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暴風前夕

(美國2002年理查德·隆克瑞恩執導電影)

鎖定
《暴風前夕》是由理查德·隆克瑞恩執導,阿爾伯特·芬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吉姆·布勞德本特等主演的人物傳記片,於2002年4月27日在美國上映 [1] 
該片講述了英國國會成員邱吉爾憑藉自己的努力喚起國人的愛國情懷,使國會同意對德國宣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2] 
中文名
暴風前夕
外文名
The Gathering Storm
其他譯名
集結風暴(台)、風雲匯聚、暴風雨集結、鐵血風暴
類    型
劇情、傳記
出品公司
Scott Free Productions、HBO電影公司、BBC Films
製片地區
美國、英國
拍攝地點
美國
導    演
理查德·隆克瑞恩
編    劇
Hugh Whitemore、Larry Ramin
製片人
James Bigwood、Jo Burn等
主    演
阿爾伯特·芬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吉姆·布勞德本特
片    長
96 分鐘
上映時間
2002年4月27日
對白語言
英語
色    彩
彩色
imdb編碼
tt0314097
主要獎項
第54屆艾美獎限定劇/電視電影類-最佳電視電影
出品時間
2002年
製片成本
12000000美元(估)

暴風前夕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9張)
邱吉爾阿爾伯特·芬尼飾)的政途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起下滑,已經退休的他雖然依舊參加國會的討論,但不得志的他還是整日悶悶不樂,生命陷入低潮。更雪上加霜的是,在股災中,邱吉爾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財政狀況十分糟糕。雖然他夜以繼日地為各大報刊撰稿,也仍然填補不了財政赤字。但忙於政務的邱吉爾對帳務上的危機視而不見,這可愁壞了邱吉爾夫人瓦妮莎·雷德格瑞夫飾),她努力地應付平時的各項開支,但她已漸漸覺得精神和體力都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壓力。
此時國際形勢嚴峻,德國納粹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更是日益顯現。邱吉爾準確預測德國的野心侵略,為大英帝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擔心不已。但國會卻依然持着綏靖政策,任由德國納粹勢力發展,不願出兵干涉。更可氣的是,財政大臣居然鼓動國會同意賣給德國製作飛機的發動機,絲毫沒有意識到德國帶來的威脅。當然,對德國問題憂心忡忡的不只是邱吉爾一個人,還有任情報機關重要領導的瑞爾夫萊納斯·羅徹飾),他也察覺到德國的狼子野心終究有一天會危害到英國。但是報國無門,瑞爾夫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扎摩登的幫助下,邱吉爾和瑞爾夫成為了同一個戰壕的兄弟,一起為保護大英帝國努力着。瑞爾夫冒險偷出的關於德國情況的詳細資料為邱吉爾在國會上的演講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聽到一組組數據,一些人開始覺醒,意識到英國即將面臨災難。但一些反對者仍然一意孤行,堅持英國應該向德國妥協,並派人威脅瑞爾夫。最終瑞爾夫頂不住來自政府的壓力自殺身亡,邱吉爾對他的死表示了莫大的悲痛。為了英國,也是為了完成瑞爾夫的遺願,邱吉爾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各大會議和電台發表演説,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功夫不赴有心人,在邱吉爾的多方奔走下,國內支持他的羣眾日益增多,國會同意對德國宣戰。邱吉爾終於東山再起,成為了戰時的英國首相,他領導了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終於於1945年5月贏得了勝利,攀上生命新高峯 [2] 

暴風前夕演職員表

暴風前夕演員表

暴風前夕職員表

製作人 James Bigwood、Jo Burn、Simon Crook、Ray Freeborn、Sally French、Tracey Gibbons、雷德利·斯科特、託尼·斯科特
導演 理查德·隆克瑞恩
副導演(助理) Tamana Bleasdale、Richard Goodwin、Richard Whelan
編劇 Larry Ramin、Hugh Whitemore
攝影 Peter Hannan
配樂 Howard Goodall
剪輯 Jim ClarkJim Clark
選角導演 Irene Lamb
藝術指導 Kate Grimble
造型設計 Luciana Arrighi
服裝設計 詹妮·碧萬
視覺特效 Clive Beard、Caimin Bourne
錄音 Christopher Ackland、Ed Colyer、Felicity Cottrell、Gillian Dodders、John Hayward、Grahame Peters、Richard Pryke、Amie Stephenson、David Stephenson、Graham Sutton、Jason Swanscott、Kevin Taylor、Gary Thomas、Andrew Wilkinson、Colin Wood、Rick Ash、Andrew Caller、Rick Fatke、Robin Quinn、Nick South
佈景師 Philippa Hart
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 [3] 

