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曲同豐

鎖定
曲同豐(1873年—1929年),字偉卿,山東福山人,中國軍人。
早年參加過北洋水師中日甲午戰爭。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三期。曾任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教官、陸軍速成學堂提調、監督、保定軍官學堂監督。中華民國成立後任總統府軍事參議官、參戰軍師長、北京政府航空署長、直魯聯軍士官學校校長、陸軍上將。1928年春,直魯聯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潰,曲同豐隱居天津。1929年3月9日,曲同豐在天津寓所遭暴徒槍擊身亡。 [1] 
中文名
曲同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省福山縣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29年3月9日
畢業院校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山東省福山縣(今煙台市福山區)

曲同豐人物生平

曲同豐晚清時期

曲同豐16歲棄科舉業,投“泰安號”軍艦,習輪機駕駛。後調北洋水師主力艦“定遠號”,任二等輪機員。中日甲午戰爭時,“定遠”艦中彈起火,曲同豐落水獲救。戰後投效袁世凱,併入天津武備學堂學習。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曲同豐考取清政府官費留日生,入振武學校。1903年12月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04年畢業。歸國後,先後任北洋常備軍統帶、雲南第二十九鎮步兵統帶等職。
1907年起,任北洋陸軍速成學堂、將弁學堂教練官。後升任北洋學堂武學科科長、陸軍部軍官學堂監督。
1910年,由段祺瑞保薦,任駐雲南陸軍第十三鎮第七十四標統帶,旋升第三十八協統領,實授陸軍協都統銜,並贈封典三代。 [3] 

曲同豐辛亥革命時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雲南響應,推蔡鍔為雲南軍都督。曲同豐與大理提督李福興、前四川按察使趙潘等集合官、紳、商、學各界於大理府署商議,決定舉義旗於滇邊。曲同豐糾集部屬響應革命,被推舉為大理總理,他推辭不就任。大家就改舉趙潘為總理,5日,在校場舉行慶祝會,他聽説第一營管帶蔣宗毅存有異心,就命左右縛而殺之。一時槍聲四起,秩序素亂,曲深恐不利於己,乃於10日“從後營門脱逃”,由大理連夜經楚雄前赴省城昆明。
雲南光復後,成立了以蔡鍔為軍都督的大中華雲南軍都督府,曲同豐被推為軍務部部長(原為韓國饒)兼第二師師長。曲即以軍務部長名義,號令三軍,通電全國響應。不久,曲同豐離開雲南前往上海,並晉竭孫中山,討論南北統一事宜,經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委其為北洋招撫使(又稱北洋招討使)。不久又赴南京,與臨時政府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黃興碳商北上招撫事宜,決定赴蘇北清江、韓莊一帶,收撫潰兵散卒,以減少地方遭受兵災之苦。
1912年3月,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即委曲同豐為將校研究所所長,於是一些解職軍官及留北京而無正當職業者,都相率歸順曲同豐。 [2] 

