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曲(拼音:qū、qǔ)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曲尺,一説像某種養蠶器具。曲的基本義為彎曲,與“直”相對。讀qū。又引申指不合理、不正直。“曲”也作名詞用,指彎曲的地方。引申指局部、不全。“曲”又常指鄉村曲折隱僻之處。樂曲的聲音有高有低,歌曲、樂曲是曲折的引申義,此義讀qǔ。
“曲”又是“麯”的簡化字,“麯(qū)”指一種能引起發酵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做醬,簡化後寫作“曲” [17] 
中文名
拼    音
qū、qǔ
繁    體
麯(酒麴)
部    首
丨(傳統歸曰部)
五    筆
MAD [1] 
倉    頡
TW [1] 
鄭    碼
KKD [1] 
筆    順
豎、橫折、橫、豎、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424) [4] 
平水韻
曲:入聲二沃;麯:入聲一屋 [2] 
結    構
獨體字
四角號碼
5560₀
注音字母
ㄑㄩ、ㄑㄩˇ
統一碼
U+66F2 [1] 
筆畫數
6(部首1,部首外5)
造字法
象形字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異體字
麴(酒麴)、𠚖、𨴈、𡆪(“麴”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字源演變

現代的“曲”字有兩個來源,一個原本就寫作“曲”,據《廣韻》記載,古時讀作丘玉切,入聲,屋部。現代普通話中入聲消失,“曲”字讀音分化,一讀作陰平qū,一讀作上聲qǔ。另一個來源是“麯”。
“曲”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曲”字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字,出現比較早。早期的金文寫作圖1,文字模擬的是一種彎曲的器具,字體框內的縱橫紋飾,有繁有簡,應當就是“曲”字的象形古文。金文亦或寫作圖2,與早期的寫法相比,字體的外廓相同而省去了框內的縱橫紋飾。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曲”字的寫法逐漸發生了變化。戰國文字寫作圖6-10等形狀,《説文》古文寫作圖5,小篆寫作圖11,諸多寫法,雖然還存有“曲”意,但文字構形已與最初的象形古文相去甚遠。其中,《説文》古文形殆由金文圖2之類形式演變而來;戰國文字圖6-8則是進一步簡化的結果。到了漢代,漢簡帛文字作圖12,漢碑寫作圖13,已與當代楷書“曲”字幾乎一致,則全然看不出“曲”意了。 [3]  [18] 
關於“曲”所模擬的器具,一種解釋是曲尺,金文上面的線條表示刻度。曲尺是彎折的,所以“曲”表示彎曲。 [3]  [19] 
另一種解釋是養蠶的器具。《説文》這樣解釋:“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説,曲,蠶薄也。”這裏的“薄”是指蠶簾,是養蠶的用具,像席子或篩子,用葦、竹編成,這一意義後來寫作“箔”。許慎的解釋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模擬器曲受物之形,但未釋出具體為何器物;二是蠶薄,即蠶箔,用葦或竹編制的養蠶的器具。其實,用葦或竹編制的養蠶的器具蠶箔本身就是曲器之一。
文獻中,“曲”字表示“蠶箔”用例也不少。如:《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后妃齊戒,親東鄉躬桑。”鄭玄注:“時所以養蠶器也,曲,簿也。”鄭玄注中的“簿”字,用同“箔”。又,《淮南子·時則》:“具撲曲莒筐。”高誘注:“曲,薄也。青徐謂之曲。”《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勃以織薄曲為生。”裴駰《史記集解》引蘇林曰:“薄,一名曲。”
由於蠶箔是由葦或竹編制而成,比較薄軟,盛放東西以後,其底部容易彎曲變形。由此,“曲”引申出形容詞性的意義“彎曲”“不直”。 [18] 
“彎曲”“不直”的含義可以廣泛應用於抽象事物上,從而派生出許多相關的意義。比如,“曲”可以指是非善惡方面的“不直”,意思是“邪惡”“不正派”。如唐代柳宗元《斬曲幾文》:“且人道甚惡,惟曲為先”;“曲”可以指行為情理“不直”,意思是“過錯”、“理虧”。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可以表達“不直接”,意思是“委婉”“婉轉”。如《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曲”還可以指意願“不直”,意思是“委屈”。如《鏡花緣》第四十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務望舅舅曲從。”
“曲”可以用作動詞,意思是“使彎曲”,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用作名詞,意思是“彎曲的地方”,如唐代李白《惜餘春賦》:“漢之曲兮江之潭。”從“彎曲的地方”很容易就聯想到偏僻,由此“曲”又引申指“偏僻的地方”“角落”。如《莊子·天下》:“雖然,不該不編,一曲之士也。”成玄英疏:“偏僻之士。”漢以後,人們把從住宅到巷之間的偏僻支巷稱為“曲”。如唐代蔣防《霍小玉傳》:“住在勝業坊古寺曲。”人們還把妓院稱為“曲”,大概是因為妓院多設於裏坊小巷。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林氏》:“鹹不以為醜,愛戀逾於平昔,由巷之遊,從此絕跡。”
以上諸多義項,“曲”均讀作qū。“曲”還有一類義項,意思是“音樂”,讀qǔ。“曲”的這個含義實際上也來源於“彎曲”之義。《文體明辨·樂府》説,“曲”的得名,是由於音樂“高下長短,委曲盡情”。由於樂曲經常配詞演唱,所配歌詞就稱為“曲子詞”。到了宋代,“曲子詞”發展成為詞。凡詞都配有一定的曲牌,每一曲牌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等都有定式,可據以填寫新詞。到了元代,“曲子詞”又嬗變為元曲(又叫散曲、清曲)。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形式。 [17]  [18] 
漢字簡化後,“曲”代替了“麯(qū)”。“麯”是形聲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見此字。《玉篇》解釋為:“米麥糵(niè)總名。”由於“麯”是由米麥製成,所以從“麥(麥)”,“曲”則是表音的聲旁。
酒麯之“麯”,本義指釀酒或制醬時引起發酵的東西,即酒母。如釀造白酒的一種麯,大麯。普通話中依然保留着酒麴一類詞。後來,“麯”義引申泛指酒,如有一種酒叫做“枝江大麯”。“麯”字在實際應用中,往往被同音替代,俗寫作“曲”。如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酒不用曲糵,但杵米粉,雜以眾草葉,治葛汁。”1956年,國務院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正式把“曲”和“麯”,併為一字,確定“曲”為規範字,把“麯”列為“曲”的繁體字。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彎;不直(跟“直”相對)
bent;
crooked
《荀子·勸學》:“其曲中規。”
唐·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何其芳《畫夢錄·墓》:“曲的清溪流瀉着幽冷。”
曲線;曲折;彎曲
周遍;多方面;詳盡
all;
detailed
《逸周書·官人》:“曲省其行,以觀其備。” 朱右曾校釋:“曲,委曲;備,細也。”
《荀子·非相》:“曲得所謂焉,然而不折傷。”
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聖君所厚,凶逆所讎,闕於防虞,幾至斃踣,恩私曲被,性命獲全。”

