們的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大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11.白壽彝的“研讀”法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認為,“讀書之讀,似應理解為書法家讀貼讀碑之讀,畫家讀畫之讀,而不是一般的閲覽或誦習。”
12.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該着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閲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閲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裏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13.巴金讀書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讀書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説:“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牀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温。我坐着,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各式各樣的書
1.竹皮書,把除去竹心的薄竹皮用火烤過,再刻上文字即成,類似中國的竹簡。當前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地方,還可以買到一串串像百葉窗的竹皮書。
2.樹葉書,在印度、緬甸等國的一些佛教寺廟裏,此時保存着這種書。當地人把棕櫚、椰子的樹葉切齊晾乾,兩面抄上文字,裝訂成冊,可以長期保存。
3.鋼片書,在巴西的聖保羅廣場上,陳列着一部鋼片書,共一千餘頁,重量達3000公斤,全部由不鏽鋼片製成,上面記載着這座城市的歷史。
《尚書》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當前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説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複雜曲折。漢人傳説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説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於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後,《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於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牆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後獻於皇家。因未列於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佈。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以後,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也有敍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託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後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宋代刻本《尚書》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敍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啓”、“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其中用“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羣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羣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後,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説:“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話語中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此外,《堯典》《皋陶謨》等篇中,還帶有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因此,《尚書》在語言方面雖被後人認為“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古奧難讀,而實際上歷代散文家都從中取得一定借鑑。
歷來註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尚書正義》2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
明心寶鑑》大約成書於元末明初,輯錄者或整理者是範立本。國家圖書館收藏有1368年刊印的古籍《校正刪補明心寶鑑》。該書內容網羅百家,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説,薈萃了明代之前中國先聖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主旨是勸善勸學,引導人心。該書內容幾乎涉及和囊括了一個人生存於世一生中所要面對和經歷的方方面面,突出了忠、信、禮、義、廉、恥、孝、悌這八個方面的傳統美德教育,引導人要誠心、正義、向善。
保養
書如何保養
一、防老化。書籍的老化變脆,並不在於顧放時間長短,而在於如何處理好書頁所含的酸性物質。有人發現,歐洲在15世紀出版的一些書之所以至此保存完好,是因為那時的紙是棉和麻布頭製成的,酸鹼度為中性,並含有防止酸生成的碳酸鈣。現代社會中書籍的發行量極大,用棉麻造紙顯然不可能,因此大都以木材為原料。紙中的植物纖維物受到酸性水解便失去強度和粘合力,而紙中的酸主要來自於給紙上漿硫酸鋁。當紙開始受潮時,硫酸鋁開始產生硫酸鹽和水合氫離子,最後形成酸性物質,把紙侵蝕掉。污染空氣中的氧化硫和氧化氰也會同水分或植物纖維本身反應生萬酸性物。因此,防止書籍老化變脆,主要是除去紙中的酸。當前最常採用的方法是把書放在碳酸氫鎂碳酸氫鈣溶液中浸潤,然後晾乾。這樣做,可以去除紙中的酸,並防止以後再發生酸反應。
二、防蟲。書籍上有時生長小蟲子,嚴重危害了書的使用壽命。防止生蟲的方法是:1、藏書的文章要清潔乾燥,通風良好;書架、牆壁或地板上都不要有裂縫;2、藏書文章的温度應該經常保持在6—20度,濕度應該經常保持在50%—60%之間;3、收藏的書籍要經常挪動一下,即使是不常用的書籍,也應該定期翻動;4、在書架上或書櫃中,可以放些包好的衞生球
三、除污。書籍沾染污跡,不僅會縮短書的壽命,而且還會影響看書的效果。除污的方法是:1、除油跡。在油跡上放一張吸水紙,用熨斗輕輕地熨幾遍,便可以把油分吸盡。也可以用幾滴汽油和氧化鎂的混合劑擦除。2、除墨水跡。在染有墨水跡的書頁下邊,先墊一張吸水紙,再用20%的雙氧水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污斑,然後在書頁上邊放一張吸水紙,並壓上重物,等幹後墨水跡就會消失。如果用高錳鉀溶液時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檸檬酸溶液除去。3、除黴斑。用棉花蘸上氨水,輕輕地在黴斑上擦拭,至除淨為止。4、除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濕布擦去肥皂跡,最後在書頁間襯上吸水紙,把水吸乾。5、除蒼蠅便跡。用棉花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蒼蠅便跡上輕輕擦試,至除淨污跡為止。
四、其他。綜合保養:用水輕輕塗在書封面上,有利於書保存(只限於紙質書皮)。
對於其他的一般污跡,只要用肥皂細心擦拭,再用濕布擦去肥皂,然後在書籍上襯上吸水紙吸乾水分,就可以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馬克思的閲讀方法摺疊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也是世界公認的大學者。生平著作極富,《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哥達綱領批判》等都是他著名代表作。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學術生涯中,始終都與書為伴,好學不輟。
馬克思生前學識之淵博,讀書之廣泛,是極少有人能與他相比的。他不僅以畢生精力專門研究了政治經濟學、哲學、政治學、法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各種學科,而且還酷愛文學,閲讀過大量的詩、小説和散文。
作為一位偉人,馬克思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在各個領域中都能有所作為,成為一個時代思想的高峯,是與他科學合理的讀書方法密不可分的。
第一,讀書喜做摘要和筆記。
馬克思讀書,很有系統性,經常是帶着目的有針對性地閲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
第二,堅持有規律性的讀書生活。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在法國等許多國家流浪或暫寓,但他的讀書生活一直沒有間斷。自從1849年夏遷居倫敦後,馬克思的經濟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堅持讀書和科研工作,並在其中找到了“無窮的安慰”。他當時每天早上9時準時來到大英博物館閲覽圖書,直到晚上7時回家。不管風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連博物館裏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了,知道他的專座。由於多年從不間斷的閲讀,以致他的座位底下出現了他雙腳踩出的印痕。
第三,緊張的閲讀和輕鬆的閲讀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要從事的是政治經濟、哲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因而閲讀任務也相當繁重和緊張。由於馬克思早年愛好文學,喜歡閲讀文學作品,並曾做過當詩人的夢。因而,每當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書籍裏徜徉過久而需要休息時,他便捧起一本詩集,或者是一部小説,走進另一世界,並以此來調劑和舒緩自己疲勞而又繃緊的大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確和妥善認識書籍閲讀和自身創造之間的關係。
書的演變過程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 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 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着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 古代寫本書 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 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文體
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漢魏六朝文人的尺牘重在實用,沒寫成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後,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意識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佈局,文質俱佳。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明,如蘇軾的《答秦太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