暴風前夕角色介紹

  • 邱吉爾

    英國國會成員,雖然已經退休但依舊參加國會的討論,但不得志的他還是整日悶悶不樂。面對德國納粹的狼子野心,邱吉爾努力地工作,在多方奔走下,支持他的羣眾日益增多,國會終於同意對德國宣戰。邱吉爾終於東山再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領導者,並於1945年5月贏得了勝利。

  • 邱吉爾夫人

    邱吉爾的夫人,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着丈夫,在丈夫的政途下滑後很是發愁,雖然一直努力地應付平時的各項開支,但面對這巨大的壓力,她已經漸漸覺得精神和體力都無法承受。

  • 瑞爾夫

    任情報機關的重要領導,與邱吉爾一樣,他也察覺到德國的狼子野心,但報國無門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悶中。為了幫助邱吉爾在國會演講,不惜冒險偷出關於德國情況的詳細資料,最終因頂不住來自政府的壓力自殺身亡。

(參考資料來源 [2] 

暴風前夕獲獎記錄

時間
屆次
獎項
獲獎方
備註
2002年
第54屆艾美獎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最佳電視電影
《暴風前夕》
獲獎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
阿爾伯特·芬尼
獲獎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特別節目最佳編劇
Hugh Whitemore、Larry Ramin
獲獎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迷你劇/電視電影/特別節目最佳服裝
詹妮·碧萬、Clare Spragge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Miniseries or a Movie
Rick Ash、Richard Pryke、David Stephenson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asting for a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Irene Lamb
提名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提名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配角
吉姆·布勞德本特
提名
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劇情類節目最佳導演
理查德·隆克瑞恩
提名
2003年
第60屆美國金球獎
電視類-最佳迷你劇/電視電影
《暴風前夕》
獲獎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
阿爾伯特·芬尼
獲獎
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提名
電視類-劇情類/喜劇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配角
吉姆·布勞德本特
提名
2003年
第5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電視獎-最佳男主角
阿爾伯特·芬尼
獲獎
電視獎-最佳化妝/髮型設計
Frances Hannon、Daniel Parker
獲獎
電視獎-最佳女演員指導
Luciana Arrighi
獲獎
電視獎-最佳藝術電視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提名
電視獎-最佳服裝設計
詹妮·碧萬
提名
電視獎-最佳原創電視音樂
Howard Goodall
提名 [4] 
2003年
第9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電視類-最佳迷你劇男主角
阿爾伯特·芬尼
提名
電視類-最佳迷你劇女主角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提名
2003年
第55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原創長片
《暴風前夕》
提名 [5] 

暴風前夕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1、Scott Free Productions(英國)
2、HBO電影公司(美國)
3、BBC Films(英國)
發行公司
1、mediacs AG(德國)
2、華納兄弟公司(阿根廷)
3、Warner Home Video (U.K.) Limited(英國)
4、HBO有線電視頻道(美國)
5、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
6、HBO Video(英國)
7、BBC Television Centre(英國) [1]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
2002年4月27日
英國
2002年7月12日
捷克
2003年1月25日(FEBio電影節)
德國
2003年9月24日(漢堡電影節)
德國
2003年11月18日(DVD首映)
挪威
2004年1月6日
意大利
2004年6月10日
阿根廷
2005年8月3日
瑞典
2008年3月29日
- [1] 

暴風前夕影片評價

《暴風前夕》打破了傳統的敍事結構,整個故事充滿了驚喜,而導演理查德·隆克瑞恩細膩地處理主角之間關係的轉折,更使該片比一般的温情類型電影多了許多張力。另外,該片還極好地展現了雙方面進行意志較量的精彩場面,並把推理手法與心理表現完美結合起來,採用文獻資料加以藝術改造。可以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政治人物影片 [2]  (CCTV-6評)
《暴風前夕》劇本厚實,其精彩之處就在於它還原了一個霸氣十足,擅長在逆境中崛起的邱吉爾,片中既有他與妻子相濡以沫的夫婦情,更有殘酷複雜的政治鬥爭 [6]  (Mtime時光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