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徑封誥樓

鎖定
在廣東化州市新安鎮曲徑村北約0.5公里。該樓坐北向南,面向石山鳳凰崗,佔地200平方米,樓高9.5米,為二層建築。
大門上方掛“鳳崗公祠”刻匾,底層1廳2廂相通,地板鋪磚,天板雕花,四側斗拱飛檐。
紅檣綠瓦,有頂脊二龍戲珠,彩色壁畫。樓上四面回廓。
金匾“奉天誥命”掛正門楣,祠黨之右建有三聖堂,樓、祠、堂為一體,是古樸幽雅的園林建築羣。 第二層四面迴廊,12根石柱支撐,高6.5米。
後壁鑲有“奉天誥命”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刻成碑文:清咸豐九年(1859),任湖北羅田知縣的曲徑村人彭應鯉,為紀念曾祖彭鳳崗受封中議大夫和文林郎,特建此樓。今封誥樓、鳳崗公祠是曲徑小學。該樓舊貌仍在,但桁木蟲蛀,後檐垂傾,亟待護修。是縣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中文名
曲徑封誥樓
外文名
Patent floor labyrinth seal
地    點
廣東化州市
含    義
封誥樓

曲徑封誥樓景點介紹

封誥樓坐北向南,面向石山鳳凰崗,佔地2000平方米,磚木結構,樓高16米,進深11米,橫寬20米,為二層建築。該樓重檐四脊四坡瓦蓋揭角,正脊二龍戲珠,肋脊分級翅起,上級神龍穿雲,下級麒麟俯地,翼牆灰塑鼠吊花籃,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門上方掛“彭鳳崗公祠”刻匾,三垮磚拱,中廳作通道,廂房通聯。前後設廊,磚柱支撐,廊頂架原木雕獸作枕,牆壁繪二十四孝圖,鳥獸人物,工藝精細。底層1廳2廂相通,地板鋪磚,天板雕花,四側斗拱飛檐。紅檣綠瓦,彩色壁畫。樓上四面回廓。
金匾“奉天誥命”掛正門楣,祠堂之右建有三聖堂,樓、祠、堂為一體,是古樸幽雅的園林建築羣。第二層四面迴廊,12根朱柱支撐,高6.5米,二樓中廳正壁碑文嵌入牆的“奉天誥命”,是咸豐皇帝批的奏摺用碑文刻出,用漢滿兩種文字。在封建皇朝時代凡路過此地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現在鳳崗公祠已經不存在了(新建了曲徑小學),另封誥樓也確實是“桁木蟲蛀,後檐垂傾”,外梁已經斷折,二樓裏面到處是蟲蛀,沒人管理;當時一樓被用於堆放建築用竹柵。迫切希望封誥樓能得到保護,否則,無法修補!

曲徑封誥樓景點歷史

化州曲徑封誥樓1986年定為縣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1998年被列為茂名市文物保護單位。該樓位於粵西茂名市化州新安鎮曲徑村北約0.5公里處,始建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有150年曆史。據縣文物志和族譜記載:
咸豐九年皇帝在粵西築建封誥樓和彭鳳崗公祠的意義是:
1、對彭應鯉家族四代人的表彰,讓其家風益振以後世紀念;
2、歷史上粵西被認為是南蠻之地缺少教化,皇帝為了讓這裏的人民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彭應鯉家族是化州曲徑村人,一家四代人才輩出,於是以此為學習的典型和教育的場所,用政令的形式進行宣傳以“勤宣令問用闡幽光”。
彭應鯉曾祖父受為中議大夫和文林郎;祖父為鄉賢儒學研經者著有“中庸講義”一書;父親44歲考取為舉人文武雙全,被朝廷派往湖北省先是任咸豐等幾個地方的知縣後升侯補知州,他英勇戰鬥犧牲在戰場,追認為中議大夫;彭應鯉同父一齊作戰,父陣亡而子全勝立下赫赫戰功受皇帝嘉獎官加二級贈為中議大夫。
彭家對教育的貢獻和英勇事蹟得到社會的公認和讚許,故此皇帝在當地以彭家為榜樣,建起封誥樓。時年還欽旨寵錫任湖北羅田縣知縣彭應鯉盡孝扶送曾祖父彭性生(鳳崗)和曾祖母靈柩回家鄉安葬落葉歸根,
碑文又表彰彭應鯉之曾祖母對後代的影響具有肅雍的風範,家教有方堪稱為模範以樹立學習榜樣,讓母儀的淑德如春風般吹開傳播,並將其四代人的事蹟存入國典。湖北黃岡羅田縣人在當地建起昭忠專祠以紀念。
彭氏對於教育的重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追溯,當今世彭教育基金會已把此傳統發揚光大。封誥樓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有過貢獻,李宗仁先生利用該樓有“奉天誥命”的牌匾作保護,駐兵在此。還撥款在該地附近建起兩座炮樓放武器彈藥進行抗日,同彭氏兄弟結拜。
六十年代李宗仁先生回國時(1965年)行走到高州時提出要到化州新安鎮入村探望,可惜未能如願。