不公正;不合理
evil;
dishonest
《戰國策·秦策五》:“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於趙王。”
漢·王充《論衡·程材》:“事不如法,文辭卓詭,闢刺離實,曲不應義。”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凡將迎交接之際,禮貌、語言過則為諂、為曲;不及,則為亢、為疏,所以貴乎得中也。”
曲解;歪曲;是非曲直
局部的;部分的
trifle;petty;narrow
《淮南子·繆稱訓》:“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
明·徐渭《論中三》:“自君四海、主億兆,瑣至治一曲之藝,凡利人者,皆聖人也。”

名詞
彎曲的地方

《詩經·魏風·汾沮洳》:“彼汾一曲,言採其藚。” 朱熹集傳:“一曲,謂水曲流處。”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槐柞等》:“柞:宜於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再勞之。”
河曲;山曲
偏僻或隱秘的地方
countryside
《莊子·天下》:“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成玄英疏:“偏僻之士。”
《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鄉曲;心曲
蠶箔,用葦或竹編制的養蠶的器具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 鄭玄注:“時所以養蠶器也。曲,薄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以織薄曲為生。” 司馬貞索隱:“謂勃本以織蠶薄為生業也。

用麴黴和它的培養基(多為麥子、麩皮、大豆的混合物)製成的塊狀物,用於釀酒、制醬等
《列子·楊朱》:“朝之室也聚酒千鍾,積曲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笨曲並酒》:“作春酒法:治曲欲淨,剉曲欲細,曝曲欲幹。”
花月痕》第四九回:“始而米盡,繼之以豆;嗣而豆盡,繼之以曲。”
酒麴;大麴;紅曲
泛指酒
wine
唐·元稹《解秋》詩之六:“親烹園內葵,憑買家家曲。”
宋·張矩《應天長·麴院荷風》詞:“四面水窗如染,香波釀春曲。”
《雍熙樂府·寄生草·道情》:“醅渰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蜺志。”

