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回寺

鎖定
曲回寺又稱哭回寺,位於山西大同靈丘縣西南三樓鄉曲回寺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回寺於773年(開元二十一年)由北京的大禪師慧感創建。
中文名
曲回寺
地理位置
位於山西大同靈丘縣西南三樓鄉曲回寺村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門票價格
免費 [1] 
佔地面積
20餘平方公里
別    名
哭回寺
相關典籍
《靈丘縣誌》

目錄

曲回寺簡介

曲回寺
曲回寺(5張)
據曲回寺遺址千斤大鐵鐘文記載,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與五台山禪宗佛寺有密切的聯繫,其規模宏大實為罕見。 [1] 

曲回寺歷史背景

曲回寺
曲回寺(3張)
據《靈丘縣誌》(2000年版)引用元代蓬庵《曲回寺碑記》稱,曲回寺寺院創建於733年,由慧感奉詔創建,“持旨賜曲回寺”。並且他在建寺十年後,從742年(天寶元年)開始至752年(天寶十一年)間,雕刻了大批花崗石佛像,修築三百六十座佛塔,按照順序埋於曲回寺方圓幾十裏的地下。1939年殿宇毀於兵火,僅存殿基、踏道、柱礎。千年古剎被毀,只留下了世間罕見的石佛冢羣。 [2] 

曲回寺結構

曲回寺內佛像 曲回寺內佛像 [3]
曲回寺寺院為兩進院落,建有函山門、鐘鼓樓、中殿、大殿、配殿並有跨院,南北100米,東西50米。據《曲回寺碑記》稱,“天寶十年奉詔因建石塔三百六座”。石塔即為石像冢,其分佈範圍“東至萬先公之所居,南接北嶽,西連五台,北至唐流,充為官寺。後因唐遼之間,再定四至:東至石門子,南至龍津會大口,西至大王分水嶺,北至北榆分水嶺”。以後又定四至範圍約20餘平方公里,涉及靈丘南山地區西南大部。已經確認的43座石佛冢分佈情況為:北自曲回寺村後九龍崗、旗葉山,南至距村東南3公里的馬王溝、圍地溝,西自距村2.5公里的河浙村安台,東至距村1.5公里的梨園台、古道門,以曲回寺院周圍居多,達27座。
曲回寺 曲回寺
據靈丘縣文物局工作人員考證,曲回寺石像冢外觀為土石墓丘狀。其一般構造為:冢高3-4米,周長30米左右。冢頂之下為用靈丘縣白色花崗岩石塊築起的長方形石框,長約6米、寬高各1.5米。石框上部用花崗岩石條排列封頂,頂上堆土石呈墓丘狀。鬥江崗一冢石塔用巨石封門,封門石上浮雕橫向並列7幀佛像,每尊佛像上方刻有和尚法號。如第11號冢封門石佛像上方,分別刻有“大禪師道秀和尚”、“大禪師道信和尚”、“大禪師法忍和尚”等。封門石右端刻有建築石佛冢的年代,如“天寶元年”、“天寶十年”、“天寶十一載七月一日”等。冢內石像內容為佛、菩薩、供養人等,大的高約1.5米,小的不足0.3米,有圓雕、有半圓雕、有浮雕,坐立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1] 
曲回寺

曲回寺價值

曲回寺寺院於1937年被日軍燒燬,但殿基、台、踏道、柱基還保存完好。已經查明的43座石雕像冢為研究唐代石雕藝術和佛學發展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