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曉錦遺址

鎖定
曉錦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距資源縣城13千米的曉錦村資源鎮後龍山上,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於1997年底被發現。 [1] 
曉錦遺址經多次發掘,揭露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共出土石器、陶片、炭化稻米和果核等各類珍貴文物2000餘件,並發現很有考古價值的墓葬和建築遺址。尤其是其中出土的13000多粒炭化稻米,經專家鑑定,屬人工栽培稻,為種國嶺南地區發現最早、海拔最高、數量最大的一批標本之一。該遺址地處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兩大水系交匯處,其文化遺物豐富、獨具特色,具有重要的考古意義和價值,命名為“曉錦文化”。 [1] 
2013年3月5日,曉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中文名
曉錦遺址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距資源縣城13公里的曉錦村資源鎮後龍山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93-1-393

曉錦遺址歷史沿革

曉錦遺址於1997年底被發現。 [1] 
1997年冬,曉錦遺址引起廣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的重視,確認為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8年10月到11月,廣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針對曉錦遺址進行第一次考古挖掘。
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廣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針對曉錦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挖掘。
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廣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針對曉錦遺址進行第三次考古挖掘。 [3] 
2002年8—10月,廣西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再進行發掘。 [6] 

曉錦遺址遺址特點

曉錦遺址 曉錦遺址
曉錦遺址所在的後龍山是一座饅頭形的孤立土嶺,坡度較陡。該遺址曾多次被破壞,並在地表形成最厚達4米以上的花崗岩風化土填土層,從而形成現在高低錯落的山坡台地狀地貌。 [6] 
曉錦遺址南區文化堆積層為6層,北區為9層。 [3]  從發掘的炭化稻米較多的情況來看,曉錦部落已進入原始農業耕作期;從石紡輪的發現可以推測該部落已懂得紡織;石鐲被髮掘,説明該部落已進入比較文明的時期;大量柱洞被髮掘,可以推測他們是建屋而居,生活已相對穩定。該原始部落遺址涵蓋面積比較廣,其原始居民大約有60人。曉錦遺址可望與河姆渡遺址一樣,成為一個原始文化時空框架的文化遺址。 [2] 
曉錦遺址的主要遺蹟有墓葬和灰坑等,其中墓葬多數為長方形土坑,墓底平整,坑內填土為黃褐色粘土,較硬。人骨已朽,頭向不明。墓坑長1.8、寬0.5、深0.64米。隨葬陶釜和陶碗。陶器擺放在人骨兩側,其中有1件陶釜僅存上半部分。灰坑為圓形口,直壁,平底。直徑1、深0.56米。填土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灰黑色粘土,較軟,厚0.4米;下層為青灰色粘土,較硬,厚0.16米。 [6] 

曉錦遺址文物遺存

曉錦遺址綜述

曉錦遺址進行過多次考古發掘,共開探方28個、探溝1條,總揭露面積為800多平方米,共獲得了10000餘片陶片、部分完整器,1000餘件石器及數萬粒炭化稻米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遺址中發現的炭化稻米,在廣西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尚屬首次,這批標本年代早、數量大、海拔高(580米)。 [4]  出土的石器大都是磨製石器,有墜、鐲、球、鑽、鋸、礪石等20多種,陶器有罐、釜、缽、碗、盤、紡輪、器座、支腳等,同時,也出土炭化稻13000多粒。 [3] 
曉錦遺址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年代為距今6500—6000年。陶器絕大部分為陶片,均為夾砂陶,大部分夾細砂,少量夾粗砂和夾炭。燒製火候較低,陶質疏鬆。紋飾有繩紋、刻劃紋、弦紋、戳印紋。陶器中圜底器佔絕大多數,有少量的圈足器,沒有平底器,器形以折沿釜、盤口釜、折沿罐、盤口罐、直領罐等為主。曉錦第二期年代為距今6000—4000年。陶器絕大部分仍為陶片,完整器較少。均為夾砂陶,大部分夾細砂,少量夾粗砂、夾炭。新出現夾砂白陶。紋飾有繩紋、刻劃紋、戳印紋、錐刺紋。刻劃紋有多條斜直線,另有雙交直線、水波紋、曲折線紋。器形、器類基本是前一期的延續。但新出現了碗、器蓋等。第三期年代較晚,為距今4000—3000年。陶器絕大部分為陶片,完整器不多。以夾細砂陶為主,出現較多泥質陶。紋飾除了延續第二期部分紋飾外,新出現了方格紋、花瓣紋、鏤孔、凸弦紋等。器類仍以圜底器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平底器,新出現凹底器。 [5] 

曉錦遺址陶器

陶器紋飾拓本 陶器紋飾拓本
曉錦遺址出土的陶器絕大部分為陶片,完整器軟少。均為夾砂陶,大部分夾細砂,少量夾粗砂和夾炭。以01ZxwT2第9層為例,紅陶約佔23.91%,紅褐陶約佔23.56%,灰陶約佔10.55%,灰褐陶佔10.19%,灰黑陶佔31.79%。陶器製作方法為泥片貼築,部分陶片斷面上可見泥片貼築的層理。較薄的陶片有一層泥片,較厚的陶片有三至四層泥片。在陶器的口沿內壁多有抹痕,腹部內壁不平整,上有按窩。火候較低,陶質疏鬆。紋飾有繩紋、刻劃紋、弦紋等。陶器中圓底器佔絕大多數,有少量的圓足器,沒有平底器。 [6] 

曉錦遺址石器

石器有磨製和打製兩種,以磨製石器為主,打製石器次之。器形有斧、鎊、鑿、鏃、矛、刀、礪石、錘、尖狀器、刮削器等。石料有砂岩、泥岩、頁岩等。加工技術有打製、磨製、穿孔。打製技術一般採用錘擊法和單向加工技術。磨製石器一般通體磨光,少量僅磨刃部,分三型,長方形弧刃,兩側有打製痕跡。長15.3、寬7.4、厚3.4釐米。近梯形弧刃,上端兩側邊有缺口,長11.8、寬6.8、厚2.2釐米。亞腰形平刃,側邊有打擊疤痕。長4.2、刃殘寬2.8、厚20.7釐米。 [6] 

曉錦遺址研究價值

曉錦遺址發掘的最大收穫是發現有炭化稻米,通過水洗法共選出炭化稻米12000多粒,經初步鑑定是較原始的栽培粳稻,有少量秈稻。這是目前為止廣西發現的最早的一批史前稻作標本,對於探究聚落形態、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曉錦遺址保護措施

2009年,曉錦遺址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曉錦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曉錦遺址旅遊信息

  • 位置
曉錦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距資源縣城13千米的曉錦村資源鎮後龍山上。
  • 交通
桂林市——泉南高速——呼北高速——曉錦遺址
桂林市——泉南高速——S202——曉錦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