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
《後漢書·百官志一》:“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
(Qū)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曲姓
動詞
使彎曲
bend
《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量詞
用於水灣處

宋·王安石《泛舟清溪》詩:“十圍但見諸營柳,九曲難尋故國溪。”
清·全祖望《桃花堤記》:“徙宅湖上,買得竹洲一曲,以為別墅。”

名詞
供人歌唱、演奏的作品
song
《國語·周語上》:“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 韋昭注:“曲,樂曲也。”
《宋史·樂志十七》:“自後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
清·黃景仁《買陂塘·登白紵山》詞:“更何情緒,來顧曲中誤。”
曲調;編曲;歌曲;戲曲進行曲
一種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盛行於元,體式較詞靈活,接近口語

郭小川《楠竹歌》:“曲短意長歌不盡,願將生命化竹枝!”
曲牌散曲;套曲;元曲
歌譜


作曲;譜曲
量詞
用於歌曲或樂曲
《魏書·樂志》:“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
清·趙翼《題汶上旅壁》詩:“不堪老去重來宿,還聽韋娘一曲歌。”
王統照《烈風雷雨》詩:“好一曲悲壯的歌聲,那餘音哀厲是永遠長存在人人的心中!”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近義辨析

曲—屈
這兩個字的基本義都是指彎曲,但是有區別。“屈”是動詞,表示由直到彎的變化,跟“伸”相對;“曲”是形容詞,表示彎曲的狀態,跟“直”相對。屈,多用於抽象事物,如態度、理由的描寫;曲,則多用於具體可見的事物,所以屈從,屈節等不能用“曲”,而曲尺、曲柄、曲軸等不能用“屈”。 [1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曲部】丘玉切(qū)
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説曲,蠶薄也。凡曲之屬皆從曲。
𠤬,古文曲。 [7] 

説文解字注

“象器曲受物之形也”注:匚,象方器受物之形,側視之;曲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視之。引申之為凡委曲之稱,不直曰曲。《詩》曰:“子髮曲局。”又曰:“亂我心曲。”箋雲:“心曲,心之委曲也。”又樂章為曲,謂音宛曲而成章也。《周語》曰:“士獻詩,瞽獻曲。”韋雲:“曲,樂曲也。”《毛詩》傳曰:“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韓詩》曰:“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按,曲合樂者,合於樂器也。《行葦》傳曰:“歌者比於琴瑟也。”即曲合樂曰歌也。區玉切,三部。
“凡曲之屬皆從曲。或説曲,蠶薄也”注:曲見《月令》《方言》《漢書·周勃傳》。詳艸部薄下。其物以萑葦為之。《七月》傳曰:“豫畜萑葦,可以為曲也。”其字俗作䒼,又作筁。
“𠤬,古文曲”注:小徐無。 [8] 

廣韻

丘玉切,入燭溪 ‖ 曲聲屋部(qū)
曲,委曲。《説文》作□,象器曲受物之形。又姓,晉穆侯子成師封於曲沃,後氏焉。漢有代郡太守曲謙。丘玉切。四。 [9] 

