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匠

(葛亮著中篇小説)

鎖定
《書匠》是葛亮創作的中篇小説,首發於《人民文學》2019年第12期。 [4] 
《書匠》將目光駐留在古籍修復師身上,小説中一南一北兩位修復師,彼此間並無直接關聯,各自守持各自的學養,指向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淵源,只因“我”這一中轉而殊途同歸,現身在人們的視線裏。葛亮擅長在細節中凝結質地和綿長的力量,他讓手藝在文字中精純,讓它們長在人的身上,在文化傳承、時事變遷中不離不棄。他試圖告訴人們,時代的理想主義者正如同他們手中修復的古籍一般經得起時間淘洗,彌足珍貴。 [6] 
作品名稱
書匠
作    者
葛亮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字    數
46千字
首發時間
2019年12月

書匠內容簡介

該小説以一南一北兩位古籍修復師鹿簡和老董為敍事中心,通過講述“我”與兩位古籍修復師之間的故事,既看到了“修書匠”這一羣體以書會友、以書交友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各自守持的學養和對理想主義的追求以及對工匠精神的傳承。 [5]  “我”在祖父學生歐陽教授的引領下尋求古籍修復師簡的幫助,參與到簡與學生樂靜宜波折糾纏的故事中。因為簡的一句話,讓“我”回想起小學時結識的一位古籍修復師老董。在歷史與時代的耦合中,老董始終帶着愧疚過活,在修鞋與修書中找尋自身的“救贖”。 [3] 

書匠作品目錄

老董
徒弟 [7] 

書匠創作背景

因為祖父受損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當,並親自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他深感其中每一處細節都不可預見,每一處工作都具體而微。艱辛所在,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卻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攻克。這一經歷感染了葛亮,啓發他寫下“匠傳系列”首篇《書匠》。 [2] 

書匠人物介紹

鹿簡
簡從小愛書,大學期間,在其經常幫襯的書店中買下了“一九七四年內地出版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但缺少最後一冊。原書主人因為要移民英國,所以低價分期轉讓給了簡。簡在大學畢業後,隨香港經濟的轉型從事多種職業,滿世界跑,其間積累了許多二手書。在金融風暴的裁員潮中失業,簡轉而經營一間書店“The Book Attic(書閣)”。簡“學生時經常光顧的舊書店”的老闆娘在書店關張前夕,那位賣《石頭記》的先生把在此舊書店寄售的書都轉送給了簡,“裏面有一本古董書,是一八四〇年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此後,修復《魯濱遜漂流記》成為簡的夙願。簡的書店經營有方,她的心願是有生之年將書店的書都修好。然而,書店依然逃不過關張的命運。巧合的是,書店結業前,《魯濱遜漂流記》的原主人現身,原來就是二十多年前,將《石頭記》賣給簡的鄭先生。於是,兩人許下約定,鄭先生買下所有的書,簡負責修好這些書。這個約定成就了簡。簡遠赴倫敦,師從英國最著名的古籍修復師,學習歐洲的古書修復技藝,獲得英國修復師資格證,併成為英國書藝家協會的會員。跨越二十多年的書緣使簡和鄭先生成為愛人,並計劃結婚,不幸的是,鄭先生在婚期即將到來時突然去世。在遺囑中,鄭先生希望女兒“對他的書能有一個‘體面的繼承’(Decent inheritance)”,“留了電郵和一個香港的電話號”,並説這個人能夠教會女兒,“親手將他留下的書恢復體面”。於是,樂靜宜到香港師從簡。 [7] 
老董
在少年毛果眼中,書匠老董是中國傳統民間古籍修復師的最後遺族,講究老祖宗立下的規矩,古風盎然。20世紀50年代,原北京琉璃廠肄業,雅堂裝裱修復學徒老董與金陵大學圖書館館長(毛果祖父)因緣際會,毛館長起了憐才惜才之心,於是把老董帶回南京,留在金陵大學古藏部。毛館長冀望老董能夠成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體悟的古籍修復技藝的傳人,着意栽培,並教其書法。然而,老董被捲入政治鬥爭,不得已寫了毛館長的黑材料,導致毛館長蒙冤,抑鬱而終。辜負相遇之恩後,老董在餘生以近乎贖罪的方式重新安頓生活——以修鞋為業,拒絕新的工作安排,並志願到金大圖書館培訓年輕人,教毛館長孫子毛果學書法。以隔代傳承的方式報恩、救贖,老董謹守的是善惡分明、恩怨相償的民間道德倫理。“修舊如舊”是老董古籍修復奉行的原則,也是情感創傷修復的期許。 [8] 
樂靜宜
簡的徒弟,鄭先生的女兒。因父母離異,樂靜宜從小被冷落,長大後父女的關係因書而有所修復,但彼此相處更類似師生。樂靜宜在亞洲修書大賽上,獲得了青年組的冠軍。滿師當日,簡將修好的第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送給了樂靜宜,樂靜宜則為簡補齊了父親所留的復刻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最後一卷。 [7] 

