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普斯蘭大蚯蚓

鎖定
吉普斯蘭大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是世上發現的最大的蚯蚓,分佈於維多利亞省的摩寧頓半島。這種巨型吉普斯蘭蚯蚓膚色美麗,前1/3為暗紫色,後面的部分為粉紅色到灰色,吉普斯蘭巨型蚯蚓是僅存於澳大利亞獨特的本土動物,屬於瀕危物種。該物種生活在很深的地下洞穴,故平常難以得見。
別    名
地龍
曲蟮
堅蠶
引無
卻行 展開
別名
地龍
曲蟮
堅蠶
引無
卻行
寒欣
鳴砌
地蟲 收起
中文學名
吉普斯蘭大蚯蚓
拉丁學名
Earthworm
二名法
Pheretima
動物界
環節動物門
環帶綱
亞    綱
寡毛亞綱
單向蚓目
巨蚯科
分佈區域
澳大利亞東-吉普斯蘭地區

吉普斯蘭大蚯蚓蚯蚓簡介

發現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
1870年,測量員Warragul發現了某種類似蛇的生物。便將它送至維多利亞博物館的Frederick McCoy教授那,教授鑑定其是一種新蚯蚓,便把它命名為Megascolides australis即吉普斯蘭大蚯蚓。 [1] 
通常它們移動緩慢,但當它們快速在洞穴中移動時會發出嘎吱的響聲,因此可以被附近的人察覺到。
生活環境和習性
吉普斯蘭大蚯蚓分佈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吉普斯蘭,生活在地下約1~1.5米深的某種藍色、灰色或紅色的粘土層中的洞穴中。它們很難被發現,大部分時間都在地底深處度過。有時候降雨量過多,它們就不得不鑽出泥土。在發生塌方或滑坡的地方,會比較容易發現它們的洞穴。不像大多數蚯蚓排泄在地表,它們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洞穴裏,並且在約52釐米深的地下排泄。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
形態特徵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體長約1米(3.3英尺),粗約2釐米(0.79英寸),由於可伸縮,最長可達3米(9.8英尺),平均重200克(0.44),頭部為黑紫色,身體呈藍色,約有200~300節。
繁殖
吉普斯蘭大蚯蚓壽命相對較長。它們在暖和的月份繁殖產卵,吉普斯蘭大蚯蚓一次只能產1枚卵,卵長約4釐米(1.6英寸)到7釐米(2.8英寸)。這些卵需要12個月左右來孵化,它們出生時大約20釐米(7.9英寸),達到成熟需要約5年左右。據估計,這種蚯蚓的壽命最長可達20年。 [2]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生存威脅

吉普斯蘭大蚯蚓在澳大利亞的總量非常少,主要原因是頻繁地流離失所及繁殖速度緩慢。這種蚯蚓已被收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並被貼上了“易受損害”的標籤。 [3] 
吉普斯蘭巨型蚯蚓被澳洲政府列為保護動物,並在澳洲南部建立了3個自然保護區和大蚯蚓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