康熙字典

【辰集上】【曰部】 曲;部外筆畫:2
(qū)《廣韻》丘玉切。《集韻》《韻會》區玉切,並音䱡。《説文》:象器受物之形。《易·繫辭》:曲成萬物而不遺。疏:屈曲委細。《書·洪範》:木曰曲直。傳:木可以揉曲直。
又《詩·秦風》:亂我心曲。傳:心曲,委曲也。《禮·曲禮·釋文》:曲禮,委曲説禮之事。
又《禮·中庸》:其次致曲。註:曲,猶小小之事。朱註:一偏也。
又《説文》:或説蠶簿。《禮·月令》:具曲植籧筐。註:所以養蠶器也。曲,簿也。《前漢·周勃傳》:以織簿曲為生。《註》:葦簿為曲也。
又樂曲。《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又姓。《史記·蒙恬傳》:御史曲宮。
(qǔ)又《集韻》顆羽切,音踽。地名。《史記·曹相國世家》:軍於曲遇。
又《陳丞相世家》:更以陳平為曲逆侯。
又《韻補》:葉區聿切。劉植《魯都賦》:巖險迴隔,峻巘隱曲。猛獸深潛,介禽𥨥匿。
【亥集下】【麥部】 麯;部外筆畫:6
(qū)《玉篇》丘竹切,音麴。同𥶶。劉伶《酒德頌》:枕麯籍糟。
又姓。晉人麯崇俗,著《郊祀志》十卷。
【亥集下】【麥部】 麴;部外筆畫:8
古文:𥶶
(qū)《集韻》《韻會》《正韻》並丘六切,音鞠。《説文》:酒母也。《玉篇》:麴櫱。《釋名》:麴,朽也。鬱之使衣生朽敗也。《書·説命》:若作酒醴,爾惟麴櫱又女麴,小麴也。見《齊民要術》。
又《左傳·宣十二年》:叔展曰:有麥麴乎。註:麥麴,所以禦濕。
又通鞠。《禮記·月令》: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註黃桑之服。《釋文》:鞠,雲六反。如麴塵。《周禮·內司服》註作鞠塵。
又神麴,藥名。
又與筁通。揚子《方言》:薄謂之筁,或謂之麴。
又姓。《姓苑》:出西平,漢有麴演。𥶶字原刻從𦍒。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6F2;下:U+9EAF) 字形對比(上:U+66F2;下:U+9EAF)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ㄇ”的左右豎筆分別略向右、左斜行。中間短橫在橫中線下側。中間兩豎左短右長,右豎在豎中線右側,末橫與兩豎下端相接。 [14]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三燭

合口呼
次清
丘玉切
kʰjuok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次清
驅匊切
kʰjuk
集韻
𤘐(齲)
上聲
九噳

合口呼
次清
顆羽切
kʰio
入聲
三燭
合口呼
次清
區玉切
kʰiok
麯、麴
𥶶
入聲
合口呼
次清
丘六切
kʰiuk
禮部韻略

入聲





區玉切

入聲
丘六切
增韻

入聲





區玉切

入聲
丘六切
中原音韻
曲、麯

入聲作上聲
魚模

撮口呼

次清

kʼi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魚模





丘雨切

入聲作上聲
魚模
丘雨切
中州
洪武正韻
曲、麴

入聲
一屋


次清
丘六切
k‘yu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1-13]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uk
王力系統
ǐwɔk
董同龢系統
juk
周法高系統
jewk
周法高系統
jəwk
李方桂系統
kh
juk
西漢



東漢





juk


ju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jok
北魏後期北齊
沃燭

jwok
齊梁陳北周隋
沃燭

jwo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wok
高本漢系統
i̯uk
王力系統

ǐwok
王力系統
ǐuk
董同龢系統

juok
董同龢系統
juk
周法高系統

iuok
周法高系統
iuk
李方桂系統

kh
jwok
李方桂系統
kh
juk
陳新雄系統
ǐuk
陳新雄系統
ǐok
(參考資料:漢典 [11-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y
55
陰平
曲折,未註明異讀原因
tɕʰy
214
上聲
tɕʰy
55
陰平
酒麴,未註明異讀原因
tɕʰy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y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y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ʰy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yo
21
陽平
曲折
tɕʰy
21
陽平
“曲折”新讀;酒麴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y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ɕʰy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tɕʰio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tɕʰyo
323
陰入
曲折
tɕʰiəu
323
陰入
酒麴
湘語
長沙
tɕʰiə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ʰi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ɕʰi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ʰiu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kʰʊk
5
上陰入
曲折
kʰʊk
5
上陰入
酒麴,未註明異讀原因
kʊ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ʰʊ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iɔk
32
陰入
“曲折”“酒麴”文讀
kʰɪk
32
陰入
“曲折”白讀
kʰak
32
陰入
“酒麴”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ek
21
陰入
“曲折”“酒麴”文讀
kʰiok
21
陰入
“曲折”白讀
kʰak
21
陰入
“酒麴”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øyʔ
23
陰入
“曲折”文讀;酒麴
kʰuɔʔ
23
陰入
“曲折”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y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1]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1]
  • 2.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3-17]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9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7-21]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76,1079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91,4907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21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11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63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49;1513-1514
  • 11.    曲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21]
  • 12.    麯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21]
  • 13.    麴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21]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5-136
  • 16.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38-139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64-266
  • 18.    蔣德平,金瑞著.漢字中的天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87-190
  • 19.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58-1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