書匠作品鑑賞

該小説體現了盛景頹唐後的文脈情懷。匠人精神在當代的運用、傳統工藝在頹唐之後應當何去何從,甚至於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手工形態在近乎全自動工業化的時代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在當代都是被不斷探討的主題。以古早的修碗而言,在生產力低下、生活物資匱乏的時期,修碗匠走街串巷,與之類似的還有磨剪子、磨菜刀等等,在當代看來都可以算得上是民間技藝。然而,修復古籍典冊的修書匠尚有一席之地,這類傳統民間技藝就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更何況,在網絡信息發達的背景下,讀書已經是少數人的選擇,有更多的方式可以替代。即便是書上有了污漬很難清理,想到更多的還是重新買一本。
而在這種時代環境之下,修書匠的意義究竟在於何處,葛亮提出了他的想法。一本書,或許價值不了幾何,然而代表的卻是幾世的情懷與感情:有的見證着自己的生活變遷,陪伴着自己走過漫漫人生路,有的承載着過世親人的遺念,幾乎是活着的人的全部念想。“旁邊的思翔道,我那本書法辭典,給小孩胡鬧打翻了墨汁。不貴重,可已經絕了版。用了二十年,心裏很不捨得。交給簡,竟然也回了春。人説新不如舊,這感情在裏頭,可是錢兩能計算清的?”“奶奶後來得了老年痴呆症,後母不容。她大學後,便把奶奶接出來照顧。祖孫相依為命。一年前,奶奶也去世了,她一直撐着。這本《聖經》,是祖母的遺物之一,上面有老人的許多筆跡。她從此不離手,寶貝得很。也是用得太久了,書終於散了。她感情就崩潰了。我想一想,就對社工説,別的不敢説,這本書,我可以幫上忙。”
在這樣沉甸甸的情感之下,修書匠所擔負的絕不僅僅是老董那般的家國情懷,更是關乎人間煙火氣的人文關懷。除此之外,小説更為修書匠鋪陳上了文化傳承乃至交流傳播的效用。從“我”同鹿簡的見面,小説有意識地加了一處閒筆,電梯裏走進來的壯漢,看樣子十分兇狠,然而“他轉過身,我看見他背後紋着一條龍,龍爪的位置,寫着“兼愛非攻”。我們在五樓出去。我抱着箱子有些吃力。大漢咧嘴一樂,露出一口被煙燻得焦黃的牙齒,問‘使唔使幫手’。”背後紋龍,本是看起來就不好惹的狠角色,但龍爪上寫的“兼愛非攻”,又在這一層霸氣之上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小説正是在這樣一種交融中,接着去寫鹿簡對書的愛護及與書的關係。在鹿簡的生活裏,書已然成為了一重象徵,在她的每個人生拐點都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從年幼的愛書,到因書而工作,再到同靜宜的父親有關係,其間種種,可以説,都是書在起着轉圜的功勞。
歷史的車輪下,所謂的盛景頹唐之後,修繕書這一行業的存在仍然能夠讓他們在平凡生活中顯露出晶瑩的光影,這何嘗不是一幕屬於平凡人的傳承與召喚。正如葛亮在創作談中所言的:“‘整舊如舊’是他們工作的原則。這是一羣活在舊時光裏的人,也便讓他們經手的書作,回到該去的斷代中去。這些書的’尊嚴’,亦是他們的尊嚴。”工匠精神在當代被不斷提起,這不僅僅是社會意義上對精細化運作的生產追求,更是歷史背景下對於專注、創新、敬業等品質精神的呼喚與嚮往。一方天地之中,匠人將畢生心血投身於修復之中,暮鼓晨鐘之間,即是“整舊如舊,歲月如新”。 [9] 

書匠作品影響

入選考題
《書匠》部分章節被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二卷作為閲讀理解的考題。 [2] 
獲獎記錄
2022年3月21日,《書匠》獲2020—2021年《中篇小説選刊》全國優秀中篇小説雙年獎。 [4] 

書匠出版信息

《書匠》首發於《人民文學》2019年第12期,2021年2月入選小説集《瓦貓》,同年9月出版單行本。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瓦貓》
2021年2月
人民文學出版社
9787020169047 [1] 
《書匠》
2021年9月
百花文藝出版社
9787530681091 [5] 

書匠作者簡介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文學博士,在高校擔任教席。著有小説《北鳶》《朱雀》《七聲》《戲年》《謎鴉》《浣熊》《問米》,文化隨筆《小山河》等。作品譯為英、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説獎首獎等獎項。長篇小説代表作兩度入選“《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説”,亦獲“中國好書”獎、“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大獎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