曲同豐民國時期

1912年8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蔣方震辭去了校長職務,袁世凱便任命曲同豐為該校校長,他擔任該校校長後,大力整頓校紀校規,增添學術科目,擴充教育設備,對學生的管理顧為嚴格,教學秩序較好,校貌有很大改觀。該校三期學生張治中在其《保定軍校求學日記》中寫道:“(曲同豐)接辦伊始,即嚴加管理,雷厲風行,教育上始有可觀者。”該校一至三期(1912-1916),即曲同豐任校長時期,學生成績優良,後來不乏成才人物。如白崇禧、劉文輝、劉建緒、劉峙、何健、陳銘樞、張治中、李品仙、陶峙嶽、唐生智、黃紹竑、蔣光鼐、蔡廷鍇等,均是這一時期的學生,而後成為有名的將領。曲同豐在保定軍校的業績,為後人所稱道。曲同豐與蔡鍔在滇相處甚厚,袁世凱稱帝,他與蔡鍔密議離京赴滇舉義,共討帝制。不幸事為當局所偵知,出人受到監視,未能如願遠離。
1915年底至1916年初,山東討袁軍興起,居正、吳大洲分別組織中華革命軍、山東護國軍,統稱民軍,佔領膠濟路沿線濰縣、周村各要地。這個時候,山東民軍與在魯之北洋軍時有衝突,相持不下。山東督軍張懷芝與駐紮在濰縣的北洋陸軍張樹元的第五師正想借助外力消滅民軍,這給他們創造了一個機會。革命老人譚人鳳作為“和事老”於7月上旬前赴魯省調解糾紛。8月,段祺瑞又以國務院名義命曲同豐會辦山東軍務,協助張懷芝處理當地軍事善後事宜。曲同豐“攜帶關防、隨員”等赴魯,經協商,居正、吳大洲等同意政府收編民軍,民軍朱霧青一師改編為一旅,呂子人一師僅編為一混成團。吳大洲所部同時被改編為一旅。1917年8月6日,黎元洪為其酬功,授陸軍中將。
張勳復辟事起,段祺瑞命曲同豐為討逆軍參議助第八師王汝勤率師討伐。以曲同豐討逆有功,晉勳三位,並授一等大授寶光嘉禾章。是年8月,段祺瑞政府下令對德宣戰,10月9日,又贈曲同豐二等嘉禾章,並任其為將軍府參軍。對德絕交後,段祺瑞命曲協助陸軍總長靳雲鵬,討好日本。
1919年5月,靳、曲分別以中國陸軍軍事協商委員長、委員的身份,與日方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段祺瑞為對付異己,借參戰之名編練參戰軍三個師,設參戰軍事訓練處,曲同豐初任參戰軍軍士教導團團長,繼升任參戰軍第一師師長,駐北苑訓練。於1919年8月改為邊防軍,曲同豐仍任邊防軍第一師師長。10月15日,大總統下令給予曲同豐等人一等文虎章。次年元旦,徐世昌應段祺瑞之請,下令獎參戰出力人員徐樹錚等43人,其中曲同豐晉勳四位。
1920年,曲同豐在段芝貴摩下任第二路(西路)軍司令兼前敵總指揮,設司令部於松林店,其對手是吳佩孚。17日涿州一役,皖系第十五師劉泡部譁變潰退,直系肖耀南、龔漢治、彭壽莘等部乘虛而人,奉軍亦投人戰鬥,支援直軍,曲同豐因之腹背受敵,處境極其困難。原來,曲同豐與吳佩孚有師生關係(曲是吳在軍校的老師),又是同鄉。曲同豐被圍時,吳佩孚主動派遺使者持書勸降,聲言請曲至軍部商議雙方息爭之策,為求保全,曲同豐去吳營會談,一到就被扣押,被解往直系大本營保定。8月7日,戰事終止,曲同豐以敗軍之將,被褥奪軍官、軍職及勳章勳位,交付陸軍部懲辦。1922年春,曲同豐免於辦,即息影津門,不問政事。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段祺瑞東山再起,成立臨時執政府。曲同豐又出任軍事參議,並晉升陸軍上將。
1925年2月,段祺瑞徵聘勳臣宿將,成立政治、軍事兩善後委員會。5月16日,曲同豐與王士珍等8人,被聘為軍事善後委員會委員。曲在善後會議上提出“軍官保障法應列於憲法之急議”凡三條,頗有見地。段祺瑞先任曲同豐為執政府航空署署長,剛就職,又派其兼任航空總司令。曲同豐上任伊始,即在報端刊登啓事,對於署內人事有所安排,婉拒自“後門”引進人才。4月19日,段祺瑞處境困難,決心下野。次日即率曲同豐、吳光新等親信由京去津,執政府至此壽終正疫。
1926年夏,曲同豐投入張宗昌之直魯聯軍,出任直魯將校實施學校校長及第十七軍軍長,但無實績可言。
1929年3月9日,曲同豐突遭槍擊死於天津寓所。曲與段祺瑞關係非同一般,與勒雲鵬、徐樹錚、傅良佐並稱為段手下的“四大金剛”。曲死後不久,國民政府以其有功於民國予以明令褒揚,並將其生平事略宣付史館。 [2] 
參考資料
  • 1.    王新生,孫啓泰主編,中國軍閥史詞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04,第246頁.
  • 2.    王志民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 第5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09,第159頁。
  • 3.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 第15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09,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