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暗鱗鱗毛蕨

鎖定
暗鱗鱗毛蕨(Dryopteris atrata (Kunze) Ching),中藥名。為真蕨目、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等地。根莖入藥,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驅蟲之功效。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中文名
暗鱗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atrata (Kunze) Ching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暗鱗鱗毛蕨
分佈區域
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

暗鱗鱗毛蕨生理特性

植株高50-6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棕色、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20-30釐米,禾稈色,基部密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向上直達葉軸密被黑褐色、邊緣有疏緣毛的線形、或鑽狀鱗片;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30釐米,中部寬約15釐米,頂端狹縮成尾狀漸尖併為羽裂,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0對,互生,幾平展,披針形,中部的長8-10釐米,寬1.2-1.5釐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截形,近無柄,邊緣有粗鋸齒或淺羽裂;側脈單一;葉紙質,葉片下面沿羽軸和葉脈疏生黑褐色小鱗片。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小脈中部,滿布於中脈兩側,無不育帶;囊羣蓋小,圓腎形。

暗鱗鱗毛蕨產 地

長江以南各省區,東到台灣,北到甘肅,西南達西藏。生於常綠闊葉林下,海拔500-2000米。印度、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錫金、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也有分佈。
[1] 

暗鱗鱗毛蕨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葉及雜質,洗淨,鮮用或曬乾。

暗鱗鱗毛蕨入藥部位

根莖。

暗鱗鱗毛蕨性 味

苦,寒。

暗鱗鱗毛蕨歸 經

肝、腎、大腸經。

暗鱗鱗毛蕨功 能

涼血止血,驅蟲。

暗鱗鱗毛蕨主 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蛔蟲病。

暗鱗鱗毛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暗鱗鱗毛蕨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驅除蛔蟲。
[2]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 3.    暗鱗鱗毛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