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雲

鎖定
書雲,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專業,現是生活在英國的獨立製片人和作家。1988在牛津大學,她閲讀了大量關於西藏的著作,並師從著名藏學家邁克·阿里斯開始學習藏語。她導演的首部紀錄片《半邊天》講述了一家四代中國婦女的命運,獲得了瑞典“環球南北電視大獎”最佳紀錄片獎,參與制作的《百年叱吒風雲錄》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她拍攝、講述了鄭和下西洋的紀錄片《1421:中國發現了世界》,還參與制作了《秦始皇》、《長城》、《美麗中國》等介紹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型專題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普遍關注。著作有《萬里無雲》、《西藏一年》等。
中文名
書雲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英語專業
職    業
導演、作家
主要成就
學習藏語
代表作品
著作《萬里無雲》《西藏一年》
現生活在
英國

書雲簡介

書雲 書雲
書雲,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專業,現是生活在英國的獨立製片人和作家。 1986年北大畢業後她曾經想去西藏工作,卻因家裏反對沒有成功。 1988年,她考上了牛津大學,讀國際關係專業。在牛津,她閲讀了大量關於西藏的著作,並師從著名藏學家邁克·阿里斯開始學習藏語。 [1] 

書雲詞典解釋

1. 古代觀察天象以佔吉凶,並加以記錄。語本《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台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楊伯峻 注:“雲物,古有兩義。
《太平御覽》八引《左傳》舊注云:‘雲,五雲也;物,風、氣、日、月、星、辰也。’是分雲、物為二。然《周禮·春官·保章氏》雲:‘以五雲之事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 鄭眾 、 鄭玄 皆謂雲物即雲色。五雲之色者,青、白、赤、黑、黃五色也。 杜 注亦云:‘雲物,氣色災變也。’其義亦同兩 鄭 ,是以雲物為一。蓋古禮,國君於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必登台以望天象(或日旁雲氣之色),佔其吉凶而書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佔者,覘也。星辰飛伏,伺候乃見,登觀書雲,故曰佔也。”
2. 宋 人詩文多以“書雲”指冬至。
李曾伯雪夜不寐偶成》詩:“底事陽和尚未回,書雲已久未逢梅。” 宋 洪邁 《容齋四筆·用書雲之誤》:“今人以冬至日為書雲,至用之於表啓中。雖前輩或不細考,然皆非也…… 漢明帝 永平 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 畢,登 靈台 觀雲物,尤為可證。” [1] 

書雲對西藏的認識

對於西藏的迷戀,始自書雲早年在北京大學讀書,“遙遠的邊疆風情,綺麗的自然景觀,一直讓我深深迷戀。大學畢業,我一度想到西藏工作,結果在父母的反對聲中打消了這個念頭。”1988年,書雲考上了牛津大學,對西藏的嚮往之情依然如故。在牛津,她閲讀了大量關於西藏的著作,並開始學習藏語,師從藏學家邁克·阿里斯(已故)。“在阿里斯的影響下,我選擇了西藏作為研究方向。牛津大學一畢業,我就開始了西藏之旅。”
在書雲看來,從18世紀西方的探險家到青藏鐵路開通後掀起的西藏熱,神奇廣袤的青藏高原具有讓人魂牽夢縈的魅力。諸多關於西藏的書籍,從自然風光掠影、民俗風情獵奇、血腥歷史回顧、意識形態鬥爭到高僧大德的軼事等,無不想再現西藏的真實情狀。“然而,我們很難從中看到普通藏族人的身影,聽到他們的心聲,體味他們的甘苦。” [1] 

書雲生活在西藏

為了真正體驗藏族人的甘苦,聆聽他們的心聲,書雲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格勒博士的幫助下進入了西藏,決定在那裏居住一段時間。
“進入藏區後,最觸動我的還是藏區的變化。不僅拉薩變化很大,一些藏區的縣城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書雲説,以前在西藏旅行時,她習慣於在顛簸的長途車上聽人聊天、唸經、搖轉經筒,“現在,大部分車前方安裝了閉路電視,左右各一個。左面播放的是印度寶萊塢的肚皮舞:性感女人,豐乳細腰,邊唱邊跳,觀眾一個個伸着舌頭,目瞪口呆。右邊播放的是香港的武打片:江湖俠客,刀光劍影,血肉橫飛,人們不時地發出一聲聲驚歎。有的孩子還模仿熒屏上的‘武林高手’,嘴裏發出‘嗨、嗨、嗨’的打鬥聲。我就在心裏問:我是在西藏嗎?短短几年的變化讓人震驚不已。”
這些變化讓書雲下定決心拍一部紀錄片,“雖然我沒有能力把握西藏的過去,但我可以記錄它的今天,用人類學的方法,潛下心來做一部反映普通藏族同胞一年四季生活的影片。”書雲還決定用文字記錄這一切,作為影像的有力補充。
書雲説,對於藏族的婚姻制度、喪葬習俗、信仰與風情,她絕無獵奇心態,更無誇張和渲染,單是以客觀與公正的目光平靜而敬畏地遠遠審視。 [1] 

書雲對西藏的感悟

書雲説,回顧在西藏的日子,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在傳統農業為主的社會向現代工業化、城市化轉型的過程中,藏民既有與之相適應的成功和幸福的喜悦、自豪,也有不相適應的痛苦、困惑。“對西藏普通的百姓而言,他們需要對過去燦爛歷史文化的記憶,但更需要在變化中追求現代化的美好未來。他們渴望享受現代化的生活,不希望被當作古老的文物加以收藏和展示,更不希望把他們當作虛擬中的‘香格里拉’或‘香巴拉’讓人觀摩,被人誤解、誤會。”書雲説,她希望她的書能夠生動而細膩地傳遞出藏族同胞的心聲,讓世人真正瞭解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