曲徑封誥樓歷史人物

父子老爺勇猛兵一齊上戰場
彭仲芳:字杏村,廣東化州新安曲徑村人。是彭鳳崗之孫(聖教公三子通公第十一世孫);村中鄉賢彭督溪的中間子;彭應鯉之父。彭仲芳小時好嬉戲遊蕩,被父親斥責:“你太沒出息了,既不建功立業又不能光宗耀祖,那你就去耕田作農夫罷了”。“他感到十分慚愧,從此發奮讀書,時年四十四歲中道光壬辰恩科舉人。初時授官委署湖北咸豐知縣,那時土地貧瘠民頑固不懂禮儀,彭仲芳為振興教育在當地辦學數年讓人們知書識禮社會風氣好轉,由於他的能力顯著再受任到長樂、東湖、黃安等縣均有好政績。而到任羅田知縣時正值湖北太平軍四起,進攻州縣,大隊敵眾犯境,他倉卒招募數百士兵據防禦,但因眾寡懸殊,被擊潰。被迫退到多雲鎮團結村堡,進行訓練鄉勇以備再戰。
不久敵軍來犯,他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以一當百,敵稍退,他乘勢追擊,收復羅田。第二日,太平軍復來鏖戰,他親斬敵首,殺敵百餘名,於是傳頌有羅軍猛勇如虎的事蹟。這時軍威大振,承勝已收復蘄水、黃州和安徽的英山等府縣。彭仲芳屢立戰功後,得到湖廣總督嘉獎將其戰績向朝廷保奏。授為侯補知州後,就後帶領勇兵猛將隨何道剿太湖捻軍,何道兵敗被部下所殺。
咸豐三年冬楊霈軍敗於田家鎮,黃州府沿江州縣再次被捻軍佔據,羅田縣只因城牆堅固而未被攻陷,彭仲芳唯有獨力支撐危局。
冬去春來已是第二年,楊霈軍路過縣境,彭仲芳向他獻策説:“我率領的軍隊已身經百戰,若果能與大帥軍協同作戰,守軍肯定勇氣百倍,趁現在出擊破敵,定能成功。”但楊霈卻不聽,令其死守孤城,彭仲芳無奈也就只好死守城池。二月二十日,捻軍擁眾數萬兵分路直撲羅田縣,彭仲芳命令其子彭應鯉率軍往東路守龍河,為防備捻軍從背後攻擊,而自己親自率領守軍向西路與捻軍作戰於中界河。捻軍偽裝敗退,窮追之下彭仲芳誤入圈套,自知不能脱身,手持大刀劈賊二名並厲聲大罵捻軍後陣亡,年時已六十八歲。而在東路守護作戰的彭應鯉這時已大獲全勝,聽到父親率的軍隊潰敗,痛不欲生,回兵奮勇進攻,斬首千餘,生擒百餘人,紮營二十餘里收葬戰死士兵屍首。咸豐七年彭應鯉卸任羅田知縣次年上任蘄州的時候局勢已經穩定。
咸豐九年皇上嘉獎彭應鯉戰功顯赫,下旨晉升知府加二級,子孫世襲騎尉,在他的家鄉曲徑村建起一座佔地面積近百平方的三座兩層封誥樓和彭鳳崗公祠,羅田人在當地建昭忠祠紀念他。彭應鯉四十五歲英年早逝。
彭鳳崗(性生)聖教公三子通公之第九世孫(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於乾隆十三年(1788年),受封為中議大夫和文林郎。
彭增生(名芬、字天葩、別字睿溪;生於乾隆戊寅年卒於道光乙酉年;彭鳳崗之子)化州鄉賢儒學,從三品誥封中議大夫。
彭仲芳(杏村1785年—1853年,是彭鳳崗之孫)44歲中舉後被委派任湖北省蘄州知州,歷任黃安、東湖、咸豐、長樂等縣官;彭應鯉(禹門,彭仲芳之子)父子一同上戰場,父親彭仲芳在羅田縣的對敵戰鬥中以身殉職,彭應鯉痛父遇害奮不欲生,陷陣摧鋒英勇作戰大獲全勝,這次戰役扭轉了清兵一直潰敗的戰局。地方將彭家父子兩代人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和拼命殺敵的大無畏精神上奏朝廷,皇上嘉獎彭應鯉戰功顯赫下命知府加二級,贈為中議大夫四世其昌;並撥款在他家鄉築建封誥樓和彭鳳崗公祠。彭應鯉在咸豐九年奉聖旨用國典儀式,盡孝扶送曾祖父和曾祖母靈柩回家鄉安葬,並率湖北羅田人建起封誥樓和彭鳳崗公祠,竣工時間是18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