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暮春遇雨

鎖定
《暮春遇雨》作者是明代文學家于謙的一首七言絕句,通過對暮春風景的描繪,吐述心中感傷 [1] 
作品名稱
暮春遇雨
作    者
于謙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描寫景色
暮春
描寫季節
春天

暮春遇雨原文

暖風吹雨浥1輕塵,滿地飛花斷送春。
莫上高樓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暮春遇雨註釋

  1. 浥:濕潤

暮春遇雨譯文

和煦的春風吹拂着,細雨濕潤了飄飛的塵土,
飄零的落花鋪滿大地,春天也漸漸地遠去了。
你不要爬上高樓向遠處凝望呵,
那天邊的芳草只會使你更加憂愁。

暮春遇雨賞析

總體來看,這首《暮春遇雨》通過對暮春風景的描繪,吐述心中感傷,最先兩句寫景,化用前人成句,切合時序與即目所見;末兩旬議論引之,融情於景,不加修飾,直抒胸臆,這正是于謙詩歌的一貫風格。
具體來説,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內容是,陣陣春風拂面而來,驅散了寒意,也攜帶着細雨,滋潤了路上的浮塵,雨絲風片,同時摧殘了繁花,在落英飄墜的過程中,春天的腳步也漸漸遠去。這兩旬寫暮春景色,前句與王維《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澠輕塵”句相彷彿,後句師承杜甫《曲江二首》“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句,從景色的描繪中流露因春天的逝去而產生的惋傷。這殘紅濃綠深深地打動着他,已足以使他神銷魂碎,因此他
勸説道,請不要爬上高樓遠眺,遠處的芳草只能加重你的愁思。末句隱用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意,既是惜春,又是懷人。
因春天的離去而傷感懷人,是幾乎人人共有的情感。只是在表現手法上不同,常見的是或者直抒胸臆,或者通過登臨遠眺來尋找寄託。如唐人詩句“何處青樓方憑欄,半江斜日認歸人”,又如王表《成德樂》“越女乘春上畫樓,一聲歌發滿城樓”,都通過登臨來表達。而於謙這裏卻要人“莫上高樓”,這就把情感更加深了一層。辛棄疾有一首著名的《摸魚兒》詞,略雲:“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説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于謙的這首詩歌與辛棄疾的這首詞的景、意以及措詞都十分接近。

暮春遇雨作者簡介

于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六年(1441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鋭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
參考資料
  • 1.    柳澤泉.初中生必讀古詩詞100首:文匯出版社,